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清朝一官員收到一封信,信中只有一點鹽和茶葉,立知大禍將至,是為什麼?

用戶63909742281


清朝一名官員收到一封信,信封中只放了一點鹽和一小把茶葉,此官員馬上讀懂了這一封信的意思,知道大禍將至!這是為什麼呢?



據傳,收到信的這名清朝官員,叫盧蔭文。那麼,盧蔭文是誰?此人名氣不大,估計親愛的看官門並不太熟悉,但此人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岳父,各位親愛看官一定知道。誰呢?紀曉嵐。(頭條號:峰子奇觀 獨家發佈)

紀昀,又名紀曉嵐,是歷史上久負盛名的大才子,他參與編撰了著名的《四庫全書》,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的熱播下,紀曉嵐幾乎已成了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

那麼,紀曉嵐為什麼會給女婿盧蔭文寄這麼一封奇怪的信呢?


事情要從紀曉嵐的這個女婿盧蔭文說起。

紀曉嵐有一女兒,嫁給了當時很有才華的一個年輕人叫盧蔭文。能入紀曉嵐法眼的,想來必然也有其才學。這個盧蔭文,不但有才華,而且家庭背景也不錯,盧家官宦世家,世代為官,後來盧蔭文還做了兩淮鹽運。

清朝乾隆中後期,吏治寬縱,貪汙腐敗之風橫行,從清朝中央到地方,上上下下的官員但凡有點權力的從中撈點好處,是一種比較普遍想象。有句話叫“上行下效”,清朝中央那些身居顯赫高位的重臣,比如乾隆的寵臣、鉅貪和珅,就是其中一個最典型的代表。


清朝鹽和茶是民生要品,由政府官賣或督辦,並以此徵收重稅,鹽茶是大清重要稅收來源之一。


碰上乾隆皇帝要整頓鹽務,追查鹽務稅收貪腐,得知這一消息的紀曉嵐,也許動了點惻隱私心,就給鹽運官的女婿盧蔭文,馬上通風報信。

清朝管鹽茶的官員可是流油的肥差,也是撈油水的肥差,盧蔭文早年做了一些業績,不過後來也惹上了貪腐行為。

紀曉嵐是怎麼通風報信的呢?



為了怕人抓住通風證據和把柄,紀曉嵐就以一種比較隱晦的方式,寄了一封信,如文章開頭說到的,信中只有習以為常、普普通通的一點鹽和一小把茶葉。

收到這封信的盧蔭文,讀懂了老丈人的意思,提前迅速做出了各種應對措施和準備,比如轉移財產、藏匿證據等等,企圖搽淨屁股逃避追查,甚至意欲溜之大吉。(頭條號:峰子奇觀 獨家發佈)

那麼,盧蔭文是如何讀懂了老丈人暗語的呢?


原來鹽和查放一起,諧音就是“嚴查”,倆字“茶鹽”又暗寓“查鹽”。所以收到暗號信的盧蔭文,馬上就明白了:要出大事,大禍將至!趕緊預備跑!

有句話叫“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社會精英雲集的京城從不缺聰明人,紀曉嵐看似瞞天過海、不留痕跡的暗號,最終還是被乾隆帝知道了,一怒之下,就把紀曉嵐貶出了京城,貶官到了新疆烏魯木齊,即“紀昀從輕謫戍烏魯木齊。”

盧蔭文最後也沒逃掉,被逮捕後死於獄中。後來,紀曉嵐由於種種原因,又被乾隆帝召回京城。

歷史上利用這種隱晦諧音傳遞消息的,可不止上面一例。據傳,南宋岳飛也有“諧音傳信”的傳奇經歷。(頭條號:峰子奇觀 獨家發佈)

一代名將岳飛,曾令金兵膽戰心驚,可不是個草莽武夫。有一個關於岳飛的智慧故事:


