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纖維藝術三年展開幕:在“無界”材料中尋找風景與情感

經過兩年籌備,第三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今天正式開幕,本屆主題為“無界之歸”。展覽吸引了全球六大洲、18個國家和地區的40位/組藝術家的78件/組作品參展,作品分別在浙江美術館、中國絲綢博物館和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其中主展廳為浙江美術館。

澎湃新聞記者第一時間步入展廳,探尋豐富“無界”的材料和“糾纏”在纖維裡的自然風景與人文情感。

布料會絢爛地死亡,毛線帽能參與“社會介入”,皮膚具備聲納功能……這些奇思妙想是“無界之歸——2019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帶來的“纖維風暴”與藝術實踐。當入冬後最猛烈的寒潮捲過大半個中國,這場糾纏起毛線、布料和各種纖維的三年展,或多或少能將觀眾織入一絲溫暖裡。

纤维艺术三年展开幕:在“无界”材料中寻找风景与情感

展覽現場

11月26日上午,醞釀了兩年的第三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在浙江美術館正式開幕,展覽由施慧擔任藝術總監,馮博一任主策展人,王曉松、劉鋼、黃燕、金澤韻擔任聯合策展人。

纖維藝術最新生態

這屆三年展主題“無界之歸”,指的是在纖維藝術形而上的、不受邊界限制的跨媒介創作,意味著纖維藝術在全球化語境的相互交織的依存中,抽離於難以確定的現實世界的過度糾纏,穿越於不知邊界的、持續實驗的一種歸旨。來自全球六大洲、18個國家和地區的40位/組藝術家的78件/組作品組成本屆展覽。

主策展人馮博一在媒體發佈會上表示,展覽首先將呈現纖維藝術創作近三年的新進展與生態;其次,作為當代藝術的一種媒介和材料,纖維藝術參與日常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表現如何,以及藝術家探索材料的試驗到了什麼階段,也將由展覽呈現;再次,藝術與新媒體日趨融合,這也推動纖維藝術向未來性和前瞻性發展,展覽也帶來了數字纖維和數碼編織等形式。

纤维艺术三年展开幕:在“无界”材料中寻找风景与情感

展覽現場,哈沙《關於各國旗幟》

為了充分展現纖維藝術的生態,這屆三年展分為三個展區、七個單元,包含浙江美術館的主題展“交融的間隔”、“無邊的抽離”、“逾界的糾纏”、“第二皮膚”、“工作坊”,中國絲綢博物館的“物超所值”,和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的平行展“尹秀珍:七天”。

“無界”的材料

三年展既希望能夠反映出全球範圍內纖維藝術創作的新動向,又可以把纖維材料、語言上的新變化引入到“纖維藝術”展示和討論的視野中,所以,那些日常會被認為屬於科學研究、材料實驗、設計產品等領域的“成果”作為“藝術作品”在展覽現場將交織在一起,互為補益、互相激發。

澎湃新聞記者在現場見到一組“正在死亡”的作品,無論它們的名字是《電子藝術100年》《條碼員》或者別的,都是連接著電線和電子器件的手工編織物。隨著電流通過銅絲和熱變色油墨進入編織物,起初黑色的布料會緩慢變色,變作五彩斑斕的同時,也宣告這件織物的“死亡”,觀眾每次觀看作品,不啻為一場告別。

纤维艺术三年展开幕:在“无界”材料中寻找风景与情感

瑪吉·奧思《電子藝術100年》棉、人造絲、導電紗、熱變色顏料和丙烯顏料、銀墨、定製電子器件和軟件

與這組作品形成反差的,是從事纖維藝術教學的美國藝術家馬克·紐波特關於“蝙蝠俠”“超膽俠”“蜘蛛俠”的一組詼諧之作。他用手工針織的方式,製作了一組超級英雄的毛線制服,靈感則來源於母親織造的毛衣,藝術家鑽進等身的制服裡,又運用表演、版畫、攝影各種形式,將他的“童年經歷,成年人對保護主義、陽剛之氣和英雄氣概的理解聯繫起來。”觀看這組作品,能讓人退回慈母一針一線的密密縫中,擷取充足的溫暖與保護,隨後返回成人世界,繼續扮演“超級英雄”。

纤维艺术三年展开幕:在“无界”材料中寻找风景与情感

馬克·紐波特的超膽俠、愛國者、雙槍小子、Y形人、毛衣人

纤维艺术三年展开幕:在“无界”材料中寻找风景与情感

馬克·紐波特的作品

三年展強調的“科學研究、材料實驗”充分展現在徐維靜的作品裡,甚至連策展人都不容易解釋。《聲皮》模擬了人造皮膚,並從動物界獲取“聲納系統”的概念,未來,當人們能穿上這層《聲皮》,就可以大大拓展感官世界的體驗。類似的,還有一件《電皮》作品,是關於皮膚與感應電磁場的試驗。

纤维艺术三年展开幕:在“无界”材料中寻找风景与情感

徐維靜《電皮》可穿戴 塑料、電⼦元件、布料

“糾纏”的風景

阿根廷藝術家米格爾·羅斯柴爾德,以一件浪漫而憂鬱的裝置作品《輓歌》,同時向文學家博爾赫斯與版畫家丟勒致敬;英國藝術家西蒙·凱勒利,把畫布直接覆蓋在考古挖掘現場的山體表面,凹凸不平的畫布,被他刺穿,由此產生的效果,是否會激起觀眾關於“英國風景畫傳統”的共鳴?

