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你覺得諸葛亮的躬耕地在哪裡?

金蛙王子


既然題目的描述已經說清了答案:建安十二年,我們的諸葛帥鍋,風華正茂,面對年近五旬仍無立身之地還得給同族老哥荊州牧劉表打工,身為左將軍豫州牧帝室貴胄還得低身下氣,幾次三番跑到荒山野嶺那座茅廬的劉皇叔,不翻讀書筆記,憑著與襄陽高士龐德公、司馬徽的耳聞目染,就脫口整出了驚世駭俗而讓劉大耳朵醍醐灌頂的,自施大爺開始就定名的《隆中對》——“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劃重點哦,宛者,今南陽宛城區也;洛者,京都洛陽也)一一諸葛帥鍋出山時當然在襄陽隆中,跟今天的河南南陽武侯祠八杆子還搭不著(隔著近三百里,況且宛城早降曹了)!


再參考陳祖宗寫的《三國志.諸葛亮傳》:“亮早孤,……(從父)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及上《諸葛氏集》時的奏言:“遭漢末擾亂,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於野”一一喔,諸葛帥鍋原來是跟著叔父投奔荊州劉表,絕不是什麼宛城張繡或曹操,叔父死後就在荊州(襄陽)郊外種田呀。


那麼,到荊州與南陽宛城半分無關,出山更與南陽宛城球毛不沾,諸葛帥鍋“鞠躬盡瘁”數十年後,早已人老珠黃成為諸葛大爺,在《出師表》中所言的“臣夲布衣,躬耕於南陽”之“南陽”,不就是今天的襄陽隆中嗎?跟今天的南陽武侯祠有一分錢關係嗎?

襄陽西郊隆中屬“南陽郡鄧縣”,治於今襄陽市鄧城,這是沒有任何疑問的歷史事實。而那個“南陽”郡,隨著第二年(建安十三年)曹阿瞞南下取荊州,劉大耳朵攜諸葛、關張趙及荊州百姓南下跑路,即告解體(分屬襄陽郡、南鄉郡、義陽郡和小南陽郡);到隋開皇初更名為鄧州,宛縣更名為南陽縣,轄於穰縣(明洪武專稱鄧州,民國廢州曾稱鄧縣)。

而鄧縣呢?其夲春秋時楚文王於公元前678年滅鄧國所置,比襄陽縣歷史要早(襄陽縣始設於西漢初,屬南郡)、要大(初期襄陽縣僅鄧國南部部分境土),在西晉分為屬襄陽郡的鄧城縣、鄾縣和屬義陽郡的鄧縣,在南朝復為鄧縣,在唐宋則稱鄧城縣,南宋紹興五年省入襄陽縣。所以,鄧縣是今襄陽市的前身,說鄧縣就是談襄陽;那個曾叫“鄧縣”今屬南陽市的鄧州,實際是穰縣,夲由楚國於原鄧國北境所置穰邑而來。


因此,“臣夲布衣,躬耕於南陽”,即今襄陽隆中。那為什麼還有“躬耕之爭”呢?

你問我,我問誰去呢?

我還憋屈加哭笑不得呢!這正是某南人“好古誇奢”、亂揮洛陽鏟、跟四鄰爭搶名人,而讓全國人民憎惡的德性所致吧。不混到“玉皇大帝故里”、“黃帝故里”、“老子故里”、“牡丹故里”、“五聖之城”、“中華文明發源地”等等,是不會罷休的,也是不會消停的喲。直到離“心靈的故鄉”越來越越,人越來越黑為止。那是自已黑自已,怪誰呢?

這個“躬耕地”實則是“故居”的偷換概念,因為沒有史料依據,只能拿“躬耕於南陽”做遮羞布,最終把《出師表》汙成了口水話。很簡單,我們的諸葛丞相曾經隱居在哪兒,自然就在哪兒種田、讀書、交遊,在哪兒吃飯拉屎、討老婆走親戚呀。所以,說“諸葛亮躬耕於南陽市宛城區武侯祠”,純屬扯閒篇,是在炒作武侯祠旅遊!