大臣李椿年,由於力推利國利民“經界法”,觸及了以丞相秦檜為首的利益集團的利益,於是秦檜一黨沆瀣一氣,向宋高宗趙構進讒言,誣陷陷害李椿年。

於是,聽信讒言的宋高宗趙構,要拿李椿年治罪,派岳飛去查抄忠臣李椿年的家,而岳飛不忍見忠良被害。而此時毫不知大禍臨頭的李家,正在給家裡老太太舉辦壽宴,於是岳飛秘密命人送入李府一個壽桃,上面卻插了一雙筷子。

李家見此後,先是疑惑,後來便想到“筷子+壽桃,即快逃”。眼看大禍臨頭,李家人商量決定集體出逃。這是岳飛以文字諧音制勝的典故。



看過電視劇《大清鹽商》的親愛看官們,估計知道,其中也有“一封鹽茶信”類似的故事情節,多半有前述故事的影子。

不過,這些頗具傳奇色彩的歷代記載的名人軼事,歷史煙塵久遠,其間真偽難辨,箇中曲直也已風清雲談,親愛的看官們朋友們,姑且權當故事聽聽就好。


峰子奇觀


這個典故還要從風流才子紀曉嵐說起,他可不像電視劇裡那樣嫉惡如仇,以懲治貪官為己任,雖然乾隆皇帝很欣賞他的才華,可是他卻並不怎麼受皇帝待見,還不是因為長的不好看,顏值果然很重要。



有一次,紀曉嵐的親家,前兩淮鹽運史盧見曾,在德州老家突然收到了遠在京城的親家紀曉嵐的信,信是快馬加鞭從京城送來的,打開的信封一看,裡面沒有信,反而有一撮鹽和幾粒茶葉,這盧見曾一看,頓時驚出了一身冷汗,茶和鹽,當然就是“查鹽”,他立刻意識到這是京城裡要有人來查鹽稅的虧空了。



原來是新任的鹽政,不太會做人,因為分贓不均導致內訌,一氣之下向皇帝密報鹽稅貪汙,皇帝秘密上包括紀曉嵐在內的幾個大臣去江淮查處,被查出的名單上就有紀曉嵐的親家盧建增,然而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事讓和珅知道了,於是向皇帝奏報,紀曉嵐被乾隆皇帝發配新疆呆了三年。



紀曉嵐雖然是乾隆皇帝身邊的第一才子,但是並不像電視劇裡演的那樣那麼受皇帝寵愛,紀曉嵐曾經被皇帝派去做監察御史,紀曉嵐根本不會斷案子,但是皇帝也只把他當成一個湊數的腐儒。雖然負責編撰四庫全書,但是卻時刻戰戰兢兢,經常被皇帝斥責,總纂官陸錫熊在去盛京校對的途中,連嚇帶凍一命嗚呼,另一位總纂官陸費墀,因為四庫全書出了錯而賠不起書錢,被抄了家,沒有稿費就算了,還要吵架發配,實在是一件高危工作。


風雲一點通


這個茶和鹽的故事,出自《紀曉嵐全傳》,大概是這麼回事:

紀曉嵐因為出眾的文采,深受乾隆的賞識,是乾隆的近臣。有一年,乾隆發現兩淮鹽運使司虧空了1000萬兩白銀,因此龍顏大怒,準備追究兩淮鹽運使的責任,當時已經告老還鄉的前兩淮鹽運使盧見曾也在名單之列。

盧見曾除了曾經擔任過兩淮鹽運使,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他的孫子盧蔭文娶了紀曉嵐的長女,和紀曉嵐有姻親關係。

兩淮鹽運使是個肥差,再加上乾隆一朝貪汙腐敗之風盛行,盧見曾在這個位置上也是撈了不少。這次乾隆要嚴查,盧見曾怕是凶多吉少。

紀曉嵐作為乾隆的近臣,自然不難得到這個消息。盧見曾是自己女婿的爺爺,紀曉嵐還是想搭救一下,但是又不能做的太明顯。思來想去,紀曉嵐往一個空信封裡面裝了一點茶葉和鹽給盧見曾寄了過去。

盧見曾久經官場,何等精明,他立刻就明白了紀曉嵐的意思,茶鹽茶鹽,不就明擺著乾隆要查鹽務嗎?得知消息盧見曾立馬準備,著手轉移財產。

當然,最後的結果是盧見曾還是被查出了有問題,而通風報信的紀曉嵐也因此獲罪,被乾隆流放到新疆烏魯木齊。



紀曉嵐是通風報信?如何通風報信?