纤维艺术三年展开幕:在“无界”材料中寻找风景与情感

西蒙·凱勒利《國家登記》帆布、塗料、細線、木材、鋁軌、鋼支架,澎湃新聞記者圖

假如西蒙·凱勒利的英國風景畫有些難以理解,那秘魯藝術家卡羅萊納·埃斯特拉達的《原始檔案》,則清清楚楚還原了5200米高原上的“彩虹山”,這處風景距離印加帝國都城庫斯科市100公里,是旅行者鍾愛的景點之一,秘魯則從來不缺羊駝毛、駱馬毛這些創作材料。

纤维艺术三年展开幕:在“无界”材料中寻找风景与情感

卡羅萊納·埃斯特拉達,《原始檔案》,澎湃新聞記者圖

在三年展中,有一組特別的“工作坊”展示環節,觀眾可以通過作品《大家同我一起幹》,加入製作橡膠的“血汗工廠”。不過相比起來,胡尹萍的《小芳》更能調動觀眾,不僅因為這組作品關乎她的家鄉記憶——在四川老家,胡尹萍的母親和小鎮婦女一起編織粗糙的毛線帽子——還因為,“小芳”項目的發生,使得這些小鎮婦女的創造力被看見,並且產生了經濟回報。這次展覽,“小芳”項目將邀請觀眾一起編織一頂巨大的大帽子,銷售收入也計劃分配給每位參與者。

纤维艺术三年展开幕:在“无界”材料中寻找风景与情感

巴特·赫斯 ,《大家同我一起幹》 網眼織物、膠水、乳膠 ,澎湃新聞記者圖

纤维艺术三年展开幕:在“无界”材料中寻找风景与情感

胡尹萍《小芳》項目,澎湃新聞記者圖

“糾纏”,是主策展人馮博一形容籌備展覽的感受。不僅因為策展工作千頭萬緒,也是纖維材質天然屬性決定的。這一點,除了《小芳》,日本藝術家鹽田千春的《手牽手》,更將“糾纏”一詞推向極致。25日下午布展期間,澎湃新聞記者在展廳看到,藝術家與工作團隊不斷在空間中纏繞著紅色線繩,勾勒出一座大紅色隧道和洞穴。在古老日本的神話中,新生兒的手上會被神靈綁上紅線,紅線與其他人的線交織在一起,人與人就產生了羈絆。這份羈絆來到中國杭州,就成了對《白蛇傳》的當代演繹,藝術家鹽田邀請杭州市民在大紅紙張上寫下自己與愛人的故事,將這些或幸福或感傷的紅紙片投入“糾纏萬縷”的紅線裡,一同編織。觀眾步入這個空間,就是走進了人和人最深的連結裡。戶外寒風凜冽,紅色展廳溫暖如春。

纤维艺术三年展开幕:在“无界”材料中寻找风景与情感

鹽田千春《手牽手》藝術家正在編織作品,澎湃新聞記者圖

總體上看,這次三年展展覽作品的媒介材料十分豐富,涵蓋裝置藝術、聲音藝術、光藝術、計算機藝術等類型,以及以現場參與、交互為特徵的作品。所針對的話題,則包括全球在地化問題、女性問題、生態危機、消費社會、流行文化以及特定社會人群的社會學介入等,這些豐富性是與受邀參展的藝術家來源的多樣性分不開的,也反映出纖維藝術對當今世界文明狀況的敏感。參展藝術家名單是策展團隊經過深入調研,考量藝術家個體價值、作品價值、可操作性和展覽有效性後所做出的結果,希望展覽在創作方法、藝術價值、現場轉換等不同層面上都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應有的反饋。

纤维艺术三年展开幕:在“无界”材料中寻找风景与情感

尹秀珍《公社》

開幕當天及次日,還將在浙江美術館報告廳召開“線場——纖維藝術的多向鏈接”學術研討會。線是纖維最為常見的物化或表達形式,但與“線性”的單向度不同,這次研討會著眼於對纖維在“非線性”領域擴張力量的挖掘,以及它與這些領域之間在交互中所帶來的觸及面的擴展。現場15位理論家、科學家、藝術家將就“策展:一種纖維的經驗”、 “纖維:作為一種藝術的方法”、“界外:纖維思維的知識來源”三個主題進行主題發言,其所涉及的問題亦將被引入圓桌會議,與到場的各界人士共同討論“纖維藝術的契機與危機”。

本屆三年展,浙江美術館的展覽將持續到2020年2月9日;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展覽展至2019年12月22日;而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的平行展展期如展覽名稱所示僅為“七天”,2019年12月2日為最後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