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商南 銜豫接楚秀東南

講述改革開放故事

陝西邊關那“雞鳴三省”的地方

同飲一江水 三地情相依

“一腳踏三省”之陝豫鄂(上篇)

商南 銜豫接楚秀東南

白浪街依山傍水,因緊靠發源於陝西省商南縣湘河鎮南部的白浪河而得名。白浪街中心有一個小亭子。亭子中間有塊三稜狀的石頭,叫作三省石,上面分別刻著秦、豫、鄂三個字。以三省石為界,街南屬湖北,街西北面屬陝西,街東北面屬河南。這條不足百十戶人的小街,就是全國有名的“一腳踏三地”“雞鳴聞三省”的地方。據說當年街上有座戲臺子,兩邊門框上用紅漆描著斗大的字:“丹江有船三日過五縣,白浪無波一石踏三省”。

三日過五縣 一石踏三省

丹江流經陝西省的商州區、丹鳳縣、商南縣,河南省的淅川縣以及湖北的丹江口市(縣級市)。過去航運發達時,據說坐船從商州順流而下,3天就能跑遍5個縣。8月28日,記者開車從商州到三省交界的白浪街,只用了3個小時。

白浪街是陝西省商洛市商南縣湘河鎮白浪社區、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白浪鎮白浪村以及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荊紫關鎮娘娘廟村三地共用的一條街。著名作家賈平凹在散文《白浪街》中寫道:“據說解放以前,地界清楚,人居雜亂,湖北人住在陝西地上,年年給陝西納糧,陝西人住在河南地上,年年給河南納糧。如今人隨地走,那世世代代雜居的人就只得改其籍貫了。”

商南 銜豫接楚秀東南

“這就是咱陝西和河南的界線,”白浪街居民楊隨坤對我們說。

湘河鎮白浪社區70歲的楊隨坤老人指著自家房子說:“這裡原先是供銷社,東邊就是河南,對面就是湖北。”緊挨著楊隨坤家東牆的是河南省淅川縣荊紫關鎮娘娘廟村人開的名為“三省客棧”的旅館,老闆娘叫蔚潔,10多年前從湖北嫁到了河南,既有湖北女人的精明,又不乏河南媳婦的潑辣。她說:“這裡過去是供銷社。2003年,我們家把供銷社的房子買下來,進行翻修加蓋。如今家裡經營‘三省客棧’和‘三省飯莊’。”

據白浪街上的老人講,這條街雖然不足百十戶人家,可過去三省各有一個供銷社。先是陝西人蓋起一個磚木結構的門市部,棉紡織品獨具特色;接著河南人建起了兩層樓高的供銷社,供應緊俏商品;湖北人後來居上,建造四層鋼筋水泥大樓,供應日用百貨。在物資緊張年代,同樣的東西,白浪街上的人可以在湖北、陝西、河南的供銷社裡各買一次。

商南 銜豫接楚秀東南

白浪街上有塊著名的“三省石”,3個小姑娘分別躺在陝西、湖北、河南的地界上。

三省共管一條街,過去在管理上難免有些尷尬。陝西有人出事了跑到河南躲起來,河南有人犯事了就鑽到湖北不露面,“雞鳴三省”之地一時成了“三不管”之處。如今,三省交界處的3個鎮簽署了司法協助協議,3個縣區的公安局也建立了聯防警務協作機制,就連3個鎮上的學校也相繼開放本地學校,讓三省的孩子自願擇校。

蔚潔說:“我是湖北人,在河南開客棧。我老公是河南人,到湖北去打工。大女兒考到湖北上大學,小兒子在陝西上小學。過去這裡‘三不管’,現在是‘一家親’。”

同飲一條丹江水 風俗相近又不同

8月30日,記者來到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縣史志研究室原主任明新勝親切地說:“丹江孕育了淅川和商南,我們真是同飲一江水啊。”

