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希特勒為什麼放走敦刻爾克灘頭30多萬英法聯軍?

古今說史


敦刻爾克本是法國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港口小鎮。但在二戰中,由於英法聯軍在這裡進行了一次超大規模的撤退行動,使得這個小鎮,一時之間名聲大噪。在這次行動中,英法聯軍成功撤離了近34萬人,不僅為盟軍有效地保存了作戰力量,更成功打亂了德國統一歐洲的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本來德軍是完全有機會全殲英法聯軍的。要知道,那麼多人,從一個小港撤退,必然非常忙亂。而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德軍的坦克部隊距離敦刻爾克港口,僅僅只有10英里不到的距離了。如果德軍在這時候對英法聯軍一陣猛轟,英法聯軍絕對抵擋不住。

但奇怪的是,德國元首卻突然下達了原地待命的命令,放了盟軍一馬,這是怎麼回事呢?

(波蘭閃電戰)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電襲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

作為波蘭盟友的英法兩國迅速回應,在9月3日就對德宣戰。不過,雖然宣戰了,但實際上卻並沒有採取相應的戰略措施。

英法兩國之所以按兵不動,一是希望通過波蘭,檢驗一番德國軍隊的實力;二是他們吃不準德國的意圖,畢竟德國是向東進攻,極有可能只是對蘇聯的龐大領土感興趣。

因此,一向精明的兩個歐洲老大哥,便穩坐釣魚臺,只是安排小規模的部隊在法國邊境與德軍互射,然後便開始安心看戲。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英法兩國確實也沒有慌張的必要。英國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法國有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和北面比利時的阿登山區做天然屏障,再加上德國是一戰中的戰敗國,又是割地又是賠款的,才短短20年,怎麼可能翻得起什麼風浪?

不過,英法兩國這次卻打錯了算盤。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波蘭,被德國陸軍閃電攻陷。緊隨其後的,是大半個歐洲也飛快地淪陷。最要命的是,德國並沒有繼續東進的想法,而是調轉槍頭,氣勢洶洶地撲向了馬奇諾防線。

(被德軍攻下的馬奇諾防線)

出人意料的是,所向披靡的德國陸軍,並沒有選擇矛與盾的對決,他們在佔領了比利時、荷蘭等地後,直接繞開了馬奇諾防線,插入了法國的腹地。由於德國的襲擊太過突然,再加上法國呆板保守的戰略思想,法國的整條防線很快崩潰。

德國陸軍沒有錯過機會,他們果斷地向前推進,成功將40萬英法聯軍趕到了到英吉利海峽岸邊,並切斷了他們與南部法軍的聯繫。

如此一來,英法聯軍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擺在他們面前的選擇,只有兩個:一是全力突圍,爭取與南部的法軍取得聯繫;二是全線撤退,退往英國從長計議。

不過,一旦對上氣焰正盛的德軍,很有可能會全軍覆沒。這樣一來,不僅法國危在旦夕,甚至連英國也會元氣大傷,整個歐洲就再沒有人能阻止德國了。

因此,就當時的情況來看,撤退似乎才是最好的選擇,但敦刻爾克只是一個小港,聚集軍隊有多達34萬,怎麼撤退呢?

就在英法聯軍思考對策時,德國裝甲部隊卻突然接到元首全軍停止追擊的命令。英法聯軍利用這個間隙,動用了所有能調動的船隻,成功完成了34萬人撤退的奇蹟。

(英法聯軍大撤退,圖取其意)

那麼,明明勝利就在眼前,為什麼元首要下令德軍坦克停止追擊的命令呢?

原來,德軍從5月10日發起進攻以後,雖然僅僅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就從歐洲中部殺到了歐洲西部。縱然“兵貴神速”,但自古打仗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於德國的裝甲部隊來說,閃電戰的推進速度固然可怕,但供應燃料和彈藥的步兵部隊,早已經被遠遠地甩在了身後。一旦真的和作困獸之鬥的英法聯軍發生戰鬥,在彈藥不足的情況下,裝甲部隊很可能損失慘重,這是德國人不願見到的。

而且敦刻爾克地區遍佈沼澤地,並不適合德軍裝甲部隊推進。作為統帥,打仗畢竟還是要顧及全局,除了敦刻爾克地區的英法聯軍外,其餘地區依舊存在著大量法軍部隊,假如強行冒險推進,只會增加無意義的損失。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元首自身非常清楚,要想征服世界,必須儘量避免兩線作戰。