跟據史書記載,紀曉嵐給盧見曾通風報信是不爭的事實,作為乾隆身邊的近臣,想要獲得這個消息確實不難。

“紀昀瞻顧親情,擅行通信,情罪亦重,著發往烏魯木齊效力贖罪。”--《清高宗實錄》

但是紀曉嵐究竟是如何通風報信的,史書上並無記載。這個茶、鹽之事,只流傳於民間野史中。

紀曉嵐在乾隆心中的地位如何?

或許是受到《鐵齒銅牙紀曉嵐》的影響,很多人認為紀曉嵐在乾隆眼中地位很高。確實,電視劇中的紀曉嵐智鬥和珅,風流不凡,深受乾隆的喜愛。

歷史上,紀曉嵐的官運確實也不錯,先後擔任過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屬於頂級水平了。但是在乾隆心中,紀曉嵐不過是一倡優罷了。

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乾隆

其實紀曉嵐也明白這點,故而留下了《約為草堂筆記》一書,用鬼怪之事來反寓現實,以此表達自己心中的苦悶!


小鎮月明


“鹽”與“茶”合起來便是“嚴查”的諧音,自然預示著大事不妙了。此事與清朝乾隆時期的風流才子紀曉嵐有關。


事件背景

乾隆統治下的清朝政府,當時正是從上到下,沆瀣一氣,貪腐嚴重。貪官數目多、官位高、金額大。這種情況已經嚴重影響到整個清朝政府的根基。所以乾隆下決心要查處一批貪官。

皇帝想打盹,自會有人遞枕頭。於是很快便有人羅列了一份貪官的名單密報給乾隆,其中便有當時已經從朝廷退隱的盧見曾。

事件經過

這個盧見曾,雖然我們現在都不知道他是何人,話說人家當年也是聲名顯赫的!先輩可是世代為官、幾朝富貴,他本人亦曾官至兩淮鹽運使。他還有一個兒子叫盧蔭文,是個大才子,娶了紀曉嵐的女兒為妻。

那麼“兩淮鹽運使”是個什麼鬼?

讓我們腦補一下《紅樓夢》中四大家族的頂級榮耀。書中賈政的妹婿,即林黛玉的父親林如海,便是皇帝欽點的巡鹽御史。這個林如海,出身鐘鼎之家、書香之族,更兼科考探花!

看到了吧?舊時掌管鹽務的官員都是世家出身的貴族,都是皇帝的親信,還都是肥缺。


說起來,紀曉嵐也算是一個有情有義之人。

當他從乾隆身邊人處得知盧見曾遭人密報,便想方設法給親家通風報信。可是信的內容總不能直接寫朝廷要去抄家吧?當然這事難不倒大才子紀曉嵐。只見他“眉頭一動,計上心來”,信手捏了一小撮鹽和茶葉,包起來後遣人快馬加鞭送給盧見曾。

在官場混跡了一輩子的盧見曾見到這封特殊的來信後,也是立即便猜出了這倆物的含義,趕緊安排人將家裡重新佈置了一番。於是當搜查人員到來後,只見盧見曾家中家徒四壁,看上去甚至不如普通的窮人家庭。

事件結果



都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更何況是兩淮鹽運使?事出反常必有妖。這種小伎倆豈能瞞過聰明的乾隆皇帝?於是一番嚴查後,不但查實了盧見曾的貪腐行為,也查出了紀曉嵐的通風報信之舉。

