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揭祕丨天方夜譚?中國抗戰時製造的“科幻”武器

抗日戰爭期間,中日軍隊在武器裝備方面差距巨大。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當時的中國軍工企業只能製造槍械和輕型火炮,像坦克、飛機等重型裝備,只能採取外購或被援助的方式來獲取,想要自行製造近乎於天方夜譚。可是你知道麼?當年的中國不僅研發、生產出過戰鬥機,還試製過轟炸機和運輸機。如果不是當時的中國政府支持有限,中國空軍極有可能用上國產戰機。

揭秘丨天方夜譚?中國抗戰時製造的“科幻”武器

研驅一型戰鬥機照片與側視圖

1942 年,第一飛機制造廠受當時的航空研究院委託,開始研發研驅一型戰鬥機。該戰鬥機非常獨特,採用現在看都非常科幻的前掠翼佈局,而且機翼內側下反,外側上反,並非一個平面。雖然外形設計打破常規,但由於技術基礎較差、物資匱乏,在製造樣機時採用了大量二手部件。諸如修復的C-47發動機、美製飛機舊座艙蓋等等。首架研驅一型戰鬥機於1944年夏完成組裝,第二架於同年秋完成。可是在試飛過程中,樣機突然陷入失速後墜毀,試飛員當場殉職。

揭秘丨天方夜譚?中國抗戰時製造的“科幻”武器

研轟-3 型轟炸機照片與側視圖

一次失敗便遭否決的悲劇不光發生在研驅一型戰鬥機上,研轟-3 型轟炸機亦是如此。1944年,中國有關部門開始研製一種木質結構的轟炸機。它大體上以蘇聯 SB-2轟炸機為藍本,部分零部件參考了蘇聯的TB-3轟炸機。因此,我們可以將其看成是SB-2與TB-3的混合產物。與研驅一型戰鬥機類似,研轟-3 型的樣機也大量採用二手部件。發動機、螺旋槳、起落架乃至機內儀表等均是從報廢的 SB-2轟炸機上拆下來的。可以說,飛機還沒生產出來,實際上已經是一架二手飛機了。試飛時,該機表現的非常不錯,起飛、盤旋、降落均很順利,最長滯空時間達半小時以上。然而在第三次試飛降落時,由於操作失誤,飛機單輪著陸導致二手起落架折斷,好在飛機損壞並不嚴重,駕駛員也僅受輕傷。

揭秘丨天方夜譚?中國抗戰時製造的“科幻”武器

“中運-1號”運輸機與側視圖


揭秘丨天方夜譚?中國抗戰時製造的“科幻”武器

研發人員、製造人員與“中運-1號”運輸機合影留念

與時運不濟的戰鬥機、轟炸機相比,中國當時研製的運輸機還算比較成功。1942年,中國著名航空及工程力學家林同驊教授率領數十名業內精英和大學生,開始研製木質雙發運輸機。到1944年,首架樣機制造完成,除發動機、精密儀表等國內難以生產的部件外,其餘零件全部由國產材料製造而成。由於該機是中國第一種自行研製的運輸機,故命名為“中運-1號”。該機的最大平飛速度為349公里/小時,可運載8名乘客或等重量物資。1944年11月,“中運-1號”成功從重慶飛至成都,全程飛行狀態良好,達到了量產標準。不過,由於當時的中國已經獲得了大量外援的C-46、C-47運輸機,再加上經費不足,從而導致“中運-1號”未能實施量產工作。

揭秘丨天方夜譚?中國抗戰時製造的“科幻”武器

中國航空博物館展出的“中運-1號”複製模型

雖然中國科研人員在抗戰時期努力研製過各型作戰飛機,但由於科技實力和製造能力孱弱,再加上其他種種原因它們最終都沒能量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