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與學生零距離的班主任,十有八九是新班主任,犯了錯還不自知

很多新老師會有這樣的困惑:

我對學生體貼備至,什麼都為他們考慮,平時和他們嬉笑打鬧成一片,他們起先都很喜歡我,但時間久了,發現他們越來越不把我放在眼裡。他們犯錯了,我批評他們,他們也滿不在乎。我感覺在他們面前完全失去了權威性,我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其實出在與學生走得太近上。涉及到的是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問題。

與學生零距離的班主任,十有八九是新班主任,犯了錯還不自知

01、“親而不縱”、“威而有度”!

《美國優秀教師行為守則》裡有這樣一句話:“不要和學生過分親密,要適當保持距離,但態度要友好,記住自己的目的是尊敬,而不是過分隨便和親近。”

老師和學生之間:既不應該過遠,遠了就有疏離感;更不應該過近,近了就有戲謔之憂。用我們的老話講,合理的師生關係應該是:“親而不縱”、“威而有度”!

從現代化的教育理念的理念來看,我們老師就應該拼命拉近和學生的距離,和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這本身沒有錯,但是,個人認為,這句話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在師生關係的遠與近之間是需要有一個過度地帶,用以緩衝師生之間的矛盾。

也就是我們在處理師生關係遠近上不能夠走入極端:或者過遠、或者過近。

下面我們談一談與學生過遠或者過近會產生什麼問題。

與學生零距離的班主任,十有八九是新班主任,犯了錯還不自知

02、與學生過於親密和過於疏遠,會產生什麼問題?

師生之間的關係一旦過近,親密無間後,在後續師生矛盾的處理上就會失去可迴旋的餘地。

比如,你和學生的關係,已經拉近到“哥們兒”、“姐們兒”的程度了,這時我們“身份平等”已經是你們之間一種很平衡的關係。不打破它,一點問題沒有。可一旦要去打破了,問題就來了。首先的問題是,作為老師,你還不得不打破這種關係,否則就無教育可言。其次,最大的問題是,你在打破這層關係的時候,勢必會傷害到學生的感情。以學生早戀為例:

因為你和學生“哥們兒”、“姐們兒”的關係,你很容易能得到學生群體的信任,瞭解到他們早戀的情況。但是教師的身份要求你,面對這種情況,你要對他們進行教育引導,避免他們因為偷食禁果而產生後續的惡果(朋友關係則沒有這層義務)。

但等你以一個老師的身份想對學生進行教育時,因為你這是在試圖破壞這種平衡關係,那麼肯定會讓學生感情上受到傷害,他們會想,“虧我原來那麼信任你,我看錯人了,你和其他人是一樣的”。因為有這樣的情緒,他後續又會產生對你的仇視心理,出現反抗行為。從而大大加深了你對學生教育轉化工作的難度。

這就是與學生過近給你的教育造成的問題。這同時涉及的是他對你的身份認同的問題:他認你是朋友,那你就沒有批評權;只有當他認你是長輩,那才會正視你的批評!

與學生零距離的班主任,十有八九是新班主任,犯了錯還不自知

反之,和學生過於嚴肅、過遠,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也會給自己的教育工作增加難度。

很多老班主任經常會給新班主任傳授這樣的經驗:面對學生,平時一定要不苟言笑,而且儘量離學生遠一點,這樣他們自然會因為琢磨不透你,對你望而生畏。何愁學生管理不好?”