商南縣、淅川縣和鄖陽區三地交界,三省一江相連,而三個縣區的秦楚文化、移民文化又彼此交融。

商南 銜豫接楚秀東南

一腳踏三省。

淅川縣荊紫關戰國時屬楚國,楚王派太子荊鎮守,遂稱荊子口。此地夏季漫山遍野開滿荊子花,花色為紫色,清代改稱荊紫關。

戰國時,秦楚兩國戰爭不斷,荊紫關一帶是兵家必爭之地。白天秦軍打來,老百姓插上秦軍旗幟;晚上楚軍攻來,老百姓就換上楚國旗幟,“朝秦暮楚”的典故便出於此。而淅川古稱丹陽,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楚國800多年曆史中有300多年定都丹陽,所以,街上以“楚都”為招牌的門店很多。

除了傳承楚文化,淅川的移民文化更具特色。丹江口水庫一期工程移民38萬人,淅川移民就搬遷了20.2萬人。

和淅川一樣,商南縣也有著濃郁的移民文化。所不同的是,商南是大量的遷入移民。

商南縣黨史辦幹部黨梅榮說:“商南是個移民縣,‘十里不同風、八里不同俗’。這裡的語言很雜,不同鎮不同村不同村組的方言都有差異。商南歷史上有兩次大的移民,一次是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來,第二次是清乾隆年間從安徽安慶遷來。”

商南縣檔案局原副局長蔣燕記的祖籍在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他的祖上於乾隆元年從安徽遷到商南。據他介紹,商南縣550個姓氏中,從南方遷來的就有300多個。

復旦大學教授曹樹基在《清代安慶移民遷往陝南資料彙編》一書中寫道,陝西商州、興安州、漢中府在乾隆年間吸納了來自贛楚粵皖川等地的大量移民,來自安徽省安慶地區的移民集中在商州,其中商南、山陽、鎮安等地安慶人最為集中。

距商南縣城20公里的清油河鎮後灣村,李姓是村裡的大姓。村裡的老人說,他們的祖先最早從甘肅隴西遷到山西洪洞,明洪武年間又從洪洞遷至丹鳳縣棣花鎮,後陸續遷到現在的後灣村。後灣村李氏第十三代後人、村黨支部書記李富林說:“我們的語言、風俗和甘肅隴西一帶極為相似,和周邊地區不一樣。”

同樣深受移民文化影響的還有湖北鄖陽區。據鄖縣(今鄖陽區)縣誌記載:“民少土著,多為移民,其中陝西之民四……”,所以鄖陽人自然而然地受到陝西民風民俗的影響。比如鄖陽人招待貴客的“十三花”,就是受到陝西東府宴席大菜“九品十三花”的影響。

在商南,招待貴客最高規格宴席是“五顏六色流水席,七碟八碗十三花”。在每張八仙桌的正中擺上九盤涼菜,形成“田”字,四個角分別放一盤菜,一桌十三個涼菜組合在一起像一朵盛開的花朵。每上一道熱菜就撤下一盤吃空了的涼菜盤子,撤一盤加一盤,保證桌上一直有十三盤菜。這種飲食習慣在鄖陽也大同小異。

商南和鄖陽兩地文化習俗既有相似也有不同。比如說商南人崇尚黑色。本地所生產的茶几、屏風主色調均為黑色,民居房舍的門、窗、傢俱等也大多以黑色為主,顯然是受崇尚黑色的秦文化影響。

而鄖陽區卻受楚文化影響較深。比如他們的民俗鄖陽鳳凰燈,又稱“玩鳳凰”“鳳凰舞”,表演時配以鳳凰燈曲調,彰顯出地方特色。而鳳凰正是楚文化圖騰,漢代《白虎通》雲,祝融“其精為鳥,離為鸞”。而楚人視祝融為其先祖。

一碗三合湯 三地不了情

商南、鄖陽、淅川,三地比鄰而居,風俗彼此交融、相互影響,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鄖陽名吃——三合湯。據當地人介紹,製作三合湯的食材,需要用湖北的紅薯粉、河南的牛肉以及陝西的餃子,三合湯融合了三個省的不同口味,是三個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交融。鄖陽當地人說:“鄖陽萬曆三合湯,一頓不吃想得慌。”