最後就是,盧見曾被抄家後死於獄中,紀曉嵐受此事牽連亦被流放新疆。只是乾隆皇帝實在太喜歡紀曉嵐的才華和那三寸不爛之舌,因此四年後又將其召返朝廷。


於小魚有話說


一封信不寫一個字,只放點鹽和茶葉,收到的人便知大禍臨頭,從文字描述和圖片可以判斷出,這是電視劇裡的情節,而且還有歷史典故。下面就和有書君一起扒一扒和它有關的故事吧。


1. 這是電視劇《大清鹽商》裡的橋段



戲骨張嘉譯和倪大紅主演的電視劇《大清鹽商》,裡面就有這樣一個橋段。在西北戰事吃緊的時候,乾隆為籌集軍餉,派大臣阿克佔去揚州整頓鹽務,因為揚州稅收佔清朝財政的四分之一,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貪官們吐出些財富用於軍備。


不久一封信從京城發出,快馬加鞭的被送到揚州鹽商們手中,信裡沒有隻言片語,只有一撮茶葉和一點鹽。分管鹽務的三大總商們猜想鹽同音嚴,茶同音查,擱在一起就是嚴查鹽務稅收。


想明白了這無字信所暗含的信息,這些平時中飽私囊的老爺們預感到大事不妙,一個個惶惶不可終日。


戲劇源自於生活,以鹽和茶的諧音來報信,除了電視劇裡的情節,史上還真有其事,而且就發生在清朝。


2. 歷史上是紀曉嵐首創的這種報信方式,但是目的並不光彩


清朝深受乾隆皇帝器重的大才子紀曉嵐,平時喜歡結交文人,為此還把自己的長女嫁給才子盧蔭文。盧蔭文進士出身卻無心仕途,但他的爺爺盧見曾是朝廷大員,擔任兩淮鹽運使這個油水頗多的肥差。


早年的盧見曾有政績不貪財,因此受到重用,後來官運亨通,但自從他擔任兩淮鹽運使之後,朝廷貪腐風氣也日漸增長,他也跟著開始利用手中的職權為自己攬財。僥倖的是直到他告老還鄉,也沒有東窗事發的跡象。


盧見曾本以為可以就此安度晚年,誰知退休六年後被人揭發,皇帝很生氣,後果就是即刻抓捕歸案。盧見曾的親家公紀曉嵐聞得了風聲,在沒有網絡和手機的年代,只能是抓緊時間寫信通知他趕緊跑路。



紀曉嵐混跡於官場,自然明白既要把事情做了,又要把自己摘乾淨的重要性。腦瓜子靈光的他沒有真的寫一封信送去,只是用紙包了一小撮鹽和茶葉讓人送給盧見曾。


盧見曾收到這個鹽茶包後一下子明白壞事了,這封無字信就是告訴他“鹽引虧空,立案偵查(茶)”。最後他也沒逃掉,不久就被逮捕並死於獄中。


可是沒有不透風的牆,紀曉嵐自以為做的天衣無縫,最終還是被乾隆查到了。乾隆念及他的才華從輕發落,罰他去烏魯木齊戍邊。


因為《鐵齒銅牙紀曉嵐》的熱播,大眾對廉潔智慧的紀曉嵐老稀罕了,誰曉得大才子還有這麼個汙點!


上面是一個侮辱人類智慧的黑暗事件,下面則是關於大將岳飛利用諧音報信的故事,這可是妥妥的正能量爆棚。


3. 岳飛也玩過諧音報信


岳飛是歷史上令金兵聞風喪膽的名將,但是他可不是魯莽的武夫一個,這種利用諧音安全傳遞信息的事他也幹過,而且還成功了。


朱熹的老師李椿年是岳飛的親家,即岳飛長子嶽雷的老丈人。當時李椿年力推經界法,也就是“民有定產,產有定稅,稅有定籍”。


這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然而它觸及了以丞相秦檜為首的利益集團的好處,於是他們沆瀣一氣,誣陷李椿年和軍方聯繫過密,還說他包庇自己家鄉的地方官員。


