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還在苦逼陪娃寫作業?孟子早就告訴我們,不要陪,而要這樣做

還在苦逼陪娃寫作業?孟子早就告訴我們,不要陪,而要這樣做

陪娃寫作業

一提到陪娃寫作業,想必多數父母都一肚子苦水,看看網上父母們的吐槽,就知道娃的作業把父母逼成啥樣了:

每次陪娃寫作業,都感覺自己生了個傻子;

每次陪娃寫作業,都有跳樓的衝動;

每次陪娃寫作業,都能氣出心梗;

每次陪娃寫作業,都是我人生中的一道坎兒……

但很多父母縱然知道陪娃寫作業這條路很苦,也仍然咬牙堅持著,這是父母推不掉的責任。

但實際上呢?父母並不需要這樣做。

《孟子•離婁》中提到,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

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大意是,教育他人需要正確的道理。如果父母教育孩子時,孩子不聽,家長就會發怒。而孩子會反駁說,您的所作所為也不見得都有道理。這樣雙方彼此傷害,影響了親子關係。而親子關係的疏離,是天底下最不吉祥的事兒了。所以,古人都交換孩子教育,也就是不親自教孩子。

陪娃寫作業、聽寫識字、算算數……就是在用正道教育孩子。我們眼見的事實也確實如孟子所說,不僅影響親子關係,現在的情形下,好像還有可能危及生命。所以,不要陪娃寫作業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智慧。

你可能會問,難道真的讓我們不管娃了嗎?非也。不是做甩手掌櫃,而是要家長學會傾聽孩子,理解孩子,然後合理劃清界限,這樣孩子和家長才能各自安好,彼此接納。《接納力》就是一本告訴我們如何與孩子劃清界限的書籍。劃清界限是為了讓孩子明白寫作業是自己的事兒,父母不需也不必參與。

還在苦逼陪娃寫作業?孟子早就告訴我們,不要陪,而要這樣做

《接納力》

首先,劃界線前提1,保證孩子暢所欲言

孩子喜歡跟家長說話聊天,是信任的基礎。家長要學會有技巧地不說。

有一天,浩浩媽給浩浩四塊錢,讓他買四根糖葫蘆回來,他和弟弟每人兩根,可是當浩浩回來後,只拿了一根。浩浩媽剛要說,你怎麼把弟弟的糖葫蘆吃了,可話到嘴邊就嚥下了。

她用鼓勵的眼神看著浩浩,浩浩喘口氣繼續說,我去買糖葫蘆時,就剩下三根了,買完我看見李老師和張老師,就給他們一人一根,剩下了一根拿回來給弟弟吃。浩浩媽倒吸了一口涼氣,暗自慶幸,幸虧忍住沒說。

其實,很多家長喜歡用自己的思維去判斷孩子的喜好,並自行切斷了他們的表達。

《小歡喜》裡有這樣一個劇情,進入高三了,學校組織一次誓師大會。目的是為了給孩子加油鼓勁。每個孩子手上都有氣球,並在氣球上寫上自己的願望,然後放飛。英子的願望是考上南京大學的天文系,而她的媽媽強迫孩子寫上考上清華、北大。後來又要求孩子寫考700分以上。英子很不高興,二人撕扯起來,結果氣球爆炸,英子哭著跑開了。

英子媽媽對孩子的愛就是強行、自以為是的愛,至始至終她都沒有傾聽過英子內心的聲音,更別提讓英子說出自己想說的話了。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的作者曾說過,我們對孩子的愛,往往不是愛,而是傷害。

當家長不知道孩子需要什麼,心裡想什麼的時候,胡亂用自己的感覺去愛,就會把愛變成傷害。電視劇裡英子最後選擇了自殺,這難道不是徹頭徹尾的傷害嗎!

