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8 心理學:孩子拖延症,都是爸媽的錯!

很多家長髮現自己的孩子有拖延症,起床時拖拖拉拉,吃個飯磨磨蹭蹭,就連出門玩都要慢別人半拍,但是家長們總是以“孩子還小,長大就好”的心態來對待。 其實成年後,拖延的習慣當然難以改掉,甚至越來越嚴重,沒有時間概念,做事情無計劃性,習慣性拖延,誤事誤人誤己。所以告別拖延症要從娃娃抓起,孩子為什麼會產生拖延症呢?面對喜歡拖延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做?一起來看看吧。

心理學:孩子拖延症,都是爸媽的錯!

首先,做個“懶爸爸”、“懶媽媽”。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很多事情不用開口,父母就已經幫他做好了。長期下去,孩子的依賴性就會很強。所以,家長要學會“偷懶”,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放棄依賴性。如收拾書包,家長要儘可能地把這些小事交給孩子來做,讓他們從小事中培養獨立的習慣。

第二,孩子的事情要有規律。

就是讓孩子每天要做的事情成為一種固定的模式,循環往復。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小毛的媽媽就是這樣做的,早上起來小毛要先刷牙,接著快速地喝下一杯溫水,再去洗臉、吃早餐等。這樣有規律的生活能有效地糾正孩子丟三落四的毛病。

心理學:孩子拖延症,都是爸媽的錯!

第三,做個小“提示板”。

像備忘錄一樣,家長可以做一個“提示本”或者“提示板”,讓孩子寫好他應該帶的東西,放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這樣有利於孩子快速地檢查自己所要帶的物品。

第四,偶爾讓孩子嚐嚐“苦頭”。

雖然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改掉“拖延症”的壞毛病,可是一旦孩子“拖延”了,又忙不迭地替孩子收拾。其實,在一些特定的時候,讓孩子嚐嚐“苦頭”是有必要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後果承擔法。比如孩子老是“拖延”不寫作業,一而再再而三,那就讓他嚐嚐不能完成作業被老師批評的苦頭。

最後,做個好榜樣。

很多家長由於工作繁忙,家裡也很少收拾,或者說自己很少收拾,導致家裡亂糟糟的。這樣的家庭環境造就的孩子也多半是隨手亂放、隨地亂扔東西的人。只有家長做好榜樣,將家庭環境打理得井井有條,才有利於孩子養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

心理學:孩子拖延症,都是爸媽的錯!

​家長們可能寵愛甚至溺愛孩子。但不能時刻幫孩子處理事情,所以孩子的習慣養成是很重要的。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適時地培養孩子對於時間管理的能力,讓孩子可以在自己的節奏下規劃好時間,養成良好習慣,就自然而然地能夠徹底擺脫“拖延症”了。文章內容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最後您對文章有什麼想法和建議。歡迎在上面留言評論,心理小秘書與你一起進步。

特別提示:心理學≠雞湯≠算命≠讀心=科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