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宜賓屏山中都的民居與墓園,見證著姓氏文化的興衰!

宜賓屏山中都的民居與墓園,見證著姓氏文化的興衰!
宜賓屏山中都的民居與墓園,見證著姓氏文化的興衰!
宜賓屏山中都的民居與墓園,見證著姓氏文化的興衰!
宜賓屏山中都的民居與墓園,見證著姓氏文化的興衰!
宜賓屏山中都的民居與墓園,見證著姓氏文化的興衰!
宜賓屏山中都的民居與墓園,見證著姓氏文化的興衰!
宜賓屏山中都的民居與墓園,見證著姓氏文化的興衰!
宜賓屏山中都的民居與墓園,見證著姓氏文化的興衰!
宜賓屏山中都的民居與墓園,見證著姓氏文化的興衰!

宜賓屏山中都河最早的居民是夷、悅、夏、安、文、王6姓隨著湖廣填四川,在中都、太平一帶朱、王、鄧、何4大姓逐漸興盛。

一條河古稱“黑水河”,後稱:“夷都溪”,現稱:“中都河”,向東流入金沙江,彎曲的河流兩岸形成了有名的“九莊十八壩”,曾經“九莊十八壩”“二十四道鐵門坎”的美名在川渝等地廣泛傳播。

擁有百年曆史的王家老房子坐落於中都鎮一個叫四合頭的地方。“四合頭”到底是“九莊十八壩”中的哪一莊?當地也無人說得上,據現今還住在王家老房子的居民講,以前這裡是王家地主的房子,現今的居民都是解放後搬進來的,只有兩戶王姓人家。

四川及川南一帶的封火牆(或稱馬頭牆),多呈“品”字形,青磚飾粉,大多光素無紋理。而這裡的卻與眾不同,兩堵封火牆飛簷翹角,就像一座亭子,上以泥灰施彩,除塑有公雞、麒麟、仙鶴等代表吉祥的瑞獸外,還有“王祥臥冰”、“孟宗哭竹”等中國孝悌文化精髓的《二十四孝圖》。歷經百餘年風雨,依舊鮮豔如新。這種亭臺式的封火牆非常少見,裝飾如此精美的更是少之又少。一般的封火牆在正房兩邊,主要起著起防火作用,而這裡的封火牆在院落中間,並進行豪華裝飾。(此段節選自屏山史蹟《王家房子——是誰遺忘的百年繁華》/何虹江)

王家老房子是典型的四合院民居,進院子的朝門,3層樓高的碉樓,如今只存在於見證過的人的腦海裡,但精緻的木雕、封火牆,現僅能窺見半米風貌的紅砂石圍牆,依稀證明這座古宅曾經的宏偉。1915年,讓王氏家族為之驕傲的王蜀生便出生在這個大院。(《屏山縣誌》記載王蜀生之傳略)

近年來,王家老房子迎來了越來越多慕名而來的攝影愛好者、旅遊愛好者等,在經歷一場滄桑鉅變後,它又重新展示在世人眼前。

鄧氏家族來川先入洪雅,後進中都高洞溪,隨後遷至高歇臺,在此發家致富,成為中都四大望族之一。高歇臺鄧氏人才輩出,其中,鄧絜曾任孫中山先生秘書及同盟會主辦之《民報》編輯。鄧氏祖塋位於中都鎮會龍村,是整個家族輝煌過去的遺存。(來源: 屏山文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