說起三合湯,鄖陽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曹富成給記者介紹:“明萬曆年間,陝鄂豫三地三位秀才進京趕考相會在鄖陽,臨別時,他們分別拿出牛肉、粉條、餃子放到鍋裡同煮,不承想香氣四溢、味美可口,最終成了鄖陽一道名吃。三合湯見證了三省人民源遠流長的友誼。”

商南 銜豫接楚秀東南

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被從陝西安康奔流而來的漢江緊緊環抱,風景如畫。

如今,作為湖北十堰市的“北大門”,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鄖陽與商南、西安的聯繫更加緊密。鄖陽區文化體育旅遊廣電局副局長閆國才說:“鄖陽到武漢400多公里,到西安300多公里,高鐵開通後兩個小時就能到西安。我們到商南路程更近,交流與往來更方便。”

鄖陽是國家級貧困縣(區)和秦巴片區扶貧攻堅主戰場,這裡基礎差、底子薄、貧困程度深,全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9737戶164272人。近年來,鄖陽因地制宜、綜合施策、集中發力,堅持走產業扶貧的發展道路,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如今,正在規劃建設的楊溪鋪鎮劉灣村香菇小鎮,是湖北省最大的在建易地扶貧搬遷項目,佔地約2000畝,包括產業基地、易遷安置區以及生態建設區。香菇小鎮建成後將容納該區18個鄉鎮的易地扶貧搬遷戶4274戶1.5萬人。

1989年、1990年,考古工作人員在鄖陽先後發現了距今100多萬年前的完整的兩個“鄖縣人”頭蓋骨化石,填補了亞洲人類發展“鏈條”上空缺的一環。另外,考古工作人員在鄖陽還發掘了遼瓦店子遺址,出土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夏商周乃至秦漢唐宋的文化遺蹟遺物,為研究人類和楚文化的起源、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曹富成說:“在漢江兩岸還發現距今約1.4億年的恐龍骨骼化石群和恐龍蛋化石,這種龍蛋共生現象在全世界更是少見。這裡是恐龍的棲息地、古人類的發祥地、漢文化的搖籃、楚文化的源頭,鄖陽可以說是生命不斷線、文化不斷層、歷史不斷代。”

淅川:秦楚文化 一水相連

說起河南淅川的移民史,明新勝不禁感慨:“淅川人在南水北調的大搬遷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先後移民36.8萬人,確保了一江清水供京津。”

從1958年開始修建丹江口水庫算起,20年間淅川遷往青海、湖北、河南鄧州約8萬人,縣內安置12萬餘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期間,淅川又動遷了16.6萬人,其中外遷了14.65萬人,縣內安置了1.95萬人。淅川縣是河南省唯一的移民遷出縣和第三安置大縣,為南水北調工程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商南 銜豫接楚秀東南

河南省淅川縣境內的丹江口水庫,夕陽下更顯暮色蒼茫。

說到對南水北調工程的貢獻,淅川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何景奇說:“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期間,除了大量搬遷移民,淅川還關停或轉遷周邊350餘家企業,對經濟發展影響很大。即便如此,我們的‘淅減’在全國還是很有影響的。你看在國內街上,每3輛轎車中,就有1輛用的是‘淅減’產品。”

老何所說的“淅減”,是南陽淅減汽車減振器有限公司淅川汽車減振器廠,年生產減振器3000萬支,佔國內轎車減振器生產量的1/3,年銷售額45億元,可稱得上是淅川經濟發展的引擎。

目前制約淅川發展最大的因素是交通問題。淅川縣委宣傳部外宣辦主任錢劭說:“淅川縣不經國道、不通鐵路,人稱河南的‘小西藏’。相信交通暢通後,淅川的發展會更快、更好。”

