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香港公屋的天空:方方正正令人壓抑,小人物猶如“井底之蛙”


對香港中產階級來說,香港的天空是方方正正的。這裡的每一戶家庭,都有一個拼命離開的夢想,但只有鳳毛麟角的人們,才有機會走出這片擠滿幾百萬一起呼吸的空間,而在另外一個階層,卻有無數人在等待進入這片空間。

香港有近半數人住在公屋,這些公屋基本上是來自上個世紀70年代的老房子。90年代無數香港影視作品的創作靈感,就是來自住在公屋裡的人們。

所以對初到香港的內地遊客來說,步入這些壓抑狹窄的空間,人們並不能感受到一種本土人的窘迫,更多是一種記憶裡的情懷。

公屋的面積並不大,最大的有七八十平,最小的放下一張床,一個衣櫃剩餘就沒有太多的空間。

若是與父母一起生活,膝下還有孩子,就意味著一家人要蝸居在狹窄的空間裡。

在這樣一個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要遠比精英階層和富裕階層的後代更為努力。但現實並沒有那麼勵志,且不說未來的社會資源,僅憑教育資源,公屋裡的孩子就輸在了起跑線上。現實並沒有阿甘,即使有也是寥寥數幾。

以香港的房價和中低階層的人均收入,公租房的房租其實並不貴,足夠一個家庭承擔。所以很多家庭視申請成功公租房,為緩解家庭經濟壓力的一個重要渠道,擠破頭也要去申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