01.13 河南滎陽 中原“天中三林”之一洞林寺

洞林寺位於河南省滎陽市賈峪鄉寺河村北。據碑碣記載,自達摩來中國後,在中原建“天中三林”,該寺即其一。唐、宋、元相繼重修。元、明盛極一時。明代周靖王葬於寺後,洞林寺成為周靖王的家佛堂。全部建築已毀,僅存古塔1座,碑刻8通、鐵鼎1個。現有大殿、拜殿及廂房15間,系近年重修。

河南滎陽 中原“天中三林”之一洞林寺

洞林寺位於滎陽市賈峪鄉寺河村北。據碑碣記載,自達摩來中國後,在中原建“天中三林”,該寺即其一。唐、宋、元相繼重修。元、明盛極一時。明代周靖王葬於寺後,洞林寺成為周靖王的家佛堂。全部建築已毀,僅存古塔1座,碑刻8通、鐵鼎1個。現有大殿、拜殿及廂房15間。洞林寺位於鄭州市西南18公里處的滎陽市賈峪鎮洞林村內。因早期寺內僧人多在窯洞內做佛事,故名洞林寺。與印度早期佛教寺院極為相似。據《滎陽土地誌》記載:“洞林寺始建於東漢末年(約200年),金大定三年重建。”傳說達摩老祖來中原後,建有三林(洞林寺、少林寺、竹林寺),被稱為天中三林,是佛教在中原著名的三大寺院。其中洞林寺始洞林寺創建最早,始建於東漢末年,距今1800年的歷史,較少林寺早300多年,與開封相國寺、洛陽白馬寺和登封少林寺合稱中原四大寺院。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洞林寺始建於漢,盛於唐、宋、元、明。寺有洞林三景,白玉佛、洞林晚鐘、楚金爐更是享譽四方。明周靖王卒葬於寺後,遂稱王家之佛堂。經多年戰亂,洞林寺在清末開始衰敗。

距今已有1800多年曆史的古剎,與少林寺、竹林寺合稱為“天中三林”。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在當皇帝前就曾在此做過和尚,所以洞林寺一度備受朝廷關注。明代藩王周靖王死後葬於此,洞林寺也就一時成了王府的家佛堂,香火不斷。

河南滎陽 中原“天中三林”之一洞林寺

洞林三景

白玉佛、洞林晚鐘、楚金爐是有名的“洞林三景”。寺內一古洞中供奉有“南天日光菩薩”,是朱元璋御旨鑄造的一座白玉佛,用料考究,琢工精細;而洞林晚鐘是明周靖王命寺內住持明倫於景泰年間鑄造,鐘聲一般在入暮時分響起,空濛緲遠;焚金爐也建於明代,高1.07米,重千斤,三足鼎立,鼎身鑄有蟠雲龍,四面伸出龍首含環,氣派不凡。

禪師塔

在寺西面有一座禪師塔,高約10米,身大口細,是印度式樣的瓶形實心磚塔。塔的每層都有精美的浮雕圖案,塔底又雕有仰復蓮座,塔尖昂出寶珠,傲然挺立。加上四周碑碣石刻眾多,盡是一派古色古氣。因此,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御賜此塔。建築面積在40畝以上,各種建築巍峨挺拔,規模壯觀。前面是氣勢雄偉的三道山門,往後依次是:天王殿、中祖殿、觀音堂、大雄寶殿、後殿、伽藍殿、大祖宇以及僧眾的齋房、禪堂、練武場、經樓塔林等建築物。寺內碑碣林立,單刻、連刻石碑不計其數。遺憾的是,有不少建築物在“文革”期間遭到破壞。僅存兩殿、一古塔、一玉佛、一鼎和碑刻、6通。

其中的明周旨諭碑,碑高2.4米、寬95釐米,刻旨諭並明周王序。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立石,現存放洞林寺內。元《大藏經記》碑,碑高2.4米、寬1米,正面刻“大藏經記”全文700字,陰面刻洞林寺歷史派系圖。另外在洞林寺後古洞內,有白玉佛一尊,名為“南無日光菩薩”。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秦朱元璋旨造石,像高1.63米,色澤光潤,雕工細巧。

河南滎陽 中原“天中三林”之一洞林寺

寺院的西北方向有座瓶狀式塔,名“國舅塔”,屬印度式樣的明塔。建於明朝洪武十七年(公元1348年),塔高約10米,共九層。新修建的洞林寺,最南側新修的山門宏偉壯觀,正中間為4位佛神肩頂著巨鼎,鼎正中寫著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的題字“洞林大覺禪寺”。據洞林寺90歲的釋文果長老介紹,為重振該寺,洞林寺和當地政府在1997年前後,請來釋永信出任該寺名譽方丈,籌劃寺院發展。最終少林寺實業公司決定開發洞林寺,計劃投資3億元,在洞林寺舊址上,建造一個佔地1600畝、堪比嵩山少林寺的新洞林寺。

