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全國各省的南北分界線在哪裡?


地理學家劃分相鄰地域單位的線或帶稱為「地理界線」。地理分界,是認識某個區域的重要方式——認知一個巨大的空間之前,唯有先將它劃分為若干個區域,才能從總體到部分地,對世界完成循序漸進地認知、描述。圖為中國人文地理中的重要分界線:胡煥庸線。具體到各個省份,其內部也有不同的分界線。

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線,大致劃開了平行四邊形或桑葉形的山西——兩側呈現出較大的氣候、景觀差異。這條線對於山西很特殊:中國地理乾溼區劃中,它是半溼潤區與半乾旱區分界、400毫米等降水線量線、溫帶季風氣候區與溫帶大陸性氣候分界——的一段。北方與南方交匯之地,不偏不倚,坐落著本省最大、最中央的城——太原。

陝西秦故地和漢中地區的天然分界就是著名的秦嶺——古人早就發現,秦嶺與南嶺,是重要的地理分界。

內蒙古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也正好穿過我國東西向最長的省級行政區——內蒙古自治區,並將它大體劃成了兩個部分:此線以北,為草原、荒漠、戈壁,人口十分稀疏,是歷代遊牧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此線以南,是耕地、城市、林地,人口相對稠密,是農耕文明在塞北地區的延伸。它也大致位於侯仁之先生提出的農牧交錯帶,以及著名的胡煥庸線附近。

吉林省是一個大致呈西北—東南向的梯形,地形海拔西北低、東南高——西北部是東北平原的組成部分,東南部則是長白山及其支脈組成的山區。


四川兩部分的界線是什麼?既不是山,也不是河,而是著名的——胡煥庸線,在四川境內的這一段。四川胡線西北側,是白雪皚皚的雪山,與青藏腹地相連;此線東南側,是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區域之一,以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為中心。它不僅是自然、人口分界,也是文化分界線:西北側,是藏傳佛教深刻影響的藏、羌文化區,東南側,是儒家文化為中心,儒釋道三角並舉的漢文化區。

「三山夾兩盆」是對新疆地理的最經典概括。三山之中,最中間是天山。天山並非一列山脈,而是以天山山脈為主的多列東西向山體組成的巨大山系,跨越我國新疆及中亞諸國。

秦嶺—潁河連線,大致將河南分為兩大部分,此線以北氣候乾燥,方言、習俗更接近山東、河北;此線以南氣候溼潤、文化習俗更接近湖北,與荊楚文化聯繫緊密的南陽、盛產名茶毛尖的信陽,都在該區。

錢塘江一線:左岸是浙西,右岸是浙東。浙西大致對應吳地,平原低丘之地、重文;浙東大體對應越地,山谷海濱之地、崇武。地域之別,衍生了浙西與浙東學派。

貴州的「秦嶺—淮河」就是苗嶺,或者那條催生貴州的官道——東路,貴州大學楊志強教授,稱它為「苗疆走廊」。關於其得名,因為它穿越了我國苗族同胞主要的聚居之地。 「苗疆走廊」的官道路線,今日依然是溝通貴州東西的大動脈——它是320國道高速公路,以及鐵路貴昆線、湘黔線的組成部分。它幾乎從苗嶺上穿過,在江河分水嶺之巔盤旋蜿蜒。


努魯爾虎山—醫巫閭山—丹東:暖溫與中溫、中原與邊疆

福州—上杭一線:赤紅與黃紅的色彩分野。這兩個溫度帶都屬於亞熱帶,土壤是重要的劃分標準之一,中亞熱帶以黃、紅壤為主,南亞熱帶以赤紅壤為主。福建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的分界,大體為福州—閩清—永泰—德化—漳平—上杭的連線。

甘肅的分界線是烏鞘嶺一線,既是咽喉,又是結界。烏鞘嶺,是黃土高原西部起點;是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水嶺;是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臨界點;是河西走廊與隴東的地標。它以東不遠處,就是省城蘭州所在。烏鞘嶺是全省的咽喉,天然低將甘肅劃開了「南」與「北」。


江西的南北分界線是其方言之界。歷代南下的客家人,選擇了贛江上游的贛南山區。贛南山區與贛北平原,格局分明,它們之間的界線,恰好也是客家話與贛語區的分界線。我們參照《中國語言地圖集》,將這條界線描繪了出來。

山東的分界線是黃河-齊長城一線,陰面是齊、陽面是魯。齊魯大地,山東省的代稱,是因為先秦時期這裡是齊、魯兩大諸侯國的封地。自然山川,對兩地疆域和文化形成了天然分割,這就是以泰山、沂山等為主構成的泰沂山脈。因地形地勢,齊國在山脊線上修築了中國最早的長城之一,齊長城。

京津冀的分界線是大茂山—白溝河—海河一線。此線西起點為今保定地區大茂山——值得一提的是,此山其實是最早的北嶽恆山所在,明代北嶽轉移到今山西渾源,這裡依然保留了古北嶽廟。大茂山東麓,孕育出白溝河,從上游到下游分別叫拒馬河、白溝河、子牙河、海河。


廣西的分界線是沿珠江上游一線。對於整個廣西而言,珠江在古代不僅是母親河,更是交通動脈——整個廣西,正是以它為中心而建。幹流以北的水系:柳江孕育了柳州、灕江養育了桂林;以南的水系:邕江是南寧的母親河;幹流有重要的城市梧州,早期曾是整個嶺南地區的治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