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端午習俗不止是“粽子”,各地的習俗及美食全在這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入夏後的第一個節日,也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起源說法眾多,一般有紀念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的說法,但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慶祝端午節,全國也是風俗各異,但是端午節吃粽子已成各地不變的民俗,一起來看粽子背後關於端午的文化傳說。

【各地端午民俗】

舊時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

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端午習俗不止是“粽子”,各地的習俗及美食全在這

五毒餅

山東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鍊),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藉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端午習俗不止是“粽子”,各地的習俗及美食全在這

七色線

江蘇儀徵縣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江蘇省嘉定,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

端午習俗不止是“粽子”,各地的習俗及美食全在這

黃花魚

陝西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甘肅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醃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端午習俗不止是“粽子”,各地的習俗及美食全在這

踏石

福建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曬藥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遊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繫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雖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但細細品味,幾乎每個習俗都可以找到健康的根源。那麼端午傳統習俗中又蘊含哪些養生之道呢?

【吃粽子】

粽子的原材料主要是糯米。李時珍認為,糯米味甘,為脾之谷,能“主消渴,暖脾胃,止虛寒洩瀉痢疾,縮小便,收自汗,發痘瘡”,“能行營胃中血積,解芫青、斑蝥毒”等。部分地區有婦女產後吃糯米紅糖粥、糯米甜酒衝雞蛋等習慣,其有補脾溫胃、活血補血、通乳之功。但因其粘膩難化,所以小兒、老人及有痰之人不建議多吃。

端午習俗不止是“粽子”,各地的習俗及美食全在這

粽子

【喝雄黃酒】

在端午節這天,人們常常把雄黃倒入酒中飲用,認為這樣能夠起到驅邪、解毒的作用,並把雄黃酒塗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希望這樣能讓孩子們不受蛇蟲的傷害。

但其實雄黃的毒性還是很大的,最好不要飲用雄黃酒。不過,確實可以將雄黃酒外塗在毒蟲叮咬和長包、長癤、生痱子的地方,因為雄黃有較強的滅蚊殺蟲作用。或者也可以將雄黃酒灑在居室的牆角和床下。

端午習俗不止是“粽子”,各地的習俗及美食全在這

雄黃酒

【插艾懸蒲】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將艾條、菖蒲掛在門口,家中。說它能辟邪,也有一定的道理哦!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以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菖蒲的狹長葉片也能散發香油,讓人提神通竅、健骨消滯,同時也能殺蟲滅菌。在中醫上,以艾入藥,能夠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原料。

端午習俗不止是“粽子”,各地的習俗及美食全在這

艾懸蒲

【佩戴香囊】

很多姑娘都喜歡佩戴香囊,除了因為它香氣怡人,你可知道,這還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呢!製作的端午香囊通常會用到蒼朮、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等中藥,這些中藥研成細末,放入布袋中,縫好便可以了。中醫認為香囊具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的功效,確實很奇妙!

端午習俗不止是“粽子”,各地的習俗及美食全在這

香囊

【運動養生】

賽龍舟、蹴球、珍珠球、鬥草等等活動,都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在端午節開展的體育運動。端午節,可是提倡全民運動的節日哦!好不容易等來的小長假,可不要無聊的呆在家裡白白浪費掉了。抓住時機,參加一些活動來放鬆心情,“以動為養”,更符合端午節的養生主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