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徐堂村室“變形記”

徐堂村室“變形記”

徐堂村室“變形記”
徐堂村室“變形記”

徐堂村三代村室對比照。管慶國 攝

6月24日,在民權縣野崗鎮徐堂村,筆者親眼目睹了徐堂村三代村室的變化。

“建第一代村室的時候,俺才27歲,領著十幾口子人忙活了20多天,大部分人都是沒有工錢的,蓋村室用的磚一半以上都是村民湊來的。那時,幾乎家家燒窯打磚坯,一聽說要蓋新村室,大家心齊、勁頭大!”回首往事,83歲的周瑞德老人感慨萬分。

徐堂村第一代村室始建於1962年,是4間再簡單不過的瓦房,蓋村室用的泥漿全是就地取材,檁條又細又彎,撐起瓦片的是蘆葦編織的大草墊,室內、室外也沒有粉牆。如今,老村室的木質門窗已經嚴重變形,地基也沉落於新修的高標準水泥路之下,但“徐堂村委”四個大字依然在門頭上斑駁可見。

1993年春,第二代村室在長時間運籌之後破土動工。第二代村室是5間磚混結構的房屋,為了達到防潮的效果,地基鋪了5層磚,不但用白石灰摻土夯實了地基,還用沙灰打了底,室內外牆面均進行了粉刷,為了防雨,椽子上面還搭了一層油膜氈。村室中間3間房用做會議室,兩邊分別是圖書室和幹部值班室。會議室裡有鎮裡配發的長條凳和辦公桌,雖然略顯老舊,但“做人民群眾貼心人”“創先爭優”“三個代表”等一系列黨的主題活動都在這裡順利開展。

“按照‘基層黨建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村室內專門設置了旗杆,主房前簷明顯突出了黨徽。屋內新增了圖書室、便民服務站、矛盾糾紛調解室等多個功能區。”說起這個溫馨的小院,老支書徐澤修的話語裡透露出深厚的情感。

2017年3月,徐堂村作為野崗鎮12個重點貧困村之一,迎來了修建第三代村室的大好機遇。為了找到合適的地址,新任村支書單海濤利用村內微信群廣泛發佈信息,引來了支持家鄉建設的務工和經商人士的捐款5萬餘元,硬生生地把一個2200多平方米的大坑給填實了,新村室就建在大坑之上。

徐堂村作為野崗鎮2017年“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積極打造了8米寬的閉合圈公路,公路兩側實現了全程綠化。一座洋氣十足、上下兩層的新村室就建在徐堂村閉合圈公路內側,配套基礎設施依勢而建。村室外,百姓大舞臺、衛生室掩映在綠樹之中。綠樹與鮮紅的黨徽、白色的涼亭、古樸而典雅的村室外牆形成鮮明的對比。辦公室和服務窗口均配備了電腦、打印機等辦公設備。黨群服務中心還專門安裝了網絡專線,配備了遠程教育設備,實現了服務中心100米範圍內免費網絡發送服務。

在脫貧攻堅戰中,徐堂村黨群服務中心真正架起了黨群、幹群之間的連心橋,脫貧攻堅知識集體培訓、扶貧送戲下鄉、送醫下鄉、脫貧勵志貧困戶評比、星級文明戶評選、美庭院評選等,在這片將近5000平方米的村級為民服務中心,新時期黨群新藍圖在這裡繪就。

“多少年了,俺做夢都沒想到村裡能建起這麼好看的村室,路通了、燈亮了、綠化樹栽上了、小涼亭建起了、百姓大舞臺樂起來了,‘益農社’也成立了,站哪都舒服。來這辦事也方便多了,鎮包村幹部還是‘紅色代辦員’呢!上次俺辦理殘疾證的事全都是他幫俺跑的腿!”貧困戶許愛蓮讚口不絕。

50多年來,徐堂村村室的變化,不僅僅是外形的變化,更是社會發展、村民生活逐步富裕的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