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李鴻章:時也,命也

李鴻章:時也,命也


李鴻章,晚晴中興四大名臣之一,是洋務運動的主要發起人。如果按照傳統的歷史定位,李鴻章揹負的“賣國”罵名大抵是摘不下來。近些年來,隨著時代及歷史的普及,一個更加完整的李鴻章出現在人們眼前。

創辦淮軍、致力洋務運動,可算是為大清操夠了心,更在內憂外患之間與列強周旋,以漢人的身份做到了官位的巔峰,這可不是件容易事。

不過,李鴻章所得的一切榮耀,都隨著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而隨風飄散。

接下來等待他的,是數不清的罵名。


此血可以報國矣


李鴻章:時也,命也


1895年4月,正是櫻花盛開之際,李鴻章乘著輪船踏上了前往馬關的旅途。這次的旅途,不是為了遊玩,而是代表“天朝上國”向日本這個“彈丸小國”討和。

此時的戰爭再難繼續,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讓李鴻章的心血付諸東流,也讓大清沒有了與日本對抗的底氣。在清政府眼中,此戰之敗,身為統帥的李鴻章應當揹負全責,剝奪了李鴻章的所有榮耀。

清政府不認可李鴻章,但身為敵人的伊藤博文卻只認李鴻章。伊藤博文認為他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就連簽約一事,伊藤博文也只認李鴻章,清政府只好匆匆忙忙地將李鴻章官復原職。

到達日本後,春帆樓的談判異常艱難,雙方依據條款內容爭執不下。可這時候發生了一件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事情——李鴻章遇刺。李鴻章的左頰中彈,劇烈的疼痛和滿臉的鮮血卻讓李鴻章懸著的心滿滿的放了下來。

“此血可以報國矣!”

一顆子彈,賠款從三億降到了兩億,這是一顆價值一億的子彈。

回國之際,李鴻章帶著染血的馬褂和這顆子彈,說道:“老夫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國土。”


國內被罵,國外禮遇


李鴻章:時也,命也


甲午戰爭是一場現代化海戰,這對清朝和日本來說都是第一次,但清朝的戰敗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日本傾全國之力支持這場戰爭,不論政府還是日本百姓,都對自身充滿信心;而清朝這邊,慈禧太后前不久還挪用了海軍經費,重修了頤和園。

這場戰爭總歸是敗了,但敗了總得有人為此負責啊!皇帝可以嗎?太后可以嗎?那隻能是身為統帥的李鴻章來擔責。

《馬關條約》簽訂後,李鴻章成了人人喊打的“賣國賊”,百官在罵,百姓也在罵。

一年後,李鴻章在罵聲中選擇了出國訪問。備受罵名的李鴻章,在國外卻得到了隆重的禮遇。

在德國,俾斯麥親自接見李鴻章;

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為他頒發爵勳章;

在美國,前總統格蘭特夫人將總統手權贈予了他;

在日本,日本明治天皇與首相伊藤博文早早在岸邊迎接,但李鴻章沒有忘記當年的誓言,絕不肯踏上日本國土,換乘輪船後,未曾拜見日本天皇,一刻不停的返程回國。


天下最難寫的,是自己的名字


李鴻章:時也,命也


1900年,英、美、法、德、俄、日、意、奧八國聯軍侵華,讓本就多災多難的中國雪上加霜。李鴻章站在成為廢墟的直隸總督府前,看著滿目瘡痍的天津城,像個孩子一樣嚎啕大哭。

再一次戰敗,再一次簽約,出面的還是李鴻章,只是這次多了身為慶親王的愛新覺羅·奕劻。按理來說,奕劻作為當時清政府的最高代表,條約應該是由他來簽訂。

可李鴻章卻站出來說道:“這天下間最難寫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後的路還長,這賣國條約,還是讓老臣來籤吧。”

《辛丑條約》簽訂沒多久,李鴻章便在一片痛罵聲中駕鶴西去。

李鴻章的一生簽了三十多個不平等條約,可當一份份條約擺在他的面前,這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不得不籤。因為朝廷需要一個門面,這個門面不是用來展現強大的,而是用來抵擋承擔罵名的,李鴻章就是這個門面。

身處時代漩渦之中,有時候做事是身不由己的。總的來說,還是弱國無外交。文章的結尾,用梁啟超的評價當真合適。

“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時也,命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