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晚清中國,李鴻章、左宗棠等洋務派人物為什麼倡導海防運動?

在晚清洋務運動中,軍事自強是中國圖強的一項重要內容。要軍事自強,清廷先後興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促進了陸軍向近代化邁進,並創建了近代新式海軍,而在這些歷史進程中,洋員也在發生重要的作用。

晚清中國,李鴻章、左宗棠等洋務派人物為什麼倡導海防運動?

北洋海軍在軍艦上合影


在洋務運動之前,大清軍隊主要由滿人的八旗兵和漢人的綠營兵以及舊式水師組成。但八旗兵入關後慢慢腐化墮落,三藩之亂時,即以綠營為主力。到乾隆朝時,大部分戰事便都由綠營出兵作戰。乾隆朝到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國內基本上沒有發生什麼大的動盪,太平日久,綠營也逐漸腐化墮落,且長期以來疏於訓練,戰鬥力極為低下,所以面對鴉片戰爭西方的堅船利炮只能是一敗塗地。特別是在西方的近代海軍面前,清廷的水師裝備落後,自然毫無招架之力。即便是面對太平天國這樣的農民起義隊伍,清軍也沒能在戰亂中取勝,以致江南的半壁江山也落入太平軍之手。不得已,清廷只好“借師助剿”鎮壓太平軍。在與洋人的合作中,李鴻章等地方大員目睹了西式武器的威力,1863年,李鴻章在與英國人戈登所率領的常勝軍的合作中,常勝軍僅用四個小時便攻破了被太平軍佔領的太倉。此役後,李鴻章在給曾國藩的信中說,“西洋炸炮,戰守攻具,天下無敵”,“若火器能與西洋相埒平中國有餘,敵外國亦無不足。”近幾年來,俄國和日本已經獲得了西方技術,他們的的大炮和輪船也漸漸地變得有用了,所以能使他們與英法進行競爭,“中土若於此加意,百年之後,長可自立”。[1]

李鴻章渴望軍事自強。在此前後,他也學著常勝軍的樣子,對他所率領的淮軍進行了改造,購買西式武器、組建洋槍洋炮隊,這可視為清軍向近代化邁進的開端。

晚清中國,李鴻章、左宗棠等洋務派人物為什麼倡導海防運動?

甲午戰爭中的中國炮兵


洋務運動的興起,開始促動大清軍事的近代化,在中央,清廷擴大並改善了神機營的裝備,配備了西方新式武器,希望使朝廷直管的這支軍隊能勝任守衛京師的重任;在地方,一些大員開辦了軍工廠,聘請洋員指導生產製造新式武器、裝備,並在武漢、福州、廣州三地聘用外國教官操練八旗兵和綠營兵。

在軍事自強的推進中,海防建設也逐漸進入清廷的視野。我們知道,兩次鴉片戰爭所以失敗,重要因素是大清有海無防,沒有近代化的新式海軍,只有舊式水師。林則徐1839年以欽差大臣身份到廣東查禁鴉片時曾節制廣東水師,為加強海防,防範英國侵略者的武裝挑釁,他從美國商人手裡購進一艘1050噸的商船,改造成兵船,並捐資仿造了三艘西船,但這根本無法滿足海防的需要。後來,在聯合西方“借師助剿”鎮壓太平軍的行動中,清廷為挽救分崩離析的局面,也曾經委託海關總稅務司李泰國向西方購買船艦,但這次購艦活動還僅侷限於鎮壓太平軍的需要,並沒有想到創建海軍這一層面。由於李泰國擅自任命英國人阿思本為艦隊司令,並試圖把這支艦隊控制在英國人手裡而遭到清廷上下的反對,艦隊被迫解散,所購船艦也駛回英國變賣。

1867年,美國軍艦在中國臺灣島南部的恆春登陸,進攻當地高山族居民;1869年,英國藉口“修約”,蠻橫要求修改《天津條約》《北京條約》擴大特權。1870年的“天津教案”的發生更令清政府分外難堪。英、美、法等七國軍艦集中開到天津、煙臺一帶逞威。事件發生後,清廷迫於列強們炮艦的威懾,向法國賠償白銀50萬兩,另派崇厚為專使欽差,到法國賠禮道歉。此後,俄國也悍然出兵佔領中國的伊犁地區。1875年發生的馬嘉理案,英國人武裝威逼,迫使清廷簽訂了中英《煙臺條約》。此間,就連一海之隔的彈丸小國日本也步步緊逼。1871年,日本冊封臣屬於清王朝的琉球國王為“藩王”,挑起了中日關於“琉球歸屬問題”的爭端。1872年,日本又兵發臺灣。息事寧人的清廷不得已賠償了日本白銀50萬兩……。

晚清中國,李鴻章、左宗棠等洋務派人物為什麼倡導海防運動?


一個個觸目驚心的現實,使得清廷不得不思考海防問題。曾經奏請設立福州船政局的左宗棠直言,大清國海防空虛,致使西方列強無所顧忌,火輪兵船直達天津,大清卻又無力抵禦。對此局面,左宗棠在給朝廷的奏章中作了深入的分析,他認為,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面前,中國海船則呈現日漸減少的趨勢。僅存的海船也是船式粗笨,在西方軍艦面前不堪一擊。西方有先進的鐵甲艦,中國卻沒有,這使得中國的海防處於“有海無防”的局面。這樣,西方列強就沒有任何阻擋地可以長驅直入。

針對嚴峻的海上外患,左宗棠直言:“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師不可;欲整理水師,非設局監造輪船不可”。[2]左宗棠特別留心注意到,西洋各國的艦船技術越來越先進,而且東鄰日本也開始仿造輪船,並派人到英國學習造船技術;他斷定日本在數年之後必有大成。因此他建議朝廷大力發展中國的造船工業,只有掌握了火輪兵船技術,外國人就不敢輕舉妄動。

在左宗棠的多次懇請之下,清廷終於在1866年批准創辦了福州船政局(下設有造船廠和船政學堂),這是中國近代海軍海防事業的第一個造艦育才大基地。海防運動從此正式開始。


參考文獻:


[1][美]費正清等:《劍橋中國晚清史》上卷,第537頁。

[2]中國史學會編:《近代中國史資料叢刊:洋務運動》第五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4頁,又見《左宗棠全集》(奏稿),第三冊,嶽麓書社2009年版,第63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