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可以用“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來概括宇宙的形態嗎?

己莫V


就我本人的理解,完全可以用“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來概括宇宙的形態。

莊子說:“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其說法與題目提法相似。

人們常說的天外有天,從現在的宇宙探索來看,宇宙確實是“至大無外”,無邊無際;時間確實是無始無終。

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原子可分為原子核和電子……現在已經分出量子。科學家已經能計算出光量子的能量。並弄清楚:36.個量子構成中微子;2一3箇中微子構成玻色子;6個玻色子構成電子;6個電子加3箇中微子構成質子;電子和質子和1箇中微子構成中子;2箇中子和1個正電子構成1個氫原子核。(摘自讀書筆記)。

可見“至小無內”。

量子是高能物理學概念,我國的量子衛星已經發射成功,在世界領先,藉此表示祝賀和欽佩!

以上理解供參考之。






桂花芳香77105282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是我國古典主義哲學思想對宇宙認識的另一種表達形式。這一表達形式被現代分子原子物理學和天文學所證實。這個哲學思想對現實實用微觀物理學和天文學研究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我國古典主義哲學思想,特別是陰陽變化規律和宇宙觀至今沒有任何哲學觀念和觀點超過它。這充分說明我們古人的智慧和華夏文明的優秀。哲學觀點從表面看好像沒有什麼意義,但它對現實生活和科學技術研究作用是巨大的,這也是哲學的意義所在。比如說我們古典哲學的陰陽變化理論和宇宙觀用於人體科學或者說中醫學就非常具有指導作用和科學意義。人體除了有陰有陽外還是一個小的宇宙。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與大腦就是各種星系和星座。這些星系和星座在永恆的運動變化著。人的細微的慢長的進化過程就相當於宇宙中各星系中位移的微弱變化。當然這些變化規律,由於我們的研究水平所限或者說研究平臺的有限還不能完全瞭解。但是科學技術總是在進步。將來或許能揭開宇宙的神秘面紗。那時候人本身的生命面紗或也被揭開。


超然智者


這個問題,我有自己的思考,換一個新視野,對不對我不敢說,僅供參考。

就務虛的哲學來看“宇宙格局=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沒什麼毛病。有三個特徵:①無比正確,②無法證否,③數學成立:∞=ʃ1/∞。

就務實的物理來看“宇宙格局=其大無外/可以有外+其小無內/可以有內”。這是我的物理新視野。理由如下:

其一,務虛的哲學宇宙,或者叫數學宇宙,只是一個沒有實用價值的絕對正確的空架子,粗俗的叫“然並卵”。

其二,務實的物理宇宙,或者叫應用宇宙,其物理學的戰略意義,有以下兩點:

①只要我們認知了“足夠大的宇宙”,就等效的認識了“無限大的宇宙”。因為,我們既不可能也不必要知道無限大的宇宙。

例如,只要12個總星系足矣。而再往外的,即便有變幻莫測的多重宇宙,恐怕也不過如此,關鍵是用不著。

②只要我們認知了“足夠小的量子”,就等效的認識了“無限小的量子”。因為,我們既不可能也不必要知道無限小的量子。


例如我們可以規定:真空場介質中,存在不必再細分的最小物質單元,是構造一切物質的終結量子。而再往內的,恐怕也是大同小異,關鍵是用不著。


物理新視野


宇宙觀是一種哲學思想。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想象空間,就是宇宙可以被想象的無窮大,也可以被想象的無窮小,用當今的科學技術其實是無法測量宇宙的大小的,一個星系只是我們所認知的宇宙的一個微小的粒子,宇宙之大是不可想象的,從微觀世界來考量,則是另一個宇宙,物質的構成現在能證實的最基本的粒子是小於原子的夸克,再小也是無限的,也突破了人的想象空間。

從宏觀宇宙到微觀宇宙,兩個極端都是突破人的想象空間的,這就是現代科學所要探索的最高境界,而這種極大和極小之間的關係,其實就是一種哲學中的物質與物質的相對關係,其實沒有絕對的大,也不存在絕對的小,兩者相互的關係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轉換的,宇宙大爆炸學說認為,宇宙是由一個夸克爆炸無限擴張形成的 從無限小到無限大隻是經歷了一個大爆炸,反過來說,宇宙是否也會在反作用力下,迴歸到一顆粒子的狀態,這誰也說不清。


鄞粵強


這個話題不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作為古代對宇宙的認識真的很對。目前來說仍然有積極意義。

我們的宇宙觀,不小心備現代科學顛覆了。目前是,內不內,外不外,不是一個圈可以分割。比如各種射線吧,屬於誰之內?又屬於誰之外?

其實宇宙觀的變化不必去爭論古今誰對誰錯,而要看,誰發現了什麼。人類只有超越對與錯的簡單劃分,才會停止爭論,乃至停止戰爭,都去做有意義的事多好呢?

作為修為愈追求,或可以歸類為心學,我依然認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魅力,即使只可以悟道一二,真的也是太美妙了。


墨泉


不能這樣概括宇宙。宇宙雖大,但也可能是某種物質的一個基本粒子,如果我們把宇宙當成一個基本粒子,宇宙就有外形。雖然我們沒有發現物質最小的基本粒子,量子不是最小的基本粒子,但可以推測物質是由最小的有質量的基本粒子組成。沒有質量的基本粒子組成什麼呢?是暗物質嗎?可能是。暗物質可能就是由沒有質量的基本粒子組成!科學家推測的以太可能就是暗物質。如果我們的腦洞再大些,就會想到,沒有質量的基本粒子會不會變成有質量的基本粒子,一切皆有可能,宇宙也是一個暗能量場,沒有質量的基本粒子在暗能量場的作用下可能會產生質量,變成有質量的基本粒子,然後就組成物質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實物質。想通了吧!實物質是由暗物質轉變過來的!可謂是無中生有!所以物質的出現不足為奇。同樣的道理,生命的出現也不中為奇!無機物在暗能量的作用下轉變成有機物,有機物在暗能量的作用下形成生命!生命是這樣誕生的!


金山4784


答,可以。但這種絕對的方式定義最大,最小又與實際情況有所不同,實際上宇宙是無限大的,可為其大有外。



翠蜻蜓


原創思想,沒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正是對宇宙最精闢的概括。其大無外,宇: 即六合,向上下,左右,前後無限延伸的空間,宙: 古往今來,無限流逝的時間,其小無內,什麼最小?沒有內部的`點’最小!宇宙正是由其大無外的宇宙空間,以及無數無窮小的質量點和能量點-光子所組成。所以現在種種奇談怪論的主流物理的宇宙論還不如我華夏思想中的八個漢字!


孤猴78345271


莊子說過宇有上下左右四方,但大到找不到,宙有過去未來,卻過去不見頭,未來不見尾。與老子道大的思想一脈而存,現代科學已經證實了宇宙的大,大到地球及至太陽系、銀河系在宇宙中也不過是“恆河沙數”中的沙粒一顆。上古聖賢的大智慧今人還真是比不上。我們都忙著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去了。


老叟蜀山散人


不斷髮展的科學技術,是人類不斷產生完善修剪自身認識論的土壤溫床。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至今還沒有完整的,令人信服地闡述我們從何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到何處去?中國古人的智慧從目前來看,幾乎超越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水平。代表了目前人類宇宙觀、認識論的最高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