在德國的戰略計劃中,蘇聯是必須要拿下的大敵,而想要拿下蘇聯,就絕對不能有後顧之憂,必須儘量地避免和英國作戰。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英國投降或者與英國談和。

由於英吉利海峽的保護,再加上英國皇家海軍的強勢,德軍想要佔領英國將會是非常艱難的。那麼既然征服存在困難,還不如把英國變成自己的盟友,畢竟蘇聯的崛起,以及美國在海外的擴張,都對英國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因此,元首以停火的方式,給了英國一個談和的臺階。只不過他實在想不到,英法聯軍竟然能在短時間內撤退成功。最終,德國還是無法避免兩線作戰的麻煩。最終被打敗。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是軍事妹子,軍事上無法一口吃下,情理上放你們一馬,回去給丘吉爾說趕緊投降......

首先,希特勒並不是放走了在敦刻爾克的30萬英法聯軍。而是在殲滅英法聯軍的時間和時機上的把握上沒有做到恰到好處。希特勒作為一個一戰的士兵,深知天氣對部隊的影響,而當時正值歐洲多雨天氣,前線也有報道部隊行動不便。所以希特勒考慮到要穩打穩進,所以沒有貿然發起對敦刻爾克的進攻。這才放走了30萬英法聯軍。

圖為英軍敦刻爾克大撤退

並且需要提及的是,此時德國的主力部隊正在向法國的巴黎,馬賽等城市奔襲以儘快的迫使法國戰敗投降,所以在敦刻爾克的德軍部隊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多。而且對敦刻爾克發動進攻時已經沒有希望的英法聯軍肯定會拼死一搏。為此,德國才沒有直接發起對敦刻爾克的攻擊。

圖為後續進入敦刻爾克的德軍部隊

而且,在當時德國進攻英國的計劃上有很多漏洞,由於是如何面對英國海軍登陸英國本土就成了德國所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所以德國一直都希望和英國達成單方面停戰協定,而這時,假如放在敦刻爾克的英軍一馬,也許可以向英國表示德國單方面和談的誠意。然而,英國明顯並沒有買賬,遠征軍返回英國後立刻就籌備起了對德國軍隊的應對工作,假如希特勒能選擇以俘虜遠征軍作為“和談”籌碼,也許成功率會更高,德國也不需要兩面作戰,俾斯麥號也就不會被擊沉了。

圖為英國遠征軍返回倫敦

而德國當時之所以不俘虜遠征軍,可以和當時歐洲的“紳士”情節有很大的關聯。德國可能認為,將英國遠征軍放回後英國會“感恩戴德”的和德國冰釋前嫌並且結為盟友。然而英國不是法國,丘吉爾也不是張伯倫,將英國遠征軍放虎歸山對德國來說也許是送人情,而英國卻會以此作為自己反擊的資本。


雙馬尾班長


說的是敦刻爾克吧



1940年5月21日,德軍直趨英吉利海峽,把近40萬英法聯軍圍逼在法國北部狹小地帶。德國的虎狼之師迅速突進,英法聯軍節節敗退,退縮敦刻爾克,此時三面被圍一面靠海的聯軍有被全殲的危險。



當時德國軍隊從西、南、東三個方向敦刻爾克步步緊逼,德軍最近的坦克離這個港口僅10英里,1940年5月24日德軍卻接到了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希特勒的命令使德軍坦克部隊的將領們疑惑,古德里安更是感嘆。敦刻爾克唾手可得,卻被命令停止前進!而德軍空軍卻在進攻。被這一命令後來引起了的爭論,被很多軍事歷史學家認為是希特勒獨斷專行干涉軍事指揮的一個愚蠢的命令。 直到5月26日夜間,希特勒才取消停止前進的命令。



這給了英法聯軍寶貴的時間組織防線,之後德國裝甲部隊的進攻遇到頑強抵抗。同時就在5月26日晚上,英國海軍開始執行“發電機計劃”,用大大小小的船隻——還有很多英國沿海的市民志願駕駛民船前來搭救——從敦刻爾克撤出戰鬥人員。 原本英國海軍只指望有兩天時間,撤出4萬人,結果英法聯軍的防禦爭取到了9天時間,最終40萬聯軍撤出約34萬人,其中英軍21.5萬人,法軍9萬人,比利時軍3.3萬人。4萬法軍固守到最後,最終被俘。

