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1990年代日本“P2P”毀滅潮

P2P的本質是互助性直接融資,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就存在。在日語中叫做“信用社”。這種小範圍集體性的互助融資方式,也曾在中國大地遍地開花。戰後的日本,互助信用社蓬勃發展,以彌補正常全國性銀行渠道的不足。

1. Jusen: 日本的“影子銀行”

1980年代,日本地產進入“神話”時代。所有金融機構都希望涉足其中,大賺一筆。於是, Jusen應運而生。

當時的日本銀行和信用社,受到法規限制,投向房地產的貸款規模有限。於是他們成立類金融的子公司,簡稱Jusen。Jusen可以不受限制,向居民提供個人按揭。各種“首付貸”、“零按揭”,品種繁多,甚至搞出來“子孫貸”(爺爺借款,爺爺、爸爸、兒子祖孫三代人一起還貸),“百年貸”(還款期限是一百年,真正的父貸子還、子貸孫還)。

Jusen通過各種方式向股東銀行、信用社拆借資金,然後拆借給貸款個人。可以說,Jusen實際上就是日本1980-90年代的影子銀行。進入1988年之後,許多Jusen不僅向居民提供按揭貸款,還向資質不全的商業地產商提供資金融通,甚至獲取了商業地產股權,埋下了巨大禍根。

1995年,全國7家最大的Jusen的合計貸款規模達20萬億日元,全日本的各類Jusen總資產規模超過100萬億日元。

2. 地產泡沫破滅刺破日本P2P

日經指數在1989年12月29日達到歷史最高的38915點之後,不斷下跌。1990-1992年,日本政府高官毫不介意,都覺得擠泡沫後的股票市場會更加健康,也引導輿論建議日本民眾“去槓桿”。那個時候日本經濟也保持了正增長,儘管是個增速較低的“新常態”。

與此同時,政府對房地產價格繼續上漲深惡痛絕。加息再加息,整頓金融體系,打擊地產投資。

終於在1993年,日本出現了房價上漲21年後的首次下跌。許多和萬惡房地產奮鬥多年的官員心頭寬慰,可萬萬沒有想到這就是夢魘般房價連續25年下跌的開端。

日本住宅房價指數:

1990年代日本“P2P”毀滅潮

1994年,房地產價格的大幅下跌,造成了大量Jusen經營困難,連帶資本金較少的金融機構(信用社),遭遇經營危機。

日本金融監管當局的態度,對於在股市房市中大幅損失的金融機構,態度冷漠,認為他們是“害群之馬”,是“自討苦吃”和“罪有應得”。

1994年10月,針對一些經營困難的信用社,時任日本央行行長的三重野康發表演說,“央行不會救那些金融機構,部分害群之馬被清除後,整個金融體系會更加健康。”

官方和民眾都認為,銀行是股市房市下跌的罪魁禍首。既然,大家樂於見到“罪有應得”,那麼“害群之馬”就死給大家看看,1990年代日本金融機構倒閉浪潮轟轟烈烈的拉開序幕。

3. 信用社倒閉潮拉開序幕

最先倒閉的是日本偏遠地區的Jusen及其股東方,各類小型信用社。由於大多都在西北農村,日本官方不太在意。財政部和央行派一些官員過去,搞搞重組,拉郎配式的讓當地其他銀行收購這些企業,so easy!

1994年12月9日,東京的中型信用社,東京協和(Tokyo Kyowa)和安全金融(Anzen),宣告倒閉。兩家機構的存款規模達到2100億日元,而且在首都,在領導眼皮下。大東京都辦公室(Tokyo Metropolitan Office)、財政部和日本央行緊急磋商。

1990年代日本“P2P”毀滅潮

三家機構一致認為,要避免破產清算。如果儲戶損失存款,恐慌情緒可能蔓延,會導致金融系統性風險。

於是日本央行和財政部開始:1. 尋找“接盤俠”。房地產價格猛烈下跌,讓多數銀行都不願意承擔這兩家信用社;2. 需要存款保險公司保證儲戶資金安全,可是成立於1971年的存款保險公司的資本金只有800億日元,遠小於兩家信用社存款總額。

24小時不眠不休後,央行和財政部拿出了方案:由日本央行和其他幾家私營金融機構共同組建一家新銀行:東京共同銀行(Tokyo Kyoudou bank),簡稱TKB。接手這兩家金融機構全部資產和負債;其中央行出資200億日元,其他私人金融機構出資200億日元;新銀行TKB註冊資本400億。

