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长平之战:最是难测帝王心,秦昭襄王收兵的真正原因

范雎,战国时期魏国人,秦国宰相,与白起一文一武辅佐秦昭襄王。公元前262年,秦、赵两国倾全国之力展开了长达数年的长平之战。这次战役,秦昭襄王先采纳范雎的计策,使用反间计在赵国内部散布老将廉颇的坏话,赵王信以为真,用赵奢之子赵括替换廉颇。之后,又暗地里偷换主帅,派武安君白起奔赴长平指挥全军。最终,因赵括年轻气盛、缺乏实战经验导致赵国大败,45万赵军全军覆没。

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没有继续让白起攻打赵国邯郸,而是采纳范雎的建议让白起收兵回国,导致长平之战的战果付之东流。

长平之战:最是难测帝王心,秦昭襄王收兵的真正原因

范雎劝秦昭襄王退兵的理由是: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大致意思就是连年征战秦国兵困马乏,希望秦昭襄王允许韩国、赵国割地求和,我方兵士趁此机会养精蓄锐,等到合适的时机再东征韩、赵。

事实上,范雎劝秦昭襄王退兵是因为害怕白起功劳太大骑到自己的头上。但是,面对如此巨大的诱人蛋糕,秦昭襄王轻易放弃真的只是因为范雎看似为了秦国着想的忠言良策么?

长平之战:最是难测帝王心,秦昭襄王收兵的真正原因

连年征战秦国兵困马乏,确实不宜再战

长平之战是决定战国末年大局走势的一场关键战役。战国七雄中秦国最为强大,而唯一能和秦国抗衡的只有赵国。面对秦国的几十万大军赵国选择坚守不战,秦军虽然骁勇善战,但是赵军防线固若金汤,秦军久攻不下,以致于战争发展到后期演变成了一场人力、物力的消耗战。

《史记》中这样记载: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在秦代,一般男子到了17岁才开始进行名册登记,服徭役。当秦昭襄王得知赵军被围的消息后,为了增派援军奔赴战场,将征兵年龄降低了2岁,把国内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征调到长平战场用来阻断赵国的粮食补给。

可以看出,三年的消耗战已经把秦昭襄王逼疯了,秦国从上到下精神都处于紧绷状态,若是错过这次机会让赵军得以突围,那么三年来的努力必将付之东流。

长平之战:最是难测帝王心,秦昭襄王收兵的真正原因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从后来秦昭襄王想让白起领兵攻赵,白起劝秦昭襄王的话也可以看出:长平之战虽然获得胜利,但是国内消耗巨大,秦军死伤过半

所以,秦国虽然获胜,但是秦军也兵困马乏,国库空虚。让韩、赵两国割地赔款缓解一下国内压力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是,原因仅仅是这样么?

一个可怜虫般的出场方式却深受秦昭襄王喜欢,一桩小事不想寒了他的心

《史记》中把范雎的出场描述成一个可怜虫。在未受到秦昭襄王重用之前,他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在乱世中施展一身抱负。然而,没有雄厚的资金、没有强大的人脉关系,最后迫不得已投身魏国士大夫须贾门下混事。

长平之战:最是难测帝王心,秦昭襄王收兵的真正原因

后来,跟随须贾前往齐国办事,齐王为了拉拢他赠送黄金、美酒等贵重物品。这件事被须贾得知,须贾怀疑范雎泄露魏国机密情报,就将这件事告知了魏齐。回国后,范雎被魏齐羞辱毒打一顿,假死才得以活命。从此以后,范雎隐姓埋名,改名张禄。

偶然的机会,范雎通过郑安平的引荐认识了王稽,一番交谈之后发现范雎确实是有才之人,才被王稽带到秦国。

长平之战:最是难测帝王心,秦昭襄王收兵的真正原因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今自有秩以上至诸大吏,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见王独立於朝,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後,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就是这样一个人,先是为秦昭襄王提出远攻近交的军事决策,后又提醒秦昭襄王要牢牢把握住国内军政大权,更是在长平之战中立下不低于白起的功劳。

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军处于对峙状态,双方均消耗不起,打破这个僵局就是范雎。他带着重金收买赵国的士大夫们,又在赵国内部散布关于廉颇的不利谣言。先是谣言四起,后有士大夫们的蛊惑谗言,才有了赵括替换廉颇的这个重大决策失误,给了秦军攻破赵军壁垒的机会。范雎总是能在山穷水尽时给秦昭襄王带来良策,这样的一个人又怎么能不让秦昭襄王喜欢呢?

长平之战:最是难测帝王心,秦昭襄王收兵的真正原因

秦昭襄王对范雎的重用、喜爱从后来的事实也可以得到证明。白起死后,范雎向秦昭襄王推荐郑安平做秦军将领率军攻打赵国。谁知郑安平不仅没有攻打赵国,自己也成了赵国的俘虏。按照大秦律令: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范雎三族全都要被处死。但是,秦昭襄王为了保全范雎,照顾范雎的感情。竟然下令:全国上下敢议论这件事的全部处死。

秦昭襄王之所以愿意采纳范雎的建议,与其说是秦国的现状所致,倒不如说秦昭襄王喜欢用范雎,更何况范雎在长平之战使用反间计打破僵局,秦昭襄王舍不得因为一件小事伤了范雎的感情。

长平之战:最是难测帝王心,秦昭襄王收兵的真正原因

被迫坑杀几十万俘虏,秦昭襄王想通过这件事知道白起对自己的态度

《史记》中对白起坑杀赵军的描述十分简单。仅仅写了句: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白起将战败投降的赵军坑杀,前后共杀赵军45万人。白起真的如此惨无人道,是自己想要坑杀俘虏么?

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这是白起在临死之前留下了两句话,是对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几十万俘虏的忏悔。据《史记》记载,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几次命令白起带兵攻赵白起都不肯出山,一直称病。若是坑杀赵军俘虏的行为是白起自发的行为,白起就应该不是这个态度。

长平之战:最是难测帝王心,秦昭襄王收兵的真正原因

白起的态度让我不禁想起了《大秦帝国之崛起》。电视剧中是这样的版本,几十万的赵军秦国无法安置,秦昭襄王想要将这些俘虏全部处死。但是,身为帝王,坑杀俘虏这种有违人道的旨意不能从自己的口中说出。所以,秦昭襄王停止了对秦军的粮草供给,迫使白起杀降。

尽管这个版本有刻意洗白白起的嫌疑。但是白起的态度也只有这个版本可以解释。无缘无故背上如此骂名,白起心中又岂能对秦昭襄王不心生怨念。所以,秦昭襄王让白起收兵也是想要看看白起对自己的态度,是否还忠于自己。毕竟,一个掌握着全国军权的大将,若是与自己不站在一条线上,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长平之战:最是难测帝王心,秦昭襄王收兵的真正原因

秦昭襄王之所以轻易采纳范雎的建议。一方面,范雎为秦国殚精竭虑,秦昭襄王喜欢用范雎这个人,不想因为这件事寒了范雎的心。另一方面,白起在长平之战被迫坑杀几十万俘虏,秦昭襄王想知道白起对自己是否怨恨,对自己是否依然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