宋高宗一看這麼多臣子紛紛數落李椿年,怕他們鬧情緒不好好幹活,就依著秦檜的主意治罪於他,派去查抄李家的便是岳飛。岳飛知道李家正在給老太太辦壽宴,於是就讓人往壽桃上插了雙筷子悄悄送去,同樣是沒有任何文字形式的書信。



李家看到後便想到筷子插壽桃即快逃,自知大禍臨頭,全家人商量決定集體出逃。他們約定好分成兩撥人馬往兩個方向跑,如果遇到有人盤問,都不得說出真實姓氏,就說無,這樣聽到的人會以為是吳。這又是一個以文字諧音制勝的典故。


岳飛率領的抄家大軍到達李家時,那裡已經空無一人,於是他就裝模作樣的燒了幾間房子好回去交差。


這個李椿年後來在南宋王朝頗有名氣,還被封為寧國侯,岳飛這一舉動也算為國家保留了一枚優良火種,比起紀曉嵐為了貪官徇私枉法可要正大光明的多。


在沒有現代化通訊設備的古代,遠距離信息傳遞的安全性是個大問題,而諧音報信即隱蔽又高效,非常適合特殊情況下使用。古人的智慧和隨機應著實令人佩服,當然也要對方猜得出含義,不然白瞎了人家一番苦心。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我這講一個比這早的傳說,人物中有幾個大家比較瞭解,但主人翁有些人不太瞭解。翻看了歷史對比確可能存在,不為演義,傳說。


江西省浮樑縣界田村宋朝(因此人剛屬北宋出生,出名於南宋難定)時有位寧國侯李椿年,這人大家可能不太瞭解,我再說一人就會知道些了,他是朱熹的老師,好朋友。還是岳飛的親家,就是岳飛長子嶽雷老婆的孃家。大家別以為我寫個長子認為錯了,岳雲只是義子,我也曾奇怪過,從見到宋時一碑才知,上面寫著的的確確為武穆侯長子嶽雷之妻,他妻子過世時嶽雷可能還沒官職,所碑上沒有嶽雷封號。

這故事是這樣的,李椿年在朝庭做官時推行一種經界法(民有定產,產有定稅,稅有定籍),這經界法對朝庭和百姓都很有利,當時丞相秦檜既想佔功勞,又在私下偷偷私下收取稅收(貪汙)。而這經界法觸及了一些集團利益,秦檜聯合一些朝庭官員,怕自己陰謀被揭露,就餡害李椿年私結將帥,曲庇家鄉,高宗為平息朝庭眾官員,就按秦檜意思去辦,查罷李家,就派岳飛去抄李家,而住在浮樑界田的家中還沒得知消息,李母還正在家中準備辦壽宴,連岳飛兒媳都在幫辦壽宴在奶奶家。岳飛帶兵快到浮樑時,私下著一小兵送去禮物,就是壽桃,中間插了雙筷子,也無任何白紙黑字禮單,正值岳飛兒媳接禮,詢思大事不妙,一定是家中要出大事了。一家人商量一會,全體出逃,往兩方向,一方向就現在瑤裡,一方向現在興田。全體改姓,問到說不實姓,就說無(吳)。

