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籍中所記載的龍:能大能小無常形

我們中國人腦海中龍的形象,其實是比較固定的。

我們建築、藝術、民間傳說所塑造的龍的形象,大多“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

但是在有些古籍裡,龍的形象卻變化多端,可以是泥鰍,可以是鯉魚,甚至可以是一片樹葉。

先看看南唐尉遲偓所著《中朝故事》裡所載的一件事。 遲偓,南唐人:尉遲偓,南唐人

說在唐朝時,長安有專業豢龍戶,此人只要觀察水色便能知道水裡有沒有龍。

唐懿宗時,豢龍戶上言龍池中走失了兩條龍。

皇帝命他出外尋找,他於是朝函谷關以東的方向尋訪了數十日,後來在東都洛陽的魏王池中找到了那兩條走失的龍,並奉命打算將其帶回京城長安。

他在經過華州(也就是今天的陝西華縣)時,華州刺史李訥聽說豢龍戶帶著龍回京城,認為此事虛妄,下命將他請至公府,讓他展示一下那兩條龍。

豢龍戶於是將一個瓶子中的東西倒入盆中。李訥一看只是兩條泥鰍,大怒道:“如果你不能證實這是兩條龍所變化的,那你就是欺君罔上。”

要知道欺君可是死罪。

豢龍戶答道:“要證明給你看,也不難。請你派人在地上鑿一個長、寬各一尺的坑。”

李訥派人鑿好後,豢龍戶就讓人朝坑中注水,然後將那兩條泥鰍投入水坑中。

泥鰍一入水,馬上就在坑內來回遊動,且越遊體型越大。

它們以尾部掃過水坑四周,水坑四周紛紛崩裂塌陷,水坑的面積變得越來越大,坑內之水也暴漲起來。

不一會兒,水坑的長寬都變得有好幾尺大了。

豢龍戶對李訥說:水坑如果變的更大了,那這兩龍就難以再捉住了。李訥生怕水坑中的龍失去控制,於是趕緊命令豢龍戶將這兩條龍變的泥鰍收回到瓶中。

李訥這時候才真的相信泥鰍是龍所變。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南唐時期的人就已經明確龍能大能小,可以變為游魚的心形象。

這個故事裡的龍的形象和我們今天所認為的龍的形象來做比較,龍能大能小,可以變幻為游魚,這倒也算是中規中矩,一脈相承。

但是接下來的這個故事裡所記載的龍的形象,就讓人覺得有點荒誕了。

唐代段成式所著的《酉陽雜俎》中有這麼一個故事:唐元和年間,有一個姓史的人,曾經和幾位道士遊華山。當時天氣很熱,大家就坐在一條小溪旁歇息。

忽然,史生看見一片如手掌大小的樹葉順小溪流了下來,那葉子顏色鮮豔,形狀奇特,史生覺得它好看,就把它撈了上來,放到懷裡。

坐了將近一頓飯的功夫,史生感覺懷裡冷颼颼的,就悄悄掏出那片葉子觀看,讓他大吃一驚的是,那片葉子竟然開始長出鱗甲。

史生很害怕,就把它扔棄到林子裡,並告訴大家說:“這一定是條龍,咱們趕快離開這裡吧!”

史生的話音剛落,林子裡就開始冒出白煙,佈滿山谷。大夥見狀,就開始往山下跑,還沒跑到一半,山上風雨大作。

這個故事裡的龍,是喊山所讀過的文獻裡形態變化最離奇的龍了。龍是神物,就算變幻,也該是游魚禽獸的形象,怎麼就會變成一片樹葉呢?

喊山曾想象過樹葉在人眼皮底下長鱗甲的情景,神奇中真還讓人覺得有幾分恐怖。

能大能小,可為魚、禽、獸、木,這樣的龍,不僅神秘莫測,還一絲詭異的色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