朱元璋與洞林寺

據說朱元璋幼時居住在孃舅家避災荒、距洞寺不遠,七歲時就到寺中打雜做和尚,在此留下了許多妙趣橫生的傳奇故事。朱元璋長到七歲的時候,已是聰慧過人,人見人愛的孩子。他尊敬師傅,幹活勤快,做事認真,毫不馬虎。老師傅看他人小,就叫他每天打掃禪堂,他總能做到窗明几淨,禪堂清清爽爽,纖塵不染。令人費解的是,經他打掃後,不但庭院禪堂乾淨,就連每座神胎下面也是淨如明鏡。眾僧們疑惑不解,這小子是怎麼打掃的,他有什麼魔法還是有什麼過人之處呢?問他如何打掃的如此乾淨時,他竟然漫不經心地指著那些禪堂的神胎說:“掃地的時候,叫他們都先出去,不久掃乾淨了嗎?”眾僧們不信,第二天一早就躲在暗處偷看,只見朱元璋站在禪房門口,把手中的笤帚一揮,說聲:“我要掃地啦,你們都請先出去。”只見各位神聖像接到命令,一扭一扭地離開原地,魚貫而出,站列在門外等候,待朱元璋打掃完畢,又一聲:“都回去吧,各歸本位!”只見那些神胎一個個晃晃悠悠,搖搖擺擺而入為了打掃禪堂而趕神出殿,對各位寺裡的神聖吆三喝四,這是何等的罪過呀?!刻著也無法理解,這到底是古寺的福?還是佛門的禍呢?眾僧誰也說不清,道不明,只好去逼老僧元覺大師“就範”,朱元璋一定是個上天奇人,咱這廟小,盛不下這尊大菩薩,為了避免佛祖降罪於本寺,還是乾脆趕他出寺吧!元覺大師聽了剛開始不信,後來也親眼目睹了朱元璋“趕神出殿”的情景,感到心驚肉跳,生怕他給古寺帶來災難。無奈,只得告訴他的佛緣已盡,勸他離開洞林寺,自謀生路去吧。從此以後,朱元璋結束了寺院裡的生活,第一次邁步走出山門,迴歸塵世間,過上了和別的孩子一樣的民間生活。

離開洞林寺

朱元璋離開洞林寺後,舉目無親,走投無路,無奈只得投奔舅父家中,舅父自打老姐去世後,心存內疚,又念外甥上無父母,下無依靠,且又年幼,就把他收留下,叫他到李園河放牛。朱元璋人小志大,待人又講義氣,所以結交了不少一起放牛、割草、砍柴的窮朋友。平常每天放牛出來,舅舅給他帶的乾糧很少,總是吃不飽。不到歇晌肚子就餓得咕咕叫。這天,他和幾個窮孩子又玩起“疊宮殿”的遊戲了,大家把幾十個草籃子壘起來,擺成“龍座”,把割的草垛成“宮”,中間高,誰能坐在頂上而籃子不倒者,封他為王。其他孩子上去,“龍座”就倒,沒人能當王,只會引起大家的鬨笑,唯獨朱元璋坐在上面安安穩穩,紋絲不動,他就高唱:“有孤王,坐江山,紋絲不動;眾愛卿,站兩旁,細聽我皇封。”眾孩在唱“空城計”,咕咕亂叫,怎麼辦?只見朱元璋一時性起,手指黃牛唱道:“眾卿快與我殺牛慶功!”眾人一聽,笑了,這荒野溝內連刀都沒一把,如何能殺牛呀?朱元璋撥開眾人,在崖坡上隨便拔了一把茅草葉,在大家的幫助下,用茅草葉竟殺死了一頭牛,開剝後,大家又為難啦,生肉咋能吃呢?朱元璋就在地上轉了一個圈,在地上跺了一腳,說:“你們在這裡扒坑就能煮熟。”,大家隨他的指點挖了一個坑,坑內漫出的水果然騰起熱氣,不一會兒肉就煮熟了,撕一塊嚐嚐,肉還挺爛呢,可是孩子們心急,說這肉太燙了,如何下嚥呀?

朱元璋說:“你們在這個坑的西南邊再挖一個坑,用涼水冰冰,不就能吃了。”果然正像朱元璋所說:第二次挖出的坑,水冰涼冰涼的,大家就把燙手的牛肉放在冰水裡冰好,立刻狼吞虎嚥,吃了個風掃殘雲,只留下一堆牛骨頭,一片狼籍。望著紅紅的落日,躺在草地上的孩子立刻叫了起來:“咱們吃了你舅舅家的牛,你回去怎麼交待呀?”朱元璋想了一下說:“沒關係,你們去把牛頭塞到那塊大黑石頭前面,把牛尾巴塞在大黑石頭後面就行了,其他的事就不用管了。”回到家裡,舅舅照例查點牛數,一數差了一頭,就聲色俱厲地追問這頭牛的去向,朱元璋一邊哭一邊說,那牛不聽話,它鑽到石頭縫裡就是不肯出來,我拉它,用青苗引它,它無論如何不出來,我真是沒有辦法呀!舅舅聽後半信半疑。第二天,舅舅跟朱元璋親臨李園河溝內,果然見牛夾在大石中間,前可見其頭,後可望其尾。他拍牛頭,可見牛遙遙尾巴,他又去拉牛尾巴,只見那牛亂叫。他用盡生平吃奶的力氣,又是拉,又是拽,直到日頭偏西,也沒法讓這頭牛走出石頭縫。萬般無奈,他連罵幾聲:“晦氣,晦氣”,啐口唾沫,怏怏地揹著手走了。

暖冷泉

從此以後,那條夾在石縫裡的牛雖然無法再走出來,但一暖一冷兩汪泉水卻世世代代留傳下來,也就成為遠近有名的滎陽十景之一。據《滎陽縣誌》記載,暖泉、冷泉,熱泉漱玉一不火而溼,經冬常暖,攜彼童蒙,解我衣裙,沐浴其中,可以除垢。

暖泉,在縣東南五十里;冰泉,其冷如冰,以烈日暴之,其冷自如。此二泉現不但是旅遊觀光的景點,而且泉水中所含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很多,深得國內外遊客的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