關於希特勒為什麼會放走三十多萬英法聯軍歷史上一直種說紛芸

一是認為希特勒認為英法軍隊已經是甕中之鱉,不可能撤的出去。

而且當時德軍裝甲部隊打的太快,和步兵脫節。另一個方面來自A集團軍司令倫斯德,他擔心裝甲部隊突得太前會有風險,建議等待步兵部隊接應加上空軍元帥戈林為爭功向希特勒保證光空軍就可以阻止英法撤退的企圖。後來當希特勒發現英法軍隊開始從海上撤退,而空軍阻止不力後,就下令恢復進攻。有人認為有政治原因,希特勒希望給英國留一些生機,以便之後與英國達成和平協議。



還有人認為當時希特勒放走英法聯軍確實是因為自身的力量不足。當時希特勒是冒險發動了戰爭,出其不意的突破了馬其諾防線,但是德軍此刻只有10多萬德陸軍力量,希特勒仍對英法聯軍心存忌悍。加之希特勒的賭徒心理作遂,認為盛極必衰,因此白白放走了三十多萬英法聯軍,為盟軍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為日後的反攻作好了準備。


潮過廣陵半江愁


敦刻爾克大撤退可謂是二戰期間的一大懸案,面對已經到嘴邊的一塊“肥肉”,希特勒卻突然下達了停止進攻的命令,而這一個“愚蠢”的命令給了英法聯軍難得的撤離機會。這個命令幾十年來一直飽受爭議,人們奇怪:為什麼希特勒要停止進攻給予英法聯軍這麼長的時間呢?

放英法聯軍一條生路,藉此來和英法談判

這種說法認為,希特勒並不想同時與英國和法國鬧翻,他沒有預料到戰爭會進行的如此順利,所以他的設想是先徹底擊敗法國,然後在與英國進行談判,獲得相應的利益。

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首先英國和法國是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強國,希特勒還沒有信心同時與兩國對抗;其次,此時德國的戰爭機器剛剛開動,德國還沒有做好全面的戰爭準備,希特勒只是想通過有限度的戰爭,獲得資源以便繼續發展德國的實力。


戈林搶功

戈林是納粹的二號人物,同時也是德國的空軍總司令。當他看到德國陸軍的裝甲部隊勢如破竹擊敗英法聯軍的時候,擔心陸軍的功勞過大,影響到自己的地位,所以他向希特勒建言由空軍去消滅英法聯軍,希特勒也是為了給自己的親信積攢一些功勞,就同意了這一請求。

戰術考慮

敦刻爾克是一處地勢低窪、遍地沼澤的灘塗,這種地形不利裝甲部隊繼續前進,希特勒擔心德軍裝甲部隊貿然進攻,會被敦刻爾克復雜的地形所困,遭到無謂的損失。另外,德軍裝甲部隊的突進太過於迅速,以至於後勤和協同作戰步兵被遠遠落在了後邊。據說A集團司令倫斯德曾向希特勒提出建議,裝甲部隊應先停止前進,等候更多的步兵部隊的接應。

在這三點猜測中,筆者認為第一和第三點的可能性比較大,這三點猜測與當時的實際情況相符,至於第二種觀點有些立不住腳。希特勒雖然不是一個軍事天才,但也不至於愚蠢到如此地步。不過不得不說,希特勒的戰略制定確實存在著問題,他低估了英國人繼續戰鬥到底的決心,所以他並不算是一個出色的戰略家。

事情的真相也許只有希特勒自己知道了,沒準只是他抽風時下的命令而已,畢竟這種戰爭狂人的思想,是不能夠以常理度之!


大家怎麼看呢?歡迎留言!筆者喜歡軍事也喜歡歷史,同樣喜歡的朋友可以點一波關注,方便以後隨時交流!


歷史文齋


從1939年9月開始到1940年5月,德國依靠裝甲部隊在歐洲戰場上擊潰了英法的聯軍,法國身死國滅,不願投降殘餘的法軍和英軍被德軍到法國西北角的敦刻爾克海港,德國的坦克部隊從西、南、東三個方向敦刻爾克步步緊逼,德軍裝甲部隊最近的坦克離這個港口僅10英里,1940年5月24日,在前線的裝甲部隊卻接到了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希特勒的命令使德軍坦克部隊的將領們疑惑,古德里安更是憤怒不已,多次和希特勒通話請求出戰,卻被希特勒要求停止前進,希特勒德軍空軍卻在進攻。被這一命令後來引起了的爭論,被很多軍事歷史學家認為是希特勒獨斷專行干涉軍事指揮的一個愚蠢的命令。

