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黃旭華:“核潛艇”一樣的人生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國船舶集團所屬第七一九研究所黃旭華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研究員一同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黃旭華畢生致力於我國核潛艇事業的開拓與發展,是我國核潛艇事業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先後擔任我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副總設計師和總設計師,成功研製了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為我國海基核力量實現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把一生獻給科研,沒有一天曾離開

隱姓埋名30年,黃旭華的一生也如“核潛艇”一般,默默地“潛伏”著。直到近幾年,黃旭華的名字才為外界熟知。


“我們的核潛艇研製始自1958年,一直到2018年我離休了,我一天也沒有離開過核潛艇這個項目。”談起與核潛艇一生的緣分,黃旭華飽含深情。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真正成為了黃旭華一生的寫照。


有人問他在核潛艇研究上工作那麼多年,為什麼一心一意沒有改變過?他的回答是:“我們搞科研的,如果你不把心裝到裡面去,你很難出成果的。要把自己的一生放到科研工作當中去。”


從零開始,60年的堅守

中國為什麼要造核潛艇?黃旭華解釋道:“有一句話說‘要反對原子彈戰爭,你必須首先要擁有原子彈’。我還想補充一句:你有了原子彈,必須還要擁有核潛艇。”擁有核潛艇意味著面對核打擊,可以有能力進行自衛反擊。


然而核潛艇不是想造就能造出來的。當時的中國,工業基礎薄弱,想要擁有核潛艇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核潛艇它是反應堆、導彈、潛艇三套馬車共同拉動的。技術牽涉面很廣、要求很高。”據黃旭華回憶,自己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我國的工業技術以及生產能力,嚴格來說是不具備研製核潛艇的基本條件的。


“然而更大的困難是:我們沒有專業人才,一個也沒有。”黃旭華說,在這個領域,當時我國沒有一個從國外回來的人才,都是“土包子”。同時,他們對於這方面的知識也非常匱乏。“核潛艇的知識我們一無所知。沒有人見過,學校也沒有這個課程。”另外,在國外嚴密的技術封鎖之下,研製人員手上也沒有任何有關核潛艇的技術參考資料,更沒有外國專家可以指點迷津,完全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從零開始。


靠玩具模型“起家”,鑄造大國重器

如今,黃旭華終於可以自豪地說:“我們的核潛艇,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在國外的嚴密封鎖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白手起家,從無到有,克服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攻克一個又一個頂尖的技術難關,從無到有,一步一步的發展起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壯大起來。”


這是怎麼做到的?黃旭華回憶,當時,研製人員先從調查研究入手,發動所有相關人員從報章雜誌裡找材料,再經過研究、整合,形成一個大概的印象。然而,找得到的資料不是零零碎碎,就是真真假假,“全信也不是,不信也不是。”


當時,正好有兩個人,一個從美國、一個從中國香港,帶回兩個美國“華盛頓號”導彈核潛艇的兒童玩具模型。玩具很仿真,板子可以掀開,掀開后里面密密麻麻的設備。“我們高興極了,把它們裝了拆拆了裝,發現這兩個模型的具體情況跟我們收集來的資料匯成的美國核潛艇總體一樣。我們就有信心了。”黃旭華說。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順利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被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列入海軍戰鬥序列。


“關鍵的核心技術買是買不來的,要是要不來的,求也求不來的,都得靠自己。”黃旭華總結說,特別是今天不斷攀登科學高峰的時候,不可能一帆風順,前路往往是障礙重重、風險很多,因此更要有艱苦奮鬥、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信心和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