除了移民文化外,更讓淅川人驕傲自豪的是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楚文化。

明新勝告訴我們,7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淅川一帶居住,丹江湖畔下王崗遺址是與龍山文化同時代的人類遺址。春秋時,這裡是楚國發祥地。楚國800多年的歷史,有300多年建都在淅川,45位楚王有23位在淅川即位。這裡曾孕育了范蠡、范曄、範縝等歷史名人。源遠流長的歷史,底蘊深厚的文化,使淅川成為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河南省文物大縣。

陝西日報記者 鄭斐

見習記者 元亞娜

將“陝南明珠”打造成

“三個經濟”的先行示範區

“一腳踏三省”之陝豫鄂(下篇)

商南 銜豫接楚秀東南

商洛市商南縣清油河鎮後灣村,前幾年,連條像樣的馬路也沒有,房屋破舊,汙水橫流。2013年,商南縣啟動美麗鄉村建設,精心規劃、因地制宜打造旅遊景點,拓寬和改造村裡原有破損道路,發展生態產業,種植核桃樹、桃樹等特色果樹,建成200畝採摘園,發展特色農家樂10家,還打造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體驗區。

後灣村黨支部書記李富林向我們介紹:“如今,這裡每天都有大量遊客,今年大年初一就有300多輛車出入。村裡存款超過10萬元以上的村民達40%,購買小車的村民佔到全村的60%。”

商南縣地處秦嶺東南麓,銜豫接楚,三省交會,地連八縣,是我國著名的茶葉之鄉、名茶之鄉、最佳文化生態旅遊名縣,被譽為“陝南明珠”“秦嶺封面”。改革開放40年來,商南縣發揮區位優勢,抓住機遇搞建設、謀發展,經濟社會取得了較大發展。

陝南明珠

秦嶺封面

商南縣電視臺總編輯王秦禹,父親是河南鎮平人,母親是湖北白浪人,而他們姐弟三人出生在陝西,都成了陝西人。他說:“我記憶中,20世紀80年代,我們到荊紫關全靠走路,舅舅一個扁擔挑兩個籮筐,一頭坐著我,一頭坐著弟弟。”

改革開放以來,商南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真抓實幹,工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農村經濟和城市經濟全面復甦。商南這個國家級貧困縣已逐步解決溫飽問題,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快車道。

商南 銜豫接楚秀東南

改革開放40年來,山城商南已建設成了一座現代化的城市。

近年來,商南縣把發展作為推進強縣富民的第一要務,經濟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經濟總量逐年攀升,縣域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17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87.54億元,同比增長9.4%,居商洛市第3;固定資產投資148.03億元,同比增長23.2%,居商洛市第2;規上工業增加值36.48億元,同比增長15%,居商洛市第3。

近年來,商南緊緊圍繞“創建國際花園城市、打造特色集鎮、建設最美鄉村”目標,先後投入資金42億元用於城市建設,不斷拉大城鎮框架,提高城鎮品位。1949年,商南城區面積只有0.24平方公里,人口5400人;如今,商南城區面積已發展到12平方公里,人口8萬餘人,城鎮化率達到45.33%。

商南縣交通運輸局一位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商南縣的公路等級提高,規模、路網密度不斷加大,基本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以312國道為依託,以縣鄉公路為骨架,輻射10個鎮(辦),三橫一縱、兩大迂迴的公路交通網絡,實現了鎮鎮通柏油路、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標。”

太子坪村緊挨著金絲峽國家森林公園。金絲峽成為旅遊熱點後,村上辦起了72家農家樂,其中只有30多戶的上河組,就辦了30多家農家樂。

商南 銜豫接楚秀東南

商南縣清油河鎮後灣村的李氏祠堂,成為移民文化的代表。

商南縣旅遊局幹部石宏偉在採訪中告訴記者:“商南縣藉助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旅遊產業,2001年以來,成功開發了金絲大峽谷,建成了國家森林公園、國家5A級景區、省級地質公園;闖王寨、玉皇山建成了省級森林公園。2007年,商南縣被命名為‘陝西省旅遊強縣’,改寫了商南乃至商洛沒有生態旅遊業的歷史。”