但是希特勒為何會下在今天看來如此愚蠢的命令呢?幾十萬部隊擠在狹小的敦刻爾克港口,裝甲部隊一衝上去不過1小時,到時候幾十萬人就如同螞蟻一樣被簡單碾壓。但為何希特勒會在這樣緊急關鍵的時刻下達這樣的命令呢?很多人都說希特勒是獨斷專行干涉軍事指揮的蠢蛋,也有人說是空軍司令戈林想搶功勞所以向希特勒提出這樣的要求。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如果冷靜分析下來你會發現還有其他的貓膩,從前面的軍事行動來看,希特勒是一個不錯的軍事指揮官,而他同時也是一個政治家。作為政客他要做的是把德國的利益最大化、合法化,而這時的德國通過武力打敗了歐洲,但是卻是不合法的,並沒有任何國家認同,所以希特勒需要將德國的現有利益合法化。

那麼如何讓德國的利益合法化呢?那就是找歐洲話語權的英國談判,只要英國承認德國的現有利益,那麼其他國家就會承認。那麼如果是要談判的話就得有籌碼,而此時德國在歐洲大陸上的勝利已經成為優勢,而被困在敦刻爾克的這幾十萬的英國遠征軍就是德國用來和英國談判的籌碼,德國要求英國承認德國現有的既得利益,並且允許德國開拓海外殖民地,但是英國害怕德國統一歐洲大陸與自己對抗,所以丘吉爾直接拒絕和希特勒和談。為了極限施壓就派出空軍轟炸,但是德國沒想到英國的“發電機計劃”將英國人全部接回家。而5月10號的時候德國地位僅此於希特勒的副元首魯道夫-赫斯就飛到英國和英國談判,但是在敦刻爾克之後英國就直接拒絕和談,並囚禁魯道夫-赫斯到戰後。德國副元首魯道夫-赫斯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希特勒表示這個鍋他不背,是德軍前線指揮部自己錯誤判斷局勢,所以要求暫緩進攻,給了聯軍重整防線的機會,之後德軍就一直沒能突破聯軍防線。

在法國戰役時,德軍的裝甲部隊在繞過馬奇諾防線以後進展神速,將法國北部的英法聯軍包圍在了敦刻爾克附近。然而德軍自己也遇到了一個大麻煩,就是由於裝甲部隊進展速度太快,導致步兵跟不上。而此時英法聯軍恰好發起了一次反擊,隆美爾報告有5個師的敵軍在幾百輛坦克的掩護下正在向他攻擊。

雖然事後證明隆美爾極大的誇張了聯軍反擊兵力,但是德軍A集團軍的司令龍德施泰德在接到報告時擔心裝甲部隊會損失太大,因此在5月24日向前來巡視的希特勒建議,暫停裝甲部隊的前進,轉入防禦,等步兵部隊跟上以後再重新攻擊。

希特勒對這個建議表示贊同,認為在之後攻擊法國南部時還需要裝甲部隊,因此要避免太大的損失,於是批准了龍德施泰德的建議,同意A集團軍暫停攻擊,同時下令北面的B集團軍加強攻勢,殲滅聯軍。

然而在A集團軍停止攻擊後,德軍B集團軍沒有立即組織攻勢,而聯軍則抓住這個機會重組了防線。5月26日希特勒看到B集團軍進展緩慢,於是下令裝甲部隊恢復攻勢。但是敦刻爾克附近地形不併適合裝甲部隊機動,而且聯軍蝟集在一起,德軍的裝甲部隊難以形成突破,所以進攻並不順利。

而英國則抓緊時間,從海上撤走了336427人,其他沒有來得及撤走的法軍,最終向德軍投降。

所以德軍的失誤,主要是隆美爾錯誤報告了前線局勢,造成了龍德施泰德做出了錯誤的建議,主要責任並非在希特勒身上。


不沉的經遠


希特勒放棄繼續殲滅敦刻爾克的30多萬英法是心有不甘的。如果德軍地面和空中進展順利希特勒怎麼會眼睜睜的看著30多萬英法聯軍撤離。

首先我們先看看地面上的狀況,由於法國戰役的進展過於順利,超出了德國人的想象。但也正是過於順利導致在進軍路上的道路擠滿了各個軍隊的車輛,說白了後續德軍基本處於交通混亂中德軍整頓好。德軍步兵與裝甲部隊也是沒有緊密跟上。並且德軍開始出現了油料等方面見底的情況。

