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核武器能否攔截?攔截後果是什麼?


根據發射平臺的不同,核武器有三種發射方式:陸基、空基、海基。也就是常說的“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其中的陸基發射又可分為:鐵路機動、公路機動、固定發射井發射。理論上,核武器可以被攔截:一種就是對發射平臺直接打擊、摧毀,也可以說是實施“先發制人”打擊;另一種就是對方已經發射,那就利用反導武器對其進行攔截。



一、對其發射平臺直接打擊。比如說對其空中發射平臺戰略轟炸機(印度沒有中、遠程轟炸機,核武發射平臺用的是“幻影-2000”和“美洲虎”,未來將使用蘇30MKI)進行攔截,對海基發射平臺戰略核潛艇進行攻擊,直接將其發射平臺摧毀,以達到攔截核武的目的。對於陸基鐵路機動、公路機動、固定發射井發射的核武,實施先發制人的打擊,直接將其摧毀。


陸基、海基、空基這三種方式,以海基的戰略導彈核潛艇的生存能力最強,因其藏於海底,極難被發現,是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環。目前,世界上真正擁有“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的只有三個國家:美、俄、中,其它國家還不具備這種能力。所有發射方式中,以固定發射井的生存能力最差,陸基發射平臺中以公路機動發射的機動性最高,鐵路機動發射的隱蔽性最強——可藏於普通列車之中。
俄羅斯的凱旋S-400導彈防禦系統

二、對發射後的核武進行攔截。理論上,這個也是可以攔截的,利用各種反導系統。反導系統這方面的建設,當屬美國最強——在全世界打造反導防禦網。美國的反導武器系統很多,包括愛國者系列導彈,標準系列導彈,薩德反導系統,陸基中段攔截系統等。可攔截搭載核彈頭的中近程彈道導彈、中遠程彈道導彈、洲際彈道導彈,海基、陸基都有反導攔截能力。


“安泰-2500”反導系統

美國在全球打造的反導防禦網,其中很多武器系統已經完成了實戰部署,而且有些還參加了實戰,比如說美國的愛國者,在海灣戰爭期間就已經成功攔截過飛毛腿戰術彈道導彈。愛國者也因此一戰成名,不過後來美國媒體曝光了美軍在愛國者的攔截成功率上造假,也報道了幾次攔截失敗的案例(美國軍方之前聲稱攔截成功)。就在美國最近兩次的反導試驗過程中,攔截導彈都沒有找到目標靶彈,攔截試驗失敗。

美國
TMD戰區導彈防禦系統

實際上,美國的反導系統目前仍處於試驗階段,遠未具備真正的實戰能力,或者說是未達到實戰的要求。現在只不過是有了反導系統這麼個東西,至於實戰能力,還需要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尤其是隨著彈道導彈技術的發展,分導式多彈頭、末端機動變軌、誘餌彈等等這些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彈道導彈的突防能力。在擁有這些突防技術的彈道導彈面前,美國的反導防禦網只能是個擺設,沒什麼用處。這也是普京公開稱“只有傻瓜才相信美國的反導系統”的原因所在,反導系統距離真正的實戰還差很遠。


美國的
THAAD反導系統

再來回答題主的第二個問題:攔截的後果是什麼?

攔截的結果只有兩種:一、攔截失敗,敵方核彈頭成功突防擊中預定目標,己方遭受核武襲擊,發生恐怖的核爆炸,損失慘重。二、成功攔截,己方免受核武打擊,正常情況下,不會發生核爆炸,極有可能會引起核洩露。核武器想要起爆,必需滿足它的條件,不能滿足這個條件,是無法引發核爆炸的——核武器有非常複雜的程序設計,以確保它的安全性、可靠性。在成功攔截之後,正常情況下都是不會發生核爆炸的。



儒道之主


核武器作為威力極大的戰略性武器,戰備狀態具有威懾力,戰時使用更具有對預定目標的毀滅性打擊能力。

那麼如果敵方已經發射了核武器,到底能不能攔截?該不該攔截?攔截之後的後果是什麼呢?提問者的真實意圖也在於此。

能不能攔截取決於核武器的搭載方式

核武器主要有三種發射方式:陸基洲際導彈發射、潛艇導彈發射、遠程戰略轟炸機攜帶投射,這就是常說的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

美國B52轟炸機

前兩種都需要利用導彈制導,攻擊範圍也更大,洲際導彈射程達8000公里以上,由於使用導彈制導所以肯定是可以被攔截的,和攔截常規彈頭有無區別。遠程戰略轟炸機的攔截主要是針對戰略轟炸機的攔截,一旦投下,由於距離更短,防禦幾乎沒有可能。

該不該攔截?攔截後有什麼後果?

當然應該攔截,攔截一般不會引發核爆,不攔截一定會爆炸。

這與原子彈的爆炸原理決定的,原子彈的唯一引爆方式就是達到超臨界狀態。

未觸發時原子彈一直處於次臨界狀態,當高爆炸藥引爆時將次臨界的核材料擠到一起,達到超臨界後,由中子源點火才能發生爆炸。

所以原子彈的安全性很高,不會因為振動,掉落,受到轟炸等原因提前爆炸,尤其是導彈制導,程序都是事先設定好的,不會提前觸發,當然如果把整個核彈裝置摧毀,就有可能把核彈分解或終止程序,分解核彈雖然有可能造成核洩漏但是比核爆炸帶來的危害小的多。

PS:1966年1月17日美國空軍一架B-52發生空難,機上載有的四枚核彈撒的到處,找了半個多月才找到,有兩顆發生了核洩漏,但均沒有爆炸。

更多科普知識,歡迎關注本號五月21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