生態旅遊業的崛起帶動了商南縣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2018年,他們圍繞“優質旅遊”發展理念,推動從高速旅遊增長向優質旅遊發展轉變,著力發展更加安全的旅遊、更加文明的旅遊、更加便利的旅遊、更加快樂的旅遊。

2017年,商南縣在中國全域旅遊魅力指數排行榜中位居第12,榮獲全省十佳旅遊縣稱號。全年接待遊客719.8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9.23億元。商貿服務、健康養老等新型業態蓬勃發展。2018年,商南縣努力實現年接待遊客8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45億元的奮鬥目標。

改革開放以來,商南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全面提高,人民生產生活條件全面改善。全縣5萬多人脫貧,2萬多人解決了溫飽問題。

商南 銜豫接楚秀東南

商南縣茶馬驛道歷史風情茶園。

近年來,商南縣堅持做強主導產業、培育特色產業。2017年,全縣流轉土地5.5萬畝,打造了規模化產業基地132個,茶葉、獼猴桃、中藥材和食用菌等產業發展勢頭迅猛,“一鎮一業”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在以張淑珍老人為代表的商南茶人的努力下,商南突破了茶葉栽培學的傳統理論,將種茶地向北推進了300多公里,改寫了商南不產茶的歷史,也改寫了中國茶葉的栽培史。

商南縣茶葉局辦公室主任張懷青說:“商南地處北緯33度,茶葉年產量不大,但茶葉中氨基酸含量高。商南茶香、湯綠、味濃、回甜,品質極佳,每年都會獲得各項大獎。2017年,商南被評為‘全國重點產茶縣’和‘中國名茶之鄉’。”

商南 銜豫接楚秀東南

81歲的茶葉專家張淑珍老人,仍一心撲在商南茶葉發展上。

2017年,商南縣生產茶葉3900噸,產值4.9億元。到2020年底,全縣茶葉建園總面積將達到30萬畝,茶葉年產值預計達6億元。

三省一家人

原本一家親

記者在河南淅川採訪時,有種回到關中某個縣城的感覺,一樣的街道佈局,相似的身材面孔。河南人耿直強悍,陝西人生冷蹭倔,在很多方面有共同之處。

在淅川,記者隨處可見“水源地”“渠首”的宣傳標識,甚至有酒廠就起名“水源地”。當地人說:“以至於很多北京人只知道自己喝的是河南南陽的水,卻不知道南水北調中線70%的水是來自陝西的安康。”

陝西和湖北也頗多淵源。陝南安康的白河縣和湖北十堰的鄖西縣隔江相望,兩地人民往來頻繁。安康到白河的高速公路未開通時,白河人買房、買車都到十堰去,所以在白河街頭看到掛“鄂C”牌子的汽車滿街跑,會以為自己到了湖北。從口音上聽,安康白河與商洛商南、山陽等地人說話,帶有較明顯的湖北口音。這種方言的形成與清乾嘉年間“湖廣填陝南”的大規模移民有關。

反過來,湖北也有很多陝西、河南的移民。《鄖縣縣誌》記載:“民少土著,多為移民,其中陝西之民四......”

這次採訪,記者無論是到湖北鄖陽還是河南淅川,都有一種回家的感覺。湖北人熱情好客,河南人率真耿直,都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三省交界的白浪街,你能分清誰是陝西人,誰是湖北人,誰又是河南人呢?陝西、河南和湖北,本來就是一家人,原本就該一家親。

新時代

要有新發展

商南自古就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丹江航運是溝通南北的黃金水道,商於古道是重要的軍事要地。如今,隨著鐵路、高速公路的開通,商南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

