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飛龍,力蘇,幹筒,錢蔥……這些潮汕菜名怎麼來的?

飛龍,力蘇,幹筒,錢蔥……這些潮汕菜名怎麼來的?

潮汕人(csr540)- 潮汕膠已人個平臺

飞龙,力苏,干筒,钱葱……这些潮汕菜名怎么来的?

潮汕人對一些蔬菜的叫法有別於其他地方,若加以考究,就可以發現,這是由各種各樣的原因造成的,主要情形有:

一、有的是誤讀

如潮汕人稱菠菜為“飛龍菜”。菠菜是二千多年前由波斯人栽培的,在唐貞觀年間傳入中國。當時中國稱菠菜產地波斯為西域菠薐國,所以叫做“菠薐菜”,又簡化成今日的“菠菜”。潮州音“薐”與“龍”同,“菠”是誤讀為“飛”還是有意讀為“飛”無法考證,流傳下來一直就叫“飛龍菜”。菠菜是營養豐富的蔬菜,葉片及嫩莖可供食用,主根發達,肉質呈紅色,味甜可食。小時候吃自家種的菠菜,根與莖、葉洗淨後都是一起炒著吃。菠菜莖葉柔軟滑嫩、味美色鮮,含有豐富維生素C、胡蘿蔔素、蛋白質,以及鐵、鈣、磷等礦物質,食療的主要功效有補血止血,利五臟,通血脈,止渴潤腸,滋陰平肝,助消化。菠菜耐寒不耐熱,蘇東坡在一首詩寫到“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波稜如鐵甲”,冬、春季的菠菜最好吃。

飞龙,力苏,干筒,钱葱……这些潮汕菜名怎么来的?
飞龙,力苏,干筒,钱葱……这些潮汕菜名怎么来的?

潮陽一帶稱茄子為“力蘇”(潮州話的諧音),小時候看到的都是白色的,個頭細長,與北方紫色的圓葫蘆狀茄子不同。農家的做法一般是用酸鹹菜湯來煮爛,搗開後調點豬油就可吃。要麼就是將“力蘇”用水煮熟,切片後用蒜頭和油爆炒即可吃。據考證,稱茄子為“力蘇”與五代初期的吳越王錢鏐有關,他有一個深得其喜愛的跛足兒子,由於“茄”和“瘸”諧音,於是這成了忌諱,就改稱“茄子”為“落蘇”。“落蘇”是“酪酥”的諧音,蒸熟的嫩茄子就像“酪酥”一樣綿軟可口。茄子傳到潮汕地區後,“落蘇”的潮州話的諧音就是“力蘇”,就這樣誤讀流傳了下來。

飞龙,力苏,干筒,钱葱……这些潮汕菜名怎么来的?飞龙,力苏,干筒,钱葱……这些潮汕菜名怎么来的?

二、有的是外來語

潮汕有的地區叫馬鈴薯為 “幹筒”。馬鈴薯原產南美,17世紀初由荷蘭人帶到臺灣,清康熙年間引入大陸。潮汕有的地區稱其為荷蘭薯,但在潮陽、惠來一帶民間俗稱為“幹筒”,這是潮汕方言中特有的外來詞。根據劉堯諮的《說潮州話》:“幹筒”源於馬來話“Kengtang”,旅居馬來亞的潮汕華僑把這個叫法帶回了故鄉。因此馬鈴薯叫“幹筒”就流傳至今,在潮汕民間馬鈴薯是糧菜兩用的,廣受歡迎。

飞龙,力苏,干筒,钱葱……这些潮汕菜名怎么来的?飞龙,力苏,干筒,钱葱……这些潮汕菜名怎么来的?

三、有的是因型起名

在潮汕地區將馬蹄(荸薺)稱之為錢蔥,原因是其葉子跟蔥很相似,從正上方向下看,馬蹄就像個圓的銅錢,所以有“錢蔥”一說。錢蔥除了生吃和煮糖水,還用來冬季打火鍋和煮排骨錢蔥玉米湯。潮州人在做炸蝦棗和炸肉卷時,也都摻入剁碎的錢蔥,使蝦棗和肉卷爽脆甘香,味道更佳。

飞龙,力苏,干筒,钱葱……这些潮汕菜名怎么来的?飞龙,力苏,干筒,钱葱……这些潮汕菜名怎么来的?

潮汕人還將蘿蔔叫“菜頭”,他們習慣於將植物長在土裡或接近土地的那一部分稱為“頭”,我們吃的蘿蔔是長在地下的根,自然就稱為“菜頭”。

飞龙,力苏,干筒,钱葱……这些潮汕菜名怎么来的?飞龙,力苏,干筒,钱葱……这些潮汕菜名怎么来的?

四、有的是諧音

飞龙,力苏,干筒,钱葱……这些潮汕菜名怎么来的?飞龙,力苏,干筒,钱葱……这些潮汕菜名怎么来的?

五、有的不知所以

潮汕地區的潮陽一帶稱荷蘭豆為“複目豆”。荷蘭豆源自地中海和中亞一帶,後傳入中國。但潮陽人為什麼稱荷蘭豆為“複目豆”,很難考證。據猜測,可能與元朝稱外國人為“色目人”有關。“色目人”意即“色目相異,異樣相貌之”人,是元朝時對中亞、西亞、歐洲民族的統稱。從“色目人”地域傳入的豆類稱為“複目豆”也就不出奇了。

飞龙,力苏,干筒,钱葱……这些潮汕菜名怎么来的?飞龙,力苏,干筒,钱葱……这些潮汕菜名怎么来的?

潮汕人自古就喜歡蔬菜。每年正月初七,潮汕人有吃“七樣羹”的風俗,就是將七樣蔬菜一起煮著吃。這一天鄉間田頭,到處可見成群結隊的婦女兒童,在採摘蔬菜,準備回家煮“七樣羹”。而且在這一天採摘別人的蔬菜,不算偷。吃“七樣羹”從何時開始,據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樣菜為羹”。可見這種習俗是從中原傳到潮汕的,而今歷經千多年,中原這種習俗早已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湮沒了,惟獨潮汕地區仍固守著這久遠的文明。用今人觀念看,吃“七樣羹”其實就是舉辦“蔬菜節”,從熱熱鬧鬧的採摘,到無私的饋贈,再到多種蔬菜一起煮,就像過節一樣,蘊含著潮汕先民對春天、對大自然的讚美和感恩。

飞龙,力苏,干筒,钱葱……这些潮汕菜名怎么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