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即使是無神論者,也信了這個教

——後諸子百家爭鳴:看三教文化發展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一種三教文化。

“三教”即儒釋道,其中,儒教又被稱為孔教、聖教、名教、王道,“釋”即佛教。

在這裡,儒教的“教”更側重指“教化”,而不是“宗教”。

不過在大陸地區以外,多將“孔教”視作宗教。如“孔教會”是印度尼西亞華人的儒教組織,第一個於1918年創立於中爪哇梭羅。“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由佛教、天主教、孔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及道教於1978年共同成立。

三教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延續。

即使是無神論者,也信了這個教

西漢初期

此時的儒教僅限於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學思想學說。道教僅限於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學思想學說。佛教尚未傳入中國。

西漢中期

漢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公元前134年)。此時的“儒”摻雜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學術思想。

西漢末年

根據《三國志》注引《魏略》:“天竺有神人,名沙律。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經》曰復立者其人也。”從此時開始,佛教傳入中國。

東漢末年

>>道教方面:

以宗教形式存在的“道教”的前身“五斗米道”出現。

>>佛教方面:

漢獻帝初年(190-193年),牟子撰寫《理惑論》,推崇佛法。這是現存的中國人寫的最早的佛教著作。

作者牟子最初“信奉”儒,後精研老子之學,因身處亂世,過起隱居生活,從此終身好佛。

這時,佛教被看作“道教”的一支。

即使是無神論者,也信了這個教

西晉

佛教的社會勢力日益增大,對當時道教的傳播產生了影響,道教的發展勢頭遠不如佛教迅速。佛道之爭開始浮現並趨於尖銳化。

東晉

佛教認為,西晉末年道士王浮編寫《老子化胡經》是道教最先用“老子化胡說”來貶低佛教的標誌。

南北朝

南朝宋(420-479年):宋文帝元嘉十二年(435年)建康彭城寺僧人慧琳寫了《白黑論》,認為儒學、道教、佛教各有其長,應該並行,而不必彼此對立,還就佛教若干理論提出異義,被佛教界視為異端。但是,此著得到了宋文帝劉義隆的賞識,並請他入宮討論國家大事,慧琳被稱為“黑衣宰相”。同年,畫家、學者宗炳著《明佛論》(又稱《神不滅論》),闡述了佛教博大精神,指其包容了儒、道,又高於儒道。"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408-452年)主張“滅佛”。

南朝齊(479-502年):南朝齊大臣、道士顧歡(420-483年)著《夷夏論》提出“佛非東華之道,道非西夷之法”,尊道貶佛學說引發規模浩大的佛道之爭,史稱“夷夏之辨”。

北魏宣武帝元恪(483-515年)一生篤信佛教。

南朝梁(502-557年):南朝佛教到梁武帝蕭衍(464-549年)時達到全盛。

南朝陳(557-589年):沒有特別的史料說明,應是繼承梁朝特點。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年)主張“滅佛”。

北周宣帝宇文贇(559-580年)信奉佛道兩教。

隋朝

隋文帝楊堅(581-604年)一生致力於佛教的傳播。

隋煬帝楊廣(605-616年)信奉佛教。

即使是無神論者,也信了這個教

唐朝

李氏為了給新政權增添尊貴的色彩,攀附道教道主老子(即李耳)為先祖。

>>高祖李淵:

武德八年(625年),高祖詔敘三教先後曰:“老教、孔教,此土之基;釋教後興,宜崇客禮。今可老先,次孔,末後釋宗”。

需要強調的是,名義的地位:道教>儒教>佛教。但實際上自漢武帝以來修訂的“儒教”被當作統治工具,地位是牢固不可撼動的。道家的“出世”無法超越儒家提倡的“積極入世”。

而道教作為宗教,此時地位上確實比佛教要高。

>>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派遣玄奘赴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

>>高宗李治:

信奉佛道兩教。

>>唐/周-武則天:

偽造預言“化佛從空來,摩頂為授記”等暗示武則天當皇帝是佛的意志。

大力扶植華嚴宗(後發展為中國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武則天統治期間,佛教達到極盛。

即使是無神論者,也信了這個教

>>中宗李顯:

信奉佛道兩教。

>>睿宗李旦:

信奉佛道兩教。

>>玄宗李隆基:

玄宗(685-762年)信奉道教,即位後曾抑制佛教,後沉溺於密宗(中國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玄宗作《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對孔子生前際遇深表同情,並寄予悼念。

>>憲宗李純:

憲宗(778-820年)的大臣韓愈認為安史之亂後中央政權的削弱與儒學的衰微有關,著《諫迎佛骨表》,是當時反佛思想高漲的一個體現。

>>武宗李炎:

武宗(814年-846年)下令拆毀佛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由於毀佛成功,擴大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

信仰道教,服食長生丹藥。

宋朝

宋徽宗時期,佛道之爭,尤為激烈。

宣和元年(1119)正月下詔,“改佛為道,易服飾,稱姓氏;左右街道錄院改作道德院,僧錄司改作德士司,隸屬道德院”。

宋朝人王重陽(1113-1170年)創全真教。

元朝

王重陽徒弟“全真七子”之一的丘處機(1148-1227年)在74歲高齡勸說成吉思汗止殺愛民,並促成了成吉思汗將道教定為“國教”。這裡的道教主要指是“全真道”。

全真教的教義提倡三教平等,但認為儒、道、釋的核心都是“道”,實際上是“三教合一”。

即使是無神論者,也信了這個教

明朝

宋末元初人張三丰創武當道教,思想主要融合儒教,略涉及佛教。

明成祖朱棣自詡真武大帝化身,為見張三丰一面大修武當山。

因此儘管明朝初年對佛、道採取抑制、約束政策,但總體上道教雖然不是“國教”,但地位高於佛教。

清朝

滿族人原來有薩滿的信仰,清高宗乾隆又將藏傳佛教定為國教,在清朝年間道教的發展受到抑制。

但民間信奉的媽祖、關帝,甚至是義和團等,都可以算變相的道教。

即使是無神論者,也信了這個教

到了現代,據觀察,各地佛寺最多,道觀較少,孔廟/文廟最少。但儒家的思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卻深深影響了每一箇中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