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惠山古鎮老爺殿,兩棵400多歲的古銀杏,依舊生氣勃勃


江南的深秋,最佳的風景就是紅彤彤的楓葉和金燦燦的銀杏葉,一紅一黃,顏色十分靚麗。在江蘇無錫的惠山古鎮,深秋時間,就是以銀杏葉變黃開始計數的。古鎮上有不少樹齡在三四百歲以上的古銀杏,位於秀嶂街中段的張中丞廟內,就有兩棵400多歲的銀杏樹。

秀嶂街,當地人也稱之為“惠山直街”,因為這是一條筆直的對著惠山寺的道路。從前人們從陸路來惠山寺燒香拜佛,均是從這條筆直的街巷上經過的。從現在惠山古鎮的正門進入直街,行走個一百多米,路的左側,就有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張中丞廟”。

惠山古鎮,是以古祠堂建築而出名的,大多數祠堂廟宇,均為祭奠無錫本地的傑出人物,但張中丞廟,卻是個列外。張中丞,本名叫“張巡”,唐代蒲州河東人,張巡的家鄉與無錫惠山古鎮相距遙遠,而無錫人卻在古鎮上為他建立了一座祭祀的廟宇。


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曾為張中丞寫了一篇後敘,裡面有這樣一句高度評價張中丞的話: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張中丞的故事,發生於唐玄宗天寶十四年爆發的 “安史之亂”,任“御史中丞”的張巡,親率數千將兵堅守睢陽,抵抗叛軍,最後終因城破而殉難,張巡的故事為此廣為傳播。到了明成化九年,當時的無錫知縣特意在惠山腳下興建了張中丞廟,目的是為了彰化張巡寧死不屈的忠義精神。

張中丞廟建成後,無錫人都愛稱它為“張大老爺廟”。每年春天惠山廟會時,還會抬著張巡的泥塑像,進行巡街遊行,據說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因為廟宇中的張巡像很沉重,所以每次巡遊前,都是用泥塑做個張巡的輕便替身,然後由鄉人抬著行走。所以無錫話中還有一句“不出閣的大老爺”,意思時指張巡本身的泥塑像,從來不會被抬出門來。


張中丞廟佔地有2400多平米,正門面對著秀嶂街,門前有一對清朝時期的石獅子,進入廟門必須拾級而上,廟內的建築含門廳、戲臺、正殿等,兩棵400多歲的古銀杏,就栽種於院子裡。據考證,這兩棵銀杏樹種於明朝的萬曆年間,均是雄性的銀杏樹,不會結果。

這兩棵銀杏樹,樹的胸圍需要兩人合抱,樹的高度也有二十來米。之所以在廟宇內種植銀杏樹,是因為銀杏樹挺拔,樹幹筆直生長,不會彎曲,象徵著一種毅力。在惠山古鎮,但凡種有古銀杏的祠堂,都會被賦予這種寓意,像無錫先賢顧可久祠堂有400多歲的古銀杏,“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惠山寺600多歲古銀杏,還有愚公谷內胡文昭公祠的400多歲古銀杏等。

張中丞廟從明代建成之後,屢毀屢建,不斷翻修過,但院子裡這兩棵銀杏樹,卻一直奇蹟般的保留了下來,成為現今人們深秋賞風景的絕佳去處。每年的農曆小雪節氣前後,這兩棵銀杏樹才開始泛黃,相比於其它樹齡小的銀杏,它變黃的時間是比較遲的。


銀杏葉變黃之後,幾天時間內,傘柄一樣的葉子,便會洋洋灑灑地飄落下來。因為張中丞廟的院落並不大,落下來的銀杏葉,便會鋪滿整個院子,有些還覆蓋在古戲臺的屋頂,以及院子裡那隻鐵香爐上。

從前廳通往院落的臺階上,幾乎能鋪滿厚厚一層落葉,讓你無法辨認出臺階來。這個時候,也是張中丞廟最美的時刻。因為張中丞廟是免費對遊客開放的,所以來院落裡賞銀杏的遊客每天總是絡繹不絕,即便人來人往,腳下踩過的銀杏葉,也不會變的粉碎。相反人踩上去,會有踩在柔軟地毯上的感覺。

喜歡拍照的人,往往會從地上信手抓起一把銀杏葉,然後朝空中灑去,讓落葉形成“銀杏雨”,這樣能拍出動感畫面來。當然,喜歡禪意的人,會在院子裡的鐵香爐內點上三支香,在輕煙嫋嫋中,細看金色的葉子墜落。


今年張中丞廟中的銀杏,最佳觀賞期應該在本月25日之後。通常賞銀杏的時間也就有個十來天,當大部分銀杏葉墜落之後,欣賞的價值就大打折扣了。想要去惠山古鎮賞銀杏的話,下週就得行動了。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