老班主任這樣的經驗,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就中學生而言,會得到兩種結果:

  • 1、學生對你陽奉陰違。因為怕你啊,所以表面上屈服於你,但背後還是我行我素。這樣會出現的情況是,這個學生問題,你提醒了,他當場會服從;但是之後,又很快會復發。弄得老師最後自己焦頭爛額。
  • 2、學生叛逆的心被你激發。有些老師為了讓學生望而生畏,平時不注意與學生情感上的交流,一到有問題了就採用“大嗓門”、“紅脖子”策略,想吼住一切問題。這種策略,對於膽兒小的一點的學生會起作用,但班級裡總會有膽兒大的學生,他們容易逆勢而上,與你對著幹,從而激化矛盾。就目前的狀況而言,老師們應該是很清楚的,萬一和學生撕破臉了,最後我們只能是無能為力。

所以,針對中學生群體,我個人認為,保持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這個度是需要我們好好去揣摩揣摩的。

與學生零距離的班主任,十有八九是新班主任,犯了錯還不自知


03、接下來,從個人經驗出發,談一談應該如何與學生保持“親而不縱、威而有度”的合理距離的問題:

1、建班之初立威;

立威的最好時機不是學期中、學期末,而是學期初,尤其是建班之初。

之所以要立威,是為了讓學生知道老師的底線。讓學生知道老師有底線的目的則是為了後期更好的與學生親密相處。這兩者仔細琢磨一下的話,其實並不衝突。

我一直堅持這樣的觀點,人性就是這樣:弱者的愛,有時是非常無力、容易被無視的。你只有讓人感覺你很強大、很有自信時,你付出的愛才真正會有分量。因為,弱者的愛很容易被誤認為一種軟弱,激發出學生“受之無愧”、“不給有罪”的想法。

這一點,新老師其實是可以好好琢磨的。

與學生零距離的班主任,十有八九是新班主任,犯了錯還不自知

2、注意老師的語言藝術:

作為教師,面對學生,我們首先要有為人師表的想法,語言切不可以隨便。即使你說不出特別有哲理、特別藝術性的話,也沒有什麼關係,你只要就事論事,把問題給他指出來,多為他想出路,少給他做決定,這樣就行。

比較禁忌的是一個老師,只會用同一種語調、語氣、方式,和任何情況的學生進行交流。這本身有違科學!

  • 有些學生問題比較嚴重、又有冥頑不靈的狀態,那麼適當可以用一下禪宗裡的“當頭棒喝”,目的是點醒他、引起他注意,便於你們後面的交流;
  • 有些學生做錯事了,本身已經戰戰兢兢,他已經知道錯了,就等老師給他一點處罰、給個臺階下,這時,我們其實就應該和聲細語的為學生創造臺階。
教育的手段千變萬化,不管是嚴的、寬的、誘導的、暗諷的、激將的,都可以有,但總的目的我們要把握好:
敲開學生的心門,讓他願意和你交流,然後激發他內心的善,完成自我救贖。手段說到底只是工具,遇到不同學生要會選擇運用,這才是智慧。
與學生零距離的班主任,十有八九是新班主任,犯了錯還不自知

3、不同場景、不同學生,要運用不同的相處方式;

教育應該因人、因事、因地不同,在方式上要有所變化,這就是教育的藝術。

  • 例如,當學生比較弱勢、害羞、訥於表達時,我們老師就可以熱情一些,與他拉近距離,主動和他表示善意;當學生潑辣無理、張狂無度時,我們就應該敬而遠之,必要的時候要施以顏色當頭棒喝,避免他順杆上,得寸進尺。
  • 再例如,在學校的大部分場合、尤其是教室裡、教學時段,我們要與學生保持適當的距離;而在課餘時間、平時生活裡、娛樂活動上,你又不妨放下身段,和學生適當拉近距離。
與學生零距離的班主任,十有八九是新班主任,犯了錯還不自知

04、結語:

怎麼樣與學生相處,是每個老師的必修課。

或嚴一點、或寬一點,這與每個人的性格、習慣有關,我也見過各種類型的老師都有成功的例子,所以,你什麼性格,與能不能管理好學生是沒有必然的關係的。

但是,在這些有出色管理能力的老師當中,我們能發現的共同點是,他們在與學生的相處過程中,都非常善於把握與學生的遠近關係,能夠運用好嚴與愛的威力,讓學生在這之間得到教育和管理。

這是一種能力。建議新老師都花一點時間進行琢磨和修煉。

好了,以上是君山的一點個人看法,有不當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