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真假?博山衚衕竟然和北京有這麼深的關係……

1987年夏天,以寫出京味小說《那五》、《煙壺》等名篇而受到好評的作家鄧友梅,在路經山東淄博時,特地到博山進行參觀訪問。他既是為看望對鼻菸壺有共同愛好的友人,也是想多瞭解博山的風物民情。

後來,在北京他的寓所內談起對博山的印象,他認為博山受北京文化的影響十分明顯,這不僅是在近百年以前從北京學來鼻菸壺內畫技藝,更重要的是博山一些古老的街道都有叫什麼"衚衕",而這種取名在其他省市卻極為罕見。

真假?博山胡同竟然和北京有这么深的关系……

持有這種觀點的,還有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原副院長楊伯達。1982年初冬,在博山大街北首施工時,挖掘發現一處元末明初的古琉璃作坊遺址,引起楊伯達的關注。他曾幾次到博山進行考察,並建議和協助籌建成立了"博山琉璃博物館"。

當他聽說博山琉璃生產合作社初建時,內畫組高在家廟衚衕內,附近還有陳家衚衕、橋杆衚衕,立刻想到北京的若干條衚衕,認為博山是從北京移植的街道命名。

真假?博山胡同竟然和北京有这么深的关系……

北京把街道稱為衚衕,據考起源於元代。元末熊夢祥的《析津志》記述元大都"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闊,小街十二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A通。"這"火巷"就是《元經世大典》中所記的"火A",清翟灝《通俗篇》稱:"'A'實古字,非俗書,其音義皆與'巷'通。明謝肇制《五雜俎》考得"火A"後來被訛傳為"衚衕"。前人也考證認為,"衚衕"二字確切地說是蒙語,是蒙語"浩特的音轉,其含義指居民點、村落之意。元代北京的"三百八十四火巷"即指"衚衕"。"衚衕"一名元雜劇中已出現,如《沙門島張生煮海》裡,梅香就說:"我住在磚塔衚衕。"北京至今有磚塔衚衕,證明已存在800多年了。

真假?博山胡同竟然和北京有这么深的关系……

北京的衚衕取名五花八門,有雅有俗,極雅的有"百花深處",極俗的有"羊尾巴"、"豬尾巴"等。博山舊有的許多條衚衕的命名,就是摹仿北京而來的。且看:北京有不少以姓氏命名的衚衕,如"魏家衚衕"、"方家衚衕",博山就有"宋家衚衕"、"翟家衚衕"、"呂家衚衕"、"高家衚衕"、"孫家衚衕"等等;北京有"大蔣家衚衕",博山也有"小丁家衚衕"、"小王家衚衕"、"小高家衚衕";北京有以街道上的建築和景觀命名的一些衚衕,如"石碑衚衕"、"府學衚衕"、"鐵獅子衚衕"、"麻線衚衕"、"豆角衚衕",博山就有"雙磨衚衕"、"家廟衚衕"、"打水衚衕"、"東橋杆衚衕"、"豆腐乾衚衕"等等。

北京還有許多衚衕是以街道長短和方向命名的,如"南半截衚衕"、"斜街"之類,博山也仿效出"小南北衚衕"、"太尉廟後衚衕"、"疊道";北京有"七道彎"、"八道彎",博山有"九曲巷"、"十字路";北京有"鐵轆轤把"的短街,博山就有"轆轤把"的街名;北京有"趙家井"、"羅家井"、"郝家灣"、"甘石橋",博山也有"房家井"、"孔家橋"、"大天井"之類的街名。

衚衕作為街道名稱,是北京獨有的歷史文化現象。博山借鑑而仿效,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自明代顏神鎮以生產陶瓷、琉璃、煤炭而成為青州府的重鎮以後,產品銷往各地,南北商賈雲集,終於在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擴展而成為山東的一個新縣--博山縣。

真假?博山胡同竟然和北京有这么深的关系……

清代宮廷內府造辦處曾不斷徵用博山琉璃工匠,到北京製作琉璃工藝品,成為"御匠"。

在明末清初的百年之內,博山在城區規劃、街道設置取名方面,都必然受到北京文化的影響,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在北京生活多年的回到博山家鄉的達官貴宦地鼓動,象曾任清廷兵部、吏部尚書的內閣大學士孫廷銓,歸裡後即寫了記述博山歷史風物的〈顏山雜記〉,其子孫寶仍也在京師為官十多年,他們帶來的京師文化意識,影響了幾代人;二是參與博山建縣規劃的地方文化名人的作用,像在北京生活了十年的著名詩人趙執信,一生歷經磨難,回鄉後為設立新縣曾寫了〈分境議〉,而在具體議論中也必然以京城的情況向地方官進言獻策;三是

來往於北京、博山之間的陶瓷、琉璃商人所傳播的京師信息,所交流的風物民情,也必然使博山染上北京文化的色彩。

因此,導致三百多年前博山設縣後,出現了許多取名衚衕的街道。

真假?博山胡同竟然和北京有这么深的关系……

博山衚衕連北京。但現在這裡的衚衕已經基本不見了,代之而來的是柏油馬路和帶有現代意識的街道名稱。然而,北京文化的影響不會減弱,因為許多新道路、新建築和新的生活觀念,仍在受北京的影響而摹仿和順應。

北京是首都,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北京文化的輻射作用自然強大,博山衚衕也許成為其中的典型一例,被載入歷史。

【本文來自zbkfblq的新浪博客,特此致謝!】

掃描二維碼 關注淄博城市發展的每一個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