只是想關心下:那些研究所謂“躬耕地”學問,已混完半生的磚家們,可曾找到了一丁半點兒諸葛丞相到過宛城的歷史記錄?可曾找到諸葛丞相出山前認識宛城誰的歷史記錄?既然都沒有,還談個鬼呀,就別整些胡言亂語、意淫之詞浪費全國人民感情了,就別拉上襄陽抬舉自已了。好好做實事、養家餬口去吧。再說麥子都出芽了,老天雨晴不定的,趕緊去曬吧。既然有了廟,得了空,就花個70塊買張門票去燒香叩頭吧。躬耕地,嘿嘿,真地跟你沒關係喲。

如果“出恭地”可爭,某地一定會把諸葛老爺廟說成“諸葛出恭地”。哈哈,哪裡是要“躬耕地”!那是要把襄陽隆中那頂“三顧茅廬”、“隆中三分對”發生地的帽子,戴在自己頭上,以到處炫耀呀!

大道至簡,真相很醜陋,謝閱!


嘉會天下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漢末三國時的“南陽”是哪裡?

一、南陽是郡,南陽郡南界止於漢水。習鑿齒《漢晉春秋》:秦置南陽郡,自漢以南為南郡,自漢以北為南陽……漢因之——由此可見,位於漢水南岸的襄陽隆中不在南陽郡界內,與“躬耕南陽”無關。南陽也是城,南陽郡治宛,故宛城也稱南陽城。習鑿齒《襄陽耆舊記》卷第三《山川》載:“樂宅戌,南陽城南九十里。”諸葛亮《後出師表》:“……操困於南陽”——此處“南陽”指南陽郡治宛城。

二、南陽自古稱宛,南陽郡是宛,宛城即南陽城。迄今為止,襄陽說網友愛把“南陽郡不是現在的南陽市,現在的南陽市當時叫宛城”這句說辭當“聖經”唸了又念,讀者不明覺歷,細品莞爾——當時的宛城(南陽城)能等同於當今囊括十三縣市區的南陽市嗎?可笑至極。況且“躬耕南陽”無論如何也跑不到漢水南岸襄陽西南角的偏僻小山溝裡去。

三、葉縣、宛城、方城、唐河、鄧州、新野等地至今保留著諸葛躬耕遺蹟和傳說,這些遺蹟和傳說所在地都屬於東漢南陽郡轄區,最具代表性的地點當屬人文薈萃的南陽臥龍崗,所以諸葛亮本人所做《出師表》記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當屬實至名歸。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躬耕南陽是中華文明史璀璨印記,南陽諸葛廬是這一印記的形象載體。這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遠勝於自吹自擂徒有虛名的“古蹟克隆中心”。

《詠南陽》 白居易

先生晦跡臥山林, 三顧那逢聖主尋。 魚到南陽方得水, 龍飛天漢便為霖。

託孤既盡殷勤禮, 報國還傾忠義心。 前後出師遺表在, 令人一覽淚沾襟。

(附圖:臺北故宮所存漢代地圖顯示:襄陽及襄陽古隆中所在位置阿頭山漢代歸屬南郡)





歷史不飄逸


三國時期的荊州南陽郡不是現在的南陽市,但也不能簡單地說毫無關係,起碼包含一部分地區,而現在的襄陽市應該也有一部分屬於古南陽郡,行政劃分經歷數朝數代的變化,現在根本沒有詳細的資料來證實了!

南陽市認為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最大的證據就是出師表說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不過說了古代南陽不完全等同於現在南陽;還有人提出劉備駐紮在新野,拜訪諸葛亮的時候沒有資料提到渡漢水,漢水是一條大河,要過去必定費一番功夫,史料應該提到,如果沒過漢水,說明諸葛亮就在南陽市,而不是襄陽市,這個不能算很有力的證據,只能存在於爭論之中!

襄陽市認為自己很有理,因為隆中就在襄陽,其實現在的隆中是後人建的,也不是真正的諸葛亮躬耕地,還有人認為,諸葛亮做為一個謀士,要結交朋友,瞭解天下信息,不可能離襄陽太遠,這都是一種推測,說來也是沒有直接有力的證據來證明!