等岳飛大軍一到,果然界田李家空無一人,燒幾幢房子回朝庭服命,只可惜嶽雷媳婦那時正孕而逃,路上難產而亡,所留下時碑文。

這就是宋朝那時用揩音送信,而無白紙黑字憑證一例。以上說清朝之鹽茶信應為同理揩音嚴查,快準備也。


老艾葉


茶和鹽講得是紀曉嵐和盧見曾如何巧妙的化解乾隆皇帝追查腐敗的問題。

紀曉嵐大家都知道,大清有名的才子,四庫全書就是他編纂的。

盧見曾大家可能對他有點陌生,不過在清朝的時候他,他也是一個風雲人物,此人最擅長的東西就是治理水患。

古代的時候,黃河、淮河的水患那還是很嚴重的,要治理水患就離不開盧見曾。

盧見曾因治理水患有功,多次立功,他被乾隆皇帝提拔為了兩淮鹽運使。要知道這個差事是個肥差,尤其是國家對鹽的把控,嚴禁私人倒賣。

盧見曾就是因為守著這個肥差,他私下裡撈到了不少的好處。當時國家也沒有發現他貪汙的跡象。

直到盧見曾退休之後,這件事也沒有敗露。事情壞就壞在了盧見曾退休後的第六年。

因為今年新上任的這個兩淮鹽運使是個清官他,他一查自己接手的案子發現賬目對不上。這個鍋他肯定是不能背的,所以,他就寫了一紙狀書告到了乾隆皇帝那裡。這紙狀書中的一句話刺痛了乾隆帝,這句話就是歷代鹽運使都有貪汙的嫌疑。

就這樣退休在家的盧見曾也在被調查的範疇之內。

這時候的消息還是封閉的,盧見曾還不知道自己就要大禍臨頭了。可是,這個消息盧見曾還是知道了。因為紀曉嵐把消息告訴了他。

紀曉嵐為什麼要幫助盧見曾呀?

因為紀曉嵐的女兒嫁給了盧見曾的孫子,他不能見死不救。

但是,要告訴盧見曾這件事何其的困難呀,你不能用筆寫信送給他呀。萬一這個信落到了別人的手中,交給皇帝了,紀曉嵐不就犯了殺頭的大罪了嗎?

要說紀曉嵐就是有辦法,他就抓了一把鹽和一把茶葉放到了信封裡,然後就派人送了出去。

盧見曾一看紀曉嵐的來信,又看到裡面除了鹽和茶外什麼都沒有,他想了想,那就是國家要查(茶)鹽案了。

參悟透了這個道理之後,盧見曾就把家裡的財產給轉移走了。當皇帝派的人來查之後,竟然沒有查到多餘的錢財。

盧見曾家乾隆帝是去過的,當辦案人員把盧見曾的情況告訴他之後,他說不對呀,這個盧見曾家我去過,他們家修的還是很奢華的,不像沒有錢的人家。

我覺得這件事有蹊蹺,肯定是有人把消息洩漏給了盧見曾,他提前把財產給轉移了。

結果這一查,就查了到了紀曉嵐的頭上。

紀曉嵐就倒黴了,他被乾隆定了罪,流放到了新疆,要不是後來乾隆帝要修四庫全書,估計紀曉嵐就死在了新疆了。

盧見曾還好,被定了死罪,十月分問斬。但盧見曾並沒有活到十月份,他是九月份就老死了。也就是說,這件事就是紀曉嵐倒了黴。


史學達人


這件事情涉及到了兩個人,一個是成為朝中新貴不久的紀曉嵐,一個是紀曉嵐的親家、曾經擔任過鹽務大臣的盧見曾,乾隆皇帝在發現鹽務問題出現一千萬兩白銀虧空後,當即派人嚴厲查處起了涉及了此事。

在這個過程中得知乾隆皇帝命令的紀曉嵐暗中通知了他涉及到此案的親家盧見曾,而據聞紀曉嵐通知他親家的方法是在一個紙質信封裡放入一把鹽和一把茶葉 。


當時收到信封的盧見曾對信封裡面的兩件東西是很蒙圈的,但是後來在他的兒女們的提醒下,他才發現了紀曉嵐所要表露的意思。

原來紀曉嵐裝一把鹽和一把茶的意思是:嚴查(鹽茶)、查鹽(茶鹽)。

如果是沒接觸過這些事情的人可能會對紀曉嵐的提示無動於衷,但是盧見曾不同, 他曾經掌管著鹽務大權,還因此收穫到了不少的好處,對這些事情自然是非常敏感的。

在知道紀曉嵐的意思後,他馬上讓家人把家中的金銀財寶隱藏、轉移到了別處。


不過最終還是某些原因出現了問題,查處此事的官員們在發現盧見曾家中豪華的建築格局與來屋中擺設的寒酸物品根本無法對應起來後,當即生出了疑心,所以盧見曾就栽在了這件事情上,被乾隆皇帝查辦了。