還在苦逼陪娃寫作業?孟子早就告訴我們,不要陪,而要這樣做

《小歡喜》

其次,劃界線前提2,讓孩子感到被理解

忍住不說是讓孩子把感受出來來,那麼孩子有時不知道該怎樣表達時,父母需要幫助孩子說出感受。

記得《爸爸去哪兒》第一季的時候,田亮還是個初出茅廬的爸爸,面對女兒的各種哭泣,除了小聲地對孩子說,不要再哭了,大家都看著呢,他別無他法。其實,這就是他初為人父時沒有經驗,看不到孩子的狀態,感受不到孩子的感受導致的。後來田亮帶著二胎兒子再參加節目時,顯然已經成熟多了,他更會理解孩子的感受。當孩子哭泣時,田亮會說,你是不是覺得太髒了,所以不想玩?當他可以準備地表達出孩子的感受時,也獲得了孩子的信任,孩子自然就配合得很好。

也就是說,父母要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說出孩子或自己的感受。學會這個句式,我看到……我感覺……。

比如,當遇到孩子哭鬧不打針時,媽媽通常會說,你要像個男子漢,不許哭。但這樣的表達並不能治癒孩子。家長可以嘗試這樣說,我看到你打針,把手縮回來,我感覺到你是不是害怕疼啊?可能真的會有點疼。但是為了治好病,明知道疼也要把手伸進去,媽媽會陪著你。

這樣的描述,可以與孩子共同走過這個過程,讓孩子相信自己能行。

當孩子遭遇挫敗時,父母要做一個觀察員,幫助他說出心中之感,這樣更容易獲得孩子的信任。在孩子的心中默默地接納了父母,因為父母懂自己。

還在苦逼陪娃寫作業?孟子早就告訴我們,不要陪,而要這樣做

田亮

最後,劃清界限,各自安好

前面兩步幫助父母與孩子建立彼此信任的接納關係,當關繫牢固後,父母就可以著手與孩子劃清界限了。

界限是指歸屬,比如房間的主臥是媽媽的,次臥是孩子的,而客廳是公共場所,這就是劃界限,分清楚哪塊區域屬於誰。而孩子的臥室,其他人不得擅自進入,需要徵求孩子的意見。同樣媽媽的臥室也是一樣的。彼此各自有屬於自己的空間。

劃界限其實就是幫助孩子建立屬於自己的領地,這有助於孩子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那麼,如何弄清楚哪塊區域是誰的呢?找到事件的主體即可。

比如孩子學習,主體是孩子,那學習就是孩子自己的事兒,讓他自己做自己領地的主人。孩子需要幫忙的時候,媽媽可以給予幫助,但要有界限,倘若他問這個單詞怎麼讀,你回答怎麼讀,不需要繼續講解這個詞還有其他含義。

這就是退出孩子的領地,讓孩子自己做主,需要時給予幫助並保護孩子的領地完整,孩子比較容易形成獨立的思想,不會人云亦云。

還在苦逼陪娃寫作業?孟子早就告訴我們,不要陪,而要這樣做

領地就像房間

《接納力》曾提到一個故事,琪琪媽與孩子劃界限,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孩子。

起初,琪琪媽很擔心,自從不管孩子作業以後,孩子每天各種玩和看電視,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成績一路下滑。孩子姥爺看不下去了,覺得這樣會毀了孩子,與琪琪媽瘋吵後憤然離開。

琪琪媽一邊死守自己的領地,一邊保護孩子的領地,但她也在猶豫徘徊到底會不會影響孩子。不過,她想反正已經開始了,索性再給孩子點時間。沒想到的是,過了一段時間,孩子對看電視似乎沒那麼大的興趣了。也許是無聊,也許是琪琪自己感覺到落後的壓力,她開始認真地寫作業。當琪琪養成了自己寫作業的習慣以後,成績穩步回升。直到這時,琪琪媽才鬆了一口氣。

說起來,劃界限也難也不難,對於父母來說,要相信孩子,適時地放手,分清領地歸屬。娃的作業是孩子的領地,不陪娃寫作業是父母自己的領地。每個人的內在就像一個家,家的領土完整很重要。

作者海文穎說,不管孩子比管教孩子難多了。

而一個人只有在自己的領地裡擁有完全的自主權的時候,才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尤其在孩子的叛逆期時,不會被同學蠱惑,最終形成自己鮮明的人物性格,從而活出生命的綻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