兩地對躬耕地爭的你死我活,無非就是為了發展旅遊業,以前聽說西門慶故里都好幾個地方爭,這種爭執其實對雙方都是一種損害,在雙方都拿不出證據的條件下,我覺得還是恢復以前的地域比較好,兩家合作,共同開發,諸葛亮就躬耕於古南陽郡,現在的南陽襄陽這一帶!


HC雙人魚00


諸葛亮躬耕地到底在那裡,歷史學家,平民百姓,湖北河南,南陽襄陽,整天探討爭議,有的引古喻今,費盡心思查古典找證據,其實這些都沒有啥用處,因為南陽和襄陽,官方和民間都拿不出有一錘定音的鐵證來證明諸葛亮的躬耕地在哪裡。

其實人們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條線索,尋繁不求簡,整天瞎爭論,把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搞得糾纏不清,千年不解。

問題就是‘隆中對’是後人提名的,而出師表的內容是諸葛亮的自述,這樣簡單的問題也不知道為什麼有爭議,看來諸葛亮不愧稱智聖,現在人的智商確實太低了。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自已都說是在南陽了,小學生都能理解的間題,噴子們不要再浪費腦細胞了,躬耕地是南陽,這個無爭議。


彩運通天


諸葛亮《出師表》中寫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但這個躬耕地到底在哪裡?至今未有定論。

到現在湖北、河南、山東三省都還在爭。

主要是名人故居的利益問題,且不必管他。

諸葛亮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他是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

父親諸葛珪,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縣丞。諸葛亮早年喪父。他的叔叔諸葛玄是袁術任命的豫章太守,諸葛玄帶著諸葛亮和他弟弟到豫章上任,後漢朝又選派朱皓代替了諸葛玄。諸葛玄就雲投靠了他的老朋友荊州的劉表。

諸葛玄死後,諸葛亮隱居鄉間耕種土地。

躬耕地,就是一塊勞作的土地,並沒有什麼奇特的。

可能當時諸葛亮寫《出師表》時,這樣的表達覺得比較好而已。

因此,諸葛亮的“躬耕地”可能有四塊:一在老家琅琊陽都;二在泰山郡;三在豫章郡主;四在荊州。


玄田牧


諸葛亮躬耕地在襄陽隆中。

諸葛亮的躬耕地的爭議,主要是因為管轄地的變化造成。在1976年,南陽市委宣傳部出版過一本《諸葛亮小傳》,裡面詳細記載諸葛亮躬耕地在襄陽隆中,三國時期歸南陽郡鄧城管轄。



《諸葛亮小傳》原文如上,比書出版物上世紀70年代。

三國時期的地圖,可見南陽郡是個很大地理概念,包括現在的湖北很多地方,比如蔡陽,現在稱為棗陽,是光武帝劉秀的出生地。目前認為劉秀出生於南陽,而不是襄陽。如果按照現代的概念地理,光武帝劉秀應該是出生於襄陽市棗陽地區。
到了現代,由於需要發展旅遊業,諸葛亮作為一個非常響亮的歷史名氣,引起了南陽的爭奪。

關於諸葛亮躬耕於襄陽隆中證據有很多:

證據一、東晉《漢晉春秋》中這樣寫道“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此時離諸葛亮去世不過百年。此書作者的後代,在當代比較牛,故不提作者名字。



證據二:東晉《蜀記》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

證據三:《元和郡縣誌》這本書是唐代的,但是保留了不少之前的史料。記載襄陽西邊幾公里有個地方叫萬山,是當時襄陽和鄧縣的分界線,襄陽的朋友應該知道萬山,現在是一汽車站。所謂襄陽無西,在《元和郡縣誌》裡明確記載。



證據四、諸葛亮的人際圈都在襄陽。諸葛亮有兩個便宜舅舅,一是蔡瑁,一是劉表,看過三國的知道這兩個人都是襄陽的頭面人物。諸葛亮平時結交的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都在襄陽居住,諸葛亮在南陽地區卻沒有什麼人脈,故武侯更多在襄陽活動,不可能在南陽居住。



諸如以上的史料還有很多,就不在一一列舉。從這裡可以發現,諸葛亮的躬耕地是明確無誤的,在襄陽隆中,三國時期歸屬南陽郡管轄,所以諸葛亮自稱南陽人是恰當的。

而躬耕於南陽的說法,也就是當時的宛城的臥龍崗,於情於理都不太通。

一、臥龍崗在宛城外4公里,是張繡的地盤,發生過不少戰亂,曹操大將典韋、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都死在這裡。諸葛亮會選擇一個頻發發生戰亂的地方去種地?