商南縣交通運輸局幹部汪寬霖告訴我們:“丹江在商南境內有89公里,過去有26個渡口、5個碼頭,是秦楚之間的重要黃金水道。後來,隨著商鄖公路和312國道的建設,1995年,航運正式退出了商南的交通運輸史。改革開放40年來,商南縣從當時只有100多公里的公路幹道發展到如今的滬陝高速、西南鐵路和312國道並行,從貫通南北的商於古道到如今“三橫四縱”的公路網,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近年來,商南縣充分利用樞紐地位優勢,打造樞紐經濟新高地。汪寬霖說:“下一步,我們將向東對接西峽、南陽市場,打造西北倉儲物流集散中心,真正把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商南是陝西的東南門戶,目前已融入西安、咸陽、襄陽、十堰等大中城市兩小時經濟圈。商南以312國道為軸線,以現代農業為重點,以城鎮一體化為抓手大力發展門戶經濟。同時,商南縣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圍繞“生態”核心,加快發展流動經濟,推動全域旅遊。

如今,商南縣加大旅遊資源開發力度,形成“陸游金絲峽、水遊蓮花湖、漂流賞畫廊”的旅遊大環線,不斷提升旅遊產業化水平,助推312國道、丹江流域、滔河沿線“三大經濟帶”建設。

許水兆:

打造“三個經濟”的先行區和示範區

三省交會、地連八縣的商南,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商南縣委書記許水兆對省上提出的“三個經濟”有獨到的發展思路,他說:“結合商南縣情實際,我們要圍繞區位優勢,打造樞紐經濟新高地;以現代農業為重點,大力發展門戶經濟;圍繞‘生態’核心,加快發展流動經濟,努力把商南打造成發展‘三個經濟’的先行區和示範區。”

三省交會、地連八縣,滬陝高速、西南鐵路和312國道在這裡交會,圍繞這個樞紐地位優勢,商南縣打造樞紐經濟新高地。他們依託泰科、萬達等企業,向北跟進西安千億級汽車產業集群戰略部署,努力打造陝西最大的汽車零配件製造基地;依託集裝箱業務,向東對接西峽、南陽市場,打造西北倉儲物流集散中心;向南承接十堰汽車配件製造業,建立合作、互動共贏;向西聯手安康,打造環秦嶺生態旅遊圈,真正把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同時,商南縣以312國道為軸線,以現代農業為重點,以城鄉一體化為抓手,大力發展門戶經濟;打造以現代農業、觀光農業、健康養老等為重點的示範園,建立三省八縣農產品交易中心、陝西對外開放交流中心;大力發展汽車零配件生產加工、二手車交易、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公路偏好型產業;大力發展集裝箱運輸、大宗產品託運、冷鏈倉儲等鐵路偏好型產業,推動產業鏈條化、集群化發展,實現產城融合、共建共享。

商南 銜豫接楚秀東南

商南縣委書記許水兆深入貧困戶家庭瞭解生活情況,與群眾商討致富之道。

“商南,依秦嶺,傍丹江,氣候溫和,風光旖旎,宜居宜遊。境內森林覆蓋率達到65.9%,是天然大氧吧。”許水兆細說著商南的生態優勢,“下一步,我們將圍繞‘生態’核心,加快發展流動經濟,推動全域旅遊發展;充分挖掘景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水利風景區等品牌價值,發展休閒度假遊,開發研學遊、科普遊,推動旅遊業與體育、健康、養老、文化等多種業態深度融合,實行全區域、全產業鏈發展。”

許水兆說:“上半年,商南縣脫貧攻堅取得了新的成效,我們籌措各類扶貧資金3.18億元,實施扶貧項目521個;‘茶菌果遊’等脫貧產業帶動明顯,村集體經濟蓬勃發展;新建產業基地189個,扶貧產業覆蓋率達100%;搬遷安置群眾551戶1834人,改造危房1071戶。同時,商南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也呈現出良好態勢,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5.5%,規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0.8%,旅遊總收入同比增長25.35%。如今,全縣經濟呈現出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陝西日報記者 鄭斐

見習記者 元亞娜

潼關 山河競秀寫雄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