顯然,央行自己成為了“接盤俠”。

這個方案遭到日本媒體和“公知們”的強烈批評。就在三重野康行長剛剛宣佈不會出手挽救“壞孩子”之後,央行就直接出面拯救這兩家金融機構。壞人沒有得到懲罰。

日本央行趕緊申明,央行的做法基於《銀行法》第25條例,央行作為最終支付人,向困難的金融機構提供幫助。顯然,三重野康混淆了一個事實,最終支付人只需要提供必要的流動性支持,而不是直接出資成為股東。當天《朝日新聞》援引日本央行新聞發言人的表述,這是《銀行法》成立30年來央行首次使用第25條款!沒想到此後,央行還會第2次、第3次、第4次、第n次引用第25條款。

儘管1994年底,日本央行就試圖降息以穩定房地產價格。可是房地產價格下跌根本止不住。Jusen、信用社倒閉浪潮到來。1995年7月,Cosmo合作社(Cosmo credit cooperative),又一家東京城區內的吸收存款機構宣告經營失敗。八月,日本西部的Kizu信用社和Hyogo銀行宣告破產。其中,Kizu信用社的預估損失達到1萬億日元。央行死活也找不到願意接手的私營公司,到處求爺爺告奶奶,顏面掃地。

日本金融監管當局覺得,為了應對越來越大規模的信用社倒閉,需要制度改革,金融體系改革方案初稿在95年夏天放在財政大臣的桌面上。

可惜,歷史沒有給日本時間,長期做救火隊員的財政部和央行,哪有時間去想著長遠改革。治本?算了,先把標給治了吧。

4. Jusen拯救終啟動

誰也沒想到,第一家出問題的銀行竟然是一家國際性銀行。

1995年9月,Daiwa銀行,宣佈他們的紐約分行出現了11億美元的重大損失。一個高級職員為了彌補其在日本境內的房地產/股票投資損失,非法挪用資金並偽造信用提供給日本境內Jusen。11月3日,美聯儲紐約分行要求Daiwa關閉其在美國全境的所有分支機構,停止一切業務。終於,日本境內的房地產危機在國際上也產生了影響。

Daiwa事件,讓財政部開始調查Jusen。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1995年,7家最大的Jusen企業合計虧損6.4萬億日元,而其總資本金不足2萬億日元。

經過激烈的爭論,政府高層同意使用納稅人的錢來拯救這些企業。Jusen的股東——大銀行出資3.5萬億,Jusen的融資銀行出資1.7萬億,農村金融機構出資5300億,而其餘的6850億日元則是日本納稅人出錢。

用納稅人的錢,救地產P2P!這引起社會的強烈不滿。以至於在相當長時間,沒有任何政府官員敢在新聞發佈會上討論這個話題。

1997年新年,財政部和央行聯合舉辦元旦慶祝會,領導們慰問了加班處理破產潮的大小官員,衷心祝願新的一年不再有那麼多麻煩事。結果,一語成讖。

5. 屋漏偏逢連夜雨– 銀行倒閉

1997年初,股票市場和房地產的漫長下跌,讓銀行業不良資產問題越來越嚴重。立邦信用銀行(Nippon credit bank)和北海道拓殖銀行(HokkaidoTakushoku bank)向央行提請倒閉。

立邦信用銀行NCB(Nippon credit bank)總資產規模15萬億日元。大規模涉足房地產市場,不良資產包袱沉重。它是日本三家長期信用銀行中最小的一家。即使如此,資產規模也非常驚人,遠遠大於那些信用社。

央行再次出手,1997年4月1日,立邦銀行NCB公佈重組計劃。日本央行和相關股東及收購方,共注入資本2906億日元。其中央行的穩定基金注資800億日元。悲劇性的是,立邦銀行在獲得注資後,不良貸款繼續惡化,始終無法盈利,股價持續下跌。在獲得注資17個月後,1998年12月,立邦銀行正式宣告破產並國有化。

北海道拓殖銀行,總資產規模9.5萬億。因為大規模介入北海道旅遊度假酒店而狼狽不堪。央行一開始給他們找了個合併方——北海道銀行。但兩家銀行高管不斷撕逼,合併無果。不得已,央行“紅娘”又找了一家Hokuyo銀行,勉強答應託管北海道拓殖銀行的經營業務。在尋求合併期間,央行已經向它注入了2.6萬億日元的流動性資金。