二、諸葛亮躬耕於臥龍崗的說法,在元代以前,沒有任何史料記載。最早記載的是元代《敕修南陽諸葛書院碑》“臣瑾按,南陽城西七里,有崗阜然隆起,曰臥龍崗,相傳漢丞相忠武侯故居,民歲祀之。”這裡的記載也明確提出,是聽聞的傳說,而不是經過考證的。此時距離記載躬耕於隆中的漢晉春秋已經過千年了。

三、歷史上南陽地區的地方縣誌,也明確提出諸葛亮躬耕於隆中。明嘉靖《鄧州志》說“十二年,備三顧諸葛孔明於隆中。清乾隆《新野縣誌》“古蹟”中說“建安十二年……是年(劉備)三顧諸葛亮於隆中。”《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說“三國志侯傳注引漢晉春秋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四、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南陽地區依然認為諸葛亮躬耕於隆中。前文提到的《諸葛亮小傳》就提到。

所以說,諸葛亮躬耕地本來是沒多大爭議的,是在現代為了經濟利益爭出來的爭議。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過很多次,據傳還有地方爭奪西門慶故居的。這種爭奪扭曲歷史的本來面目,應該適可而止了。


L夕惕若看世界



諸葛亮躬耕地“隆中”如今位於湖北省襄陽城西二十里左右,歸襄陽市管轄,但在諸葛亮未出山前的漢末時期,隆中屬於荊州南陽郡之鄧州。

【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諸葛亮未出山前,荊州劃分為七個郡,分別是南郡、南陽郡、江夏郡、長沙郡、桂郡、武陵郡、零陵郡。其中鄧州與襄陽相鄰,鄧州屬於南陽郡,而襄陽及樊城屬於南郡,鄧州之“隆中”距離南郡之襄陽僅僅只有二十里左右路程,但彼時“隆中”屬於南陽地盤,不歸襄陽管轄。

此後,幾經歷史變遷和行政區域調整,“隆中”從鄧州劃出,劃歸了襄陽,南陽郡也不復存在。原先的宛城後來被改為南陽市,併成了河南省的一個地級市,管轄範圍大致相當於原先的南陽郡。鄧縣(鄧州)在行政區劃上依然屬於南陽市,但“隆中”已經不屬於南陽,而是歸屬於湖北省的襄陽市。



漢末三國時代南陽郡治所宛城,自張繡投降曹操後,被曹軍佔據,屬於曹操控制區。劉備彼時依附於劉表,駐軍南陽郡新野縣,負責對抗曹軍。



徐庶投奔劉備後,推薦了諸葛亮。公元207年冬天,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從新野縣前往鄧州隆中,三顧茅廬後,諸葛亮出山。公元208年春,判斷曹操隨時可能大舉南下,劉備遂移防于軍事重鎮樊城。



公元208年七月,曹操率大軍南下。此時荊州牧劉表已經病逝,其子劉琮繼任,迅即向曹操投降。劉備得知劉琮投降的消息後,從樊城出發,兵分兩路向南奔逃,準備去搶佔長江邊之城堅壕深、物資儲備豐富的軍事重地江陵城。一路由關羽率領一萬人左右水軍,乘坐數百艘戰船,沿漢水南下;另一路劉備張飛諸葛亮趙雲等帶著大概兩千精兵,從陸路向江陵逃跑。

劉備途經彼時劉琮駐守的荊州治所襄陽時,拒絕了諸葛亮“襲佔襄陽,以劉琦名義號令整個荊州以對抗曹操”的建議。襄陽、樊城的大批士人及民眾出城跟隨劉備,一起逃亡。

曹操為了搶在劉備前面佔領江陵城,命令五千虎豹騎日夜兼程,緊急行軍,於當陽長坂坡追上行動緩慢的劉備人馬及逃亡民眾,擊潰劉備部眾後,繼續直奔江陵而去。劉備等人在混亂中趕往漢水邊,與關羽水軍匯合,改道去了劉琦控制的夏口。