而通風報信的紀曉嵐也因此丟了烏紗帽,被乾隆貶去了新疆,後來因為要編撰四庫全書的原因,才把紀曉嵐調回朝中的。

鹽和茶葉的故事應該是人們為烘托紀曉嵐形象編造的小故事

這件事情的描述出自於紀曉嵐全傳,在史書中是沒有記載的,不過在歷史中紀曉嵐確實給他的親家盧見曾通風報信了,也確實被貶到了新疆,然後一段時間後也被調回了朝內,所以說基本史實是正確的。

但是關於所謂茶葉和鹽的通風報信方法就是此書作者的想象了。

根本就沒有人知道紀曉嵐是用哪種方式通風報信的,寫信是不可能的,一旦中途被人截下來,就是殺頭的大罪,所以很多人判斷紀曉嵐是親口通知盧建中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女婿才將信息傳達給盧見曾的。

所以這件事情應該是此書作者在描寫這方面事情的時候,為了烘托紀曉嵐的才智,這才編撰出來的小故事,其實我們通過很多關於紀曉嵐的電視劇以及書籍就會發現人們把紀曉嵐給神化了。

歷史中的紀曉嵐的才華和長相

就比如電視劇中的紀曉嵐非常有才華、長相俊朗,一臉正氣,非常的機智幽默,應變能力很強,經常和和珅鬥智鬥勇,不過歷史中的紀曉嵐和電視劇中的卻是有一定差距的。


歷史中的紀曉嵐確實很有才華,因此才被乾隆特意免罪調回朝中編寫四庫全書,後來雖然犯下了各種大錯小錯,但也仍然因為才華被乾隆原諒了。

不過關於紀曉嵐的長相卻很有爭議,因為有的史書記載他的長相是極為俊朗的,而也有的史書記載他的長相奇醜無比,如果是另外一種可能的話,紀曉嵐的長相應當不會醜到哪裡去。

因為一般科舉考試考生們上朝殿試的時候,都是要看長相的,在清朝,如果長相極為醜的話是根本沒有可能進入得了朝廷的,因為這會讓皇帝感到不適,所以是沒機會入朝的,所以紀曉嵐的長相雖然不會太英俊,但也絕對說不上醜。


在歷史中紀曉嵐和和珅的關係

不過歷史中的紀曉嵐絕對稱不上幽默機智,紀曉嵐在乾隆身邊最大的作用就是他詞臣方面的才華,因此他才獲得了乾隆的恩寵,平常的紀曉嵐其實是不太善於言語、說話是比較直白的,在乾隆身邊真正幽默的人應該是電視劇中紀曉嵐的死對頭和紳。

相對於紀曉嵐來說,和珅絕對是歷史中毫無疑問的美男子,他身形高大俊朗,還非常幽默,會討乾隆的歡心,各種公務能力也極其強大,這才被乾隆皇帝為以重任。


(歷史中的和珅)

不過有一點電視劇中的和珅是歷史中的和珅是一樣的,那就是和紳確實很貪,絕對是歷史中排在頭等的貪官。

不過因為和珅的身份太過於高貴,所以紀曉嵐是根本不可能和和紳斗的,在編四庫全書的時候,和珅是紀曉嵐的上司,和紳一直對紀曉嵐照顧有加,紀曉嵐自然也不敢得罪和珅,所以二人是相敬如賓的。

其實這是民間的一個慣例,古人在編故事的時候首先考慮的的並不是歷史的真實性,當時人們追求的是非黑即白的歷史觀念,人們為了宣傳傳統的道德觀念,他們會給一些原本不是很完美的歷史人物賦予各種忠孝仁義禮智信形象,將其完美、理想化,以達到教化的效果。