報紙刊登拓銀被迫託管:

1990年代日本“P2P”毀滅潮

6. 出乎意料的證券公司破產

從1990年到1997年的8年熊市,金融監管當局早就料到會有證券公司倒閉。因此在1997年11月三洋證券(Sanyo Securities)宣告破產時,財政部和央行已見怪不怪。

三洋證券是一家中型券商,客戶保證金規模2.7萬億日元。由財政部直接監管,不由央行覆蓋。1997年11月3日,三洋證券向東京地方法院提交申請重組,地方法院根據程序,暫停三洋證券的全部業務。

可是,三洋證券在停業前,在銀行間市場有一筆83億日元的借款沒有償還,不過,83億日元相對於日均萬億的銀行間市場而言滄海一粟,所以破產後的第二天和第三天,日本銀行間市場安然無恙。

局勢在第四天,急轉直下。全部銀行似乎突然意識到,這是日本銀行間市場上第一起違約。當天,拆借方銀行寧願把錢放到央行也不願意在市場上任意出借,外資銀行大規模縮減拆借額度。

銀行間利率大幅飆升,拆借金額從萬億萎縮到千億。央行不得不在11月底介入市場,提供流動性,被迫在1997年12月提供了22萬億日元流動資金進入市場!

一個未平倉的83億日元借款導致央行22萬億的救援。“罪有應得”的“害群之馬”,讓高高在上的監管當局知道,金融市場的恐慌是多麼的可怕!“一切盡不在掌握中”!

三洋證券倒閉三週後,Yamaichi證券關門。Yamaichi證券是日本四大券商之一,客戶保證金規模22萬億,而且它在英國、德國、荷蘭和瑞士還有分支機構。Yamaichi證券倒閉後,2000多億日元未償付債務遺留在銀行間市場。Yamaichi證券的大股東Fuji銀行也無力償還。

Yamaichi證券發行的股票證書:

1990年代日本“P2P”毀滅潮

吸取了三洋證券的教訓,Yamaichi證券在宣佈倒閉之後,日本央行和財政部要求其繼續營業,繼續清算支付。但是一個大問題是,誰來向Yamaichi提供流動性,以確保它能夠繼續經營。日本財政部要求央行作為最終償付人提供支持。這是第一次央行向非銀行金融機構提供貸款支持。

日本央行沒有想到,向Yamaichi提供的融資規模遠超預期。僅僅在其倒閉後的一個月,央行提供的融資支持達到了1.2萬億日元,遠超過其未償付的2000億日元。

最終央行提供的融資支持,也沒有救回來Yamaichi。持續輸血19個月後,1999年6月東京地方法院宣佈其破產。最終損失達到驚人的1600億日元。日本證監會要求動用證券業投資者保護基金來彌補該損失,但遭到會員們的強烈反對。這筆錢最後不了了之。

7. 一地雞毛的尾聲

98年東南亞金融風暴終於來臨,倒閉的金融機構名單上增加更多的名字。東京都歷史最悠久之一的Tokuyo銀行,三家最大的信用銀行中最大的日本長期信用銀行Long-term Credit Bank等等。1998年日本成立專門拯救金融機構的公共基金,初始規模30萬億,最終增加到80萬億。

日本“P2P”Jusen倒閉時刻,日本央行注入了6850億日元,媒體連篇累牘日夜轟炸。可是等到1998年底,央行宣佈94-98年5年期間,為清理金融不良資產總共投入了60萬億日元的時候,媒體一片漠然。

在日本央行痛斥不良金融機構的時候,想過這些機構滋生的土地,不正來自此前的政策引導嗎?

日本金融高層,起初想“痛打落水狗”,後來紛紛跳下水救一條又一條的狗,疲憊不堪。對於1990年代的日本金融體系而言,千里之堤,潰於蟻穴。起先的一兩起不起眼的事件,最終引發大廈傾斜。

更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暴風驟雨般的事件衝擊下,日本政府沒有定力去研究制定根本性的改革政策。

金融體系的紊亂,讓日本科技失去了1999-2000年代互聯網起步發展,拉開了和美國的差距,日本經濟定格在全球老二,並隨後被中國超越,只是給全球經濟學界多了一個名詞“失去的十年”。

1990年代日本“P2P”毀滅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