還有敦刻爾克區域並不是大平原地區,而是夾雜著不少灌木和居民點和諸多河流的區域。加之在敦刻爾克地區的英法聯軍並未遭受過於沉重的打擊,很多重武器都還在。這就是使德國難以在陸上對英法聯軍進行圍殲。

而對敦刻爾克區域的英法聯軍攻擊的德軍進展並不太順,當1940年5月20日後已經具備對敦刻爾克英法聯軍具備包圍的德軍在5月22日在阿拉斯地區被重創。

而且投入戰鬥的德軍諸多指揮官過於誇大戰場事實,這也包括隆美爾。他的第七裝甲師在遭遇了2,000英法聯軍的反擊後,遭到了些許損失。在向上級彙報戰況時說他竟然說遭到了敵人五個師數百輛戰車的進攻。而在其他地方英法聯軍也嘗試著規模不大的反擊,不過這種反擊加上指揮官們的誇張言辭讓希特勒等人對聯軍強大預備隊產生了進一步的擔憂。這促使了2天后希特勒又下令德軍地面部隊停止追擊(當然由於法國戰役尚未結束,法國南方還需要力量進行深入的攻勢)。

而藉由這個短暫的喘息之機,英國將所有能動員的船隻都拿來掩護聯軍撤離。隨後德國空軍開始嘗試殲滅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但為時已晚了,此時聯軍已經撤出不少,且在5月27日的行動中德國空軍還受到沉重打擊,加之英國與其它盟國在海上的拼命搭載參與的英法聯軍撤離和空中與海上的頑強護航,德國空軍也沒有達成目標。從另一方面看德軍雖然在敦刻爾克還算擁有空中優勢,但這個空中優勢並不徹底。

另外敦刻爾克的天氣因素也幫了英法聯軍的大忙。因為敦刻爾克區域一年中很多時間都是陰雨天,且不時還有大霧。這限制了德軍的行動。而且海綿的沙灘也限制了德國空軍轟炸機的威力。


黎塞留的野望


個人覺得有以下五個原因

1、以一箇中國人的角度說:窮寇莫追,殺敵一千~自傷八百。雖說德軍當時掌握優勢的兵力,但沒有絕對的實力吞掉快30多萬的英法聯軍,況且德國與英一直想和談,希特勒知道英國是不可能用武力征服的,所以他一直沒有用最強大的武力進攻英國。他們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是日耳曼人的後代,不過這種說法可信度不高。希特勒畢竟是一個為了勝利、不擇手段的人。

2、希特勒當時已經有想法去攻打蘇聯,必須蓄積力量,同時可能高估了英法的力量,低估英法的逃亡速度,當他明白過來已經遲了,他後來的進攻可以看出來。

3、希特勒希望檢驗一下德國的海軍與空軍的實力。他停了陸軍的進攻但海軍的潛水艇等和空軍的空襲一直沒有停下來,想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勝利。

4、他大腦抽筋,或許還有其他的因素吧!天才和傻瓜有時就是一線間,他是個集合體,在二戰中他的許多行為是常人無法理解的,這便是希特勒的獨一無二。

5、德軍中的空軍、海軍不想讓陸軍一軍獨大,想分一杯羹,在希特勒面前表現自己的實力,畢竟殘軍好打,可沒想過英國的民間力量的強大。

還有就是敦刻爾克大撤退進行中德軍為何突然停止進攻和轟炸?

空軍的戈林爭功,說空軍就能把英法炸到投降,希特勒聽信讒言,所以讓陸軍就停下了。








藍色愛情夜


去年大火的美國二戰題材電影《敦刻爾克》著實讓中國軍迷大呼過癮。也讓這段廣為認知二戰傳奇撤退再度走入大眾眼簾。(《敦刻爾克》宣傳海報)

二戰初期,德國在閃擊波蘭後,並沒有同英法預想的一樣入侵蘇聯。而是揮師西進,繞過馬奇諾防線,取道荷蘭、比利時進攻法國,橫掃西歐。

面對德軍的閃電來襲,英法聯軍潰不成軍。德軍只用了十多天的時間,就將英法聯軍趕到了法國西北的敦刻爾克,形成甕中捉鱉之勢。

眼見即將被趕下大海餵魚的聯軍天天向上帝禱告,沒成想自己的祈禱真的應驗了!德軍停止了對聯軍的追趕,讓30萬聯軍成功的渡海逃亡英國!(敦刻爾克英法聯軍撤離路線)

