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想讓孩子不磨蹭,第一件事就是不要催促他“快點”

很多家長從早上孩子迷迷糊糊睜開眼睛的那一刻開始,就不停的催孩子快點起床、快點穿衣服、快點刷牙洗臉、快點喝水、快點吃飯、快點出門上學... ...

每天不停的催孩子“快點”成了很多家長繞不開的魔咒。

想讓孩子不磨蹭,第一件事就是不要催促他“快點”

之前看過一個小學生家長的網絡調查,說一個小學生平均每天被催超過20次,其中家長使用最高的詞彙就是“快點”,有一次有個家長說,老師我也不想催啊,可是不催沒有辦法,我早上很溫柔的叫孩子起床,可等我把早餐做好了,去看他的時候,他還坐在床邊慢吞吞的穿著衣服,我那個火啊,一下子就上來了,忍不住了就只能催他“快點”。

我問她催有用嗎?

她想了想說,有的時候有用,有的時候沒用,有的時候光靠催還不行,得靠吼,這催了半天沒動靜,一頓吼立竿見影。

想讓孩子不磨蹭,第一件事就是不要催促他“快點”

相信很多家長也有這樣的經歷,當我們從早到晚不停地催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樣我們就跟孩子之間建立了一種條件反射,不催呢,他就不動,你小催呢,他就小動,你要吼著催,他就立刻行動,最終會讓孩子失去對自己的掌控能力,形成依賴。

為什麼催還沒有用,非要到最後帶著情緒的怒吼孩子們才開始行動呢?

我小時候就是在媽媽不停地催促聲中長大的,我的媽媽性子很急,他總是用“快點、快點”催促我,離上學還有40分鐘和離上學還有10分鐘,老媽都會用“快點”來催我,所不同的,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媽媽所念叨的“快點”,從和風細雨到電閃雷鳴,最初輕輕的催促聲會隨著截至時間的臨近變成了怒吼和咆哮,我呢,也學會了從老媽唸叨的語氣、語速、還有她的面部表情,來判斷到底是不是真的來不及了。

很多家長和我媽媽一樣,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變成了一個行走的“人肉鬧鐘”,孩子們在家不看鬧鐘,只要看爸媽的臉色就能判斷時間的多少。

想讓孩子不磨蹭,第一件事就是不要催促他“快點”

“快點”這兩個字對孩子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你要長期使用這兩個字催促孩子們,並不能幫助孩子們形成一個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的內在節奏,反而會讓他們依賴周圍人的反應和情緒作為判斷自己要幹什麼的標準

所以把“快點”這兩個字從你和孩子的生活中去掉吧!

其實當你想和孩子說“快點”的時候,就是想讓他感知時間的緊迫性,我給大家提供一個更好的提醒方式,把“快點”這兩個字換成“現在是幾點,離我們做什麼事還有多少分鐘”

比如說,現在是7:20,離我們出門還有10分鐘,我們還有什麼需要完成,加油吧!

幫助孩子建立時間觀念,需要一點時間的積累,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訓練週期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有耐心,當我們不斷的用,不帶情緒的時間反饋來替代“快點”這個模糊的詞彙時,孩子們對具體的時間就慢慢的有了感知。

我們經常催促孩子,其實是不相信孩子有自我掌控的能力,不相信他能管好自己。

想讓孩子不磨蹭,第一件事就是不要催促他“快點”

有的家長會說,我都這樣不停地催了,他還這個速度,那我要是不催他,還指不定磨蹭成什麼樣呢?

但是我們必須得明白,催促本身就是一個惡性循環的模式,家長越催孩子就越慢,反正每次都有老爸老媽墊底,總會有人替他著急,拖著他在上課之前趕到教室,避免受到懲罰,這樣的循環往復,孩子就沒有了責任感和自主意識。

所以各位家長們,從現在開始不要再催促孩子“快點”了,改為用不帶情緒的具體的時間反饋。

給與孩子充分的信任,相信孩子會做的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