荊州大部暫時落入曹操手中。赤壁之戰後,劉備奪取了荊南四郡之長沙、桂郡、零陵、武陵,東吳則在南郡之戰中奪取了江陵城、漢昌等地。隨即改江陵為南郡治所。而曹操則把襄陽、樊城設為襄陽郡,治所依然放在襄陽。周瑜去世後,東吳把南郡移交給了劉備集團,劉備以公安為荊州治所。為了補償東吳,劉備沒有索要原歸長沙郡管轄的漢昌縣。東吳把漢昌單獨設郡,並任命魯肅為漢昌太守。

由此,荊州七郡變成了荊州九郡。



如今的隆中,山巒疊翠,流水潺潺,一派田園風光。主峰隆中山“隆然中起”,北枕漢水,林泉幽邃。隔山谷相望的大旗山,一頭高昂,一頭緩緩下臥,型如臥虎;山上茂林修竹,鬱鬱蔥蔥,巍然深秀;山下有泉水、池塘、山澗清溪。



隆中景點,起源於西晉。明代形成了"隆中十景",即草廬亭、躬耕田、三顧堂、小虹橋、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龍洞、梁父巖、抱膝石。此後又先後修建或新建了隆中書院、諸葛草廬亭、吟嘯山莊、銅鼓臺、長廊、觀星臺、棋盤石、琴臺、孔雀寨、猴山等。整個隆中,古意盎然,溫婉清幽。


紅色星河


南陽人天天把阿頭說成隆中,襄陽人告訴你:阿頭山是今天的虎頭山,襄陽城南,是襄陽烈士陵園,隆中在襄陽城西十三公里處,你南陽不清楚可以問一下襄陽人,別自做主張亂取山名!

諸葛亮躬耕地在襄陽,已得學術界廣泛認可,諸葛亮後人年年來襄陽祭祖,難道諸葛亮後人沒有你南陽人清楚?

請看東漢時襄陽和南陽郡的地圖,和國務院文件,還有南陽關於諸葛亮的出版物








提醒辣語


諸葛亮躬耕地到底在那裡?我們還是來看看河南省和南陽市官方的回答:1.《河南風物誌》,該書由河南省人民政府組織撰寫,書中明確襄陽隆中為躬耕地;2.《諸葛亮小傳》,該書於1976年由中共南陽市委宣傳部組織編寫,書中明確隆中為躬耕地,臥龍岡為紀念地;3.《歷史文化名城-南陽》,該書於1983年由南陽市委宣傳部組織編寫,書中再次確認隆中為躬耕地,且說諸葛廬系贗品;4,中國官方最權威的歷史研究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於1989年組織了27位歷史權威專家進行多方論證,結果是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郡鄧縣隆中(今襄陽隆中),並於1992年將此結論署名蓋章上報給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國家有關部門也採信了該結論。但從九十年代後,由於旅遊熱的興起,一些罔顧事實不學無術的幾個南陽人為了一己私利,多次在網絡上興風作浪,妄圖推翻史書記載,矇蔽真相,這樣只會讓全國人民所不齒,最終會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閑雲


諸葛亮出師表不是證據嗎?你看過三國有隆中記載,到晉朝時習鑿齒才號出來的, 死了一百多年才有隆中,隆中對是後人改的,出師表是草廬對,古時南陽城是稱宛城,宛城一直是南陽郡首府,曹操人馬就算佔宛城,諸葛亮在城外種地也管得道嗎?劉備到城外找人都去不成,整個南陽郡都有曹的人馬,劉備在新野也住不長,在說襄陽是荊州首府,劉備在襄陽跑的不快就被蔡瑁殺了,到襄陽沒危險嗎?到南陽有危險不能去,到襄陽有危險就能去,好在襄陽人為諸葛亮想,死了一百多年號出來個隆中把諸葛亮拉進去了,改了個隆中對,才保住了命,劉備到南陽曹操殺,到襄陽蔡瑁殺,當時沒隆中劉備沒法找,諸葛亮死了一百多年劉備也不知道怎麼到隆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