至於德軍為何停止追擊,如今眾說紛紜。

不過很多人都認為是希特勒直接下令停止追擊。

當德軍從西、南、東3個方向朝敦刻爾克逐步縮小包圍圈,德軍的先鋒坦克部隊距離敦刻爾克僅不到20公里,

5月24日德軍卻接到了阿道夫·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

希特勒的動機可能是希望為下一步作戰行動保存裝甲部隊實力。因快速突進的部隊使步兵部隊落後很遠,德國指揮部擔心沒有步兵協同保護的裝甲部隊會遭受嚴重損失。

其次,德國空軍司令赫爾曼·戈林在希特勒面前裝13。保證僅憑空軍一家就可以阻止英法聯軍的撤退。如此大話不知道希特勒是不是真的信了。

此外也有人認為希特勒處於政治上的考量,不對英軍趕盡殺絕有助於與英國議和。

總而言之希特勒的這一絲心慈手軟,確實給了聯軍逃出生天的機會。

這時,截斷英法退路的A集團軍在接到命令後,停止了在敦刻爾克以西的運河地區停止進攻。而德軍的B集團軍這時距離英法陣地還比較遙遠。這給了英法充足的撤退時間。

5月27日德軍前鋒裝甲師感知到事態的異樣,恢復了攻勢。但德軍難以快速突破防英法構制多天防線。

英法聯軍有效地延遲了德軍進攻,最終成功地逃回英國。

(滿載聯軍的英國運輸船)


千佛山車神


不存在什麼希特勒放走30多萬英法聯軍。實際上,所謂希特勒放走聯軍的說法,多半來自戰後德軍將官尤其是A集團軍群高級軍官的甩鍋。

一般來說,所謂希特勒放走聯軍的說法,是指5月24-26日裝甲部隊停止進攻的命令,問題在於,希特勒的命令實際上是給龍德施泰特5月23日左翼裝甲部隊暫停進攻的命令背書,而龍德施泰特的命令,是出於對突進的裝甲部隊側翼的擔心,這個擔心是由從16日開始聯軍一系列規模不大的裝甲部隊反突擊引發的,尤其是21日阿拉斯反擊,隆美爾宣稱自己打退了5個師的反擊,這直接勾起了了老將們有關馬恩河的記憶。

隆美爾宣稱聯軍5個師對他反擊直接引發了A集團軍群司令部和第四集團軍的馬恩河恐懼


實際上,英軍的撤退是26日才開始的,而德軍發現英軍開始撤退之後,希特勒立即取消了裝甲部隊暫停進攻的命令,下令立即進攻,然而此時英法聯軍已經加強了敦刻爾克一帶的防禦,結果直到聯軍結束撤退,德軍才打進了敦刻爾克。

老元帥龍德施泰特才是停止進攻的始作俑者,不過他活到了戰後所以能夠甩鍋

實際上不論希特勒還是龍德施泰特都不存在有意放走聯軍的想法,實際上他們無非是對於英國利用海運撤退能力的低估而已,在他們看來,德軍20日衝到海峽之後,弗蘭德斯區域的聯軍已經是甕中之鱉,跑不掉了,實際上連英軍自己都不相信能夠通過海運把這麼多部隊運走——最初英國人估計能運走遠征軍的1/3也就是六七萬人就燒高香了,而法國人最初也不相信英國人能幹成,所以法一集一直不同意撤到敦刻爾克,直到英國人一天運走了幾萬人,法國人才如夢初醒在29日同意法軍也通過海路撤退,而這個時候法一集司令部和4萬法軍已經被德軍分割包圍在里爾跑不掉了,不過好歹法一集其餘部隊還是跑到了敦刻爾克,並且大多數成功撤退了。

法軍一直堅持南北對進陸路突圍,直到29日才放棄

所以實際上不存在希特勒放跑聯軍的問題,24-26日停止進攻的只是左翼裝甲部隊,右翼B集團軍群的攻勢一直沒有停頓,但是這一暫停實際上給了聯軍重組防禦的時間,及時從法比邊境和阿拉斯突出部抽調部隊鞏固了敦刻爾克的防禦,這讓德軍在26日恢復攻勢後無力突破已經大大加強的敦刻爾克防線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