紀曉嵐在被美化過後成為了敢與他的上司和珅鬥智鬥勇的偶像人物,成為了一個全無缺點的人物,而和珅則成為了一個只知道貪而沒有絲毫優點的絕對反面人物,這個時候,鹽和茶的故事其實就是美化紀曉嵐眾多故事中的一個小縮影。

所以說鹽和茶的事情我們將其當成一個故事來看就好了,那段歷史中紀曉嵐的通風報信方法實際上是已經不可考了,而史官們也沒有那麼大的精力去考究這件小事情,所以因為未知,才給這段歷史蒙上了一層迷霧,才讓人們有了藝術加工化的基礎,不過這個故事無關大雅,基本歷史史實是正確的,所以我們也沒必要對其過多追究。


孤客生


這是清代歷史上有名“兩淮鹽引案”。

乾隆三十三年,信任兩淮鹽政尤拔世向鹽商索賄未果,於是就向乾隆皇帝上書揭發歷任鹽政均有營私舞弊。乾隆皇帝大為震怒下旨徹查,紀曉嵐得到了這個消息以後,擔心盧見曾被查出後會殃及兒女,弄不好自己也受連累,因為盧見曾的孫子盧蔭文是紀曉嵐的女婿。紀曉嵐就想辦法通知盧見曾,於是給盧見曾寄去了一封信,信封裡有一點鹽、一點茶,沒有一個字。盧見曾收到信後開始迷糊不解,後突然醒悟(茶、鹽······查鹽)。立馬轉移了財產,導致朝廷後來在盧家沒有查到財寶。後來東窗事發,紀曉嵐也因此被革職發配到新疆三年。


壹櫃坊


同學能夠問出這個問題,顯示他不善於利用互聯網平臺蒐集資料!

  甚麼「一官員」了?他可是跟我們清宮劇電視迷的老朋友「鐵齒銅牙紀曉嵐」有關耶!

  在乾隆朝時候,具體是乾隆三十三年,那時皇上還未足六十歲。老紀則是個在翰林院供職的中級官員。正所謂朝內有人好做官,老紀知道朝廷要查辦鹽政貪汙弊案,剛好他的兒女親家盧見曾做過兩淮鹽運使(從三品地方高官),將要被皇帝抄家。於是老紀濫權瀆職,通風報信,在空信封內放了茶葉和鹽,喻意「查(茶)鹽空」。老盧是個明白人,一看就解讀出當中密碼是「鹽案虧空查抄」,於是乘早轉移財產,為家屬預留點抄家後的生活費用。不過老紀這樣涉漏朝廷機密,始終救不得親家翁本人,老盧被抓之後,判秋後處決,卻提早死在獄中。誰知會不會是自行了斷?

  「鐵齒銅牙」後來如何?

  老紀被和珅告發,對的,就是他!《鐵齒銅牙紀曉嵐》電視劇的另一主角,和珅。結果老紀給皇上(《鐵齒銅牙紀曉嵐》電視劇又一主角)發配到新疆烏魯木齊,這事發生在老紀負責主編《四庫全書》之前。不過,這樁洩密事件畢竟對「紀大煙袋」的形象有負面影響,所以大家怎樣追劇,都不能在《鐵齒銅牙紀曉嵐》電視劇中得見。

  在新疆待了幾年,老紀就給召回朝廷去當《四庫全書》的執行老總。

  附帶一提,老紀官至協辦大學士,可沒有福份當上大學士,所以終其一世,也不能像電視劇中當甚麼中堂大人。而且他升作協辦大學士,還在嘉慶十年,那時乾隆皇已駕崩、和珅亦被賜死,兩人的戲份都唱完了。


[潘國森],已刊行單行本30餘本,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研究者,精通金學,認為傳統文化對現代人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和指導作用。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並與我溝通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