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投資“新寵”結構性存款現降溫

自資管新規實施以來,保本理財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被視為其“接棒者”的結構性存款受到投資者青睞。今年上半年,結構性存款規模大幅提升,但6月份卻出現增速的首次下滑。結構性存款與銀行理財差別幾何,又為何會出現規模與收益率的“雙降”?

保守投資者青睞結構性存款

8月31日,燕趙都市報記者在石家莊裕華路某國有銀行進行走訪。來此辦理業務的張先生正在向大堂經理進行諮詢,該經理為其推薦了大額存單和結構性存款產品。張先生告訴記者,自從保本理財變少後,他便開始尋找合適的替代產品。“我以前就是存定期,退休之後才知道有保本理財。現在理財不保本了,也不知道買啥了。”

該大堂經理表示,一些客戶對於保本的需求仍然較高。他說:“有些客戶一聽不保本,扭頭就走。我們對這些保守型的客戶,一般都會推薦大額存單和結構性存款。尤其結構性存款,最近賣得不錯。”

那麼,什麼是個人結構性存款呢?據瞭解,這是指銀行向個人發售的在普通外匯存款的基礎上嵌入某種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各類期權),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更高收益的外匯存款。

一位理財師表示,其實結構性存款就是一種“存款+衍生品”的組合。這種組合,既包括了普通存款的部分,又能夠通過金融衍生品,獲得更高的收益。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幣結構性存款都是保本的。結構性存款被劃入表內,需要繳納存款準備金,是受存款保險條例保護的,本金安全程度與普通的定期存款相同。

上述大堂經理建議,對於保守型投資者,尤其是老年投資者,可以適當購買結構性存款產品,保證一定收益。同時也可以配置部分大額存單和定期存款,保證資金的流動性。“結構性存款雖然保本,但是有一點和理財一樣,都是到期領取。但是大額存單隨時能夠支取,提前支取也會獲得和定期一樣的收益,比較適合老年人。”

監管趨嚴致增速下降

央行數據顯示,1-5月結構性存款環比增速分別為14.69%、4.84%、5.18%、4.05%和1.21%。其中,截至5月底,中資全國性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達9.26萬億元,比2017年底新增2.3萬億元。而2017年全年,結構性存款新增規模僅為1.79萬億元。

但在6月份,中資大型銀行和中小型銀行的結構性存款規模合約9.21萬億元,較5月末環比下降0.62%,系今年以來環比增速首次出現負值。

與此同時,結構性存款的收益率也出現了下滑。6月份結構性存款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4.29%,最高的預期收益率能夠達到4.7%左右。目前來看,新發行的同類產品的收益率下降了約0.5%。市場分析人士認為,結構性存款收益率下降與市場利率走低、銀行息差收窄有關。

近期,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其中明確要求商業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應當具備響應的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監管趨嚴被認為是結構性存款規模下降的主因。此前,部分沒有衍生品資質的中小銀行通過通道發行“假結構”。普益標準研究員指出:“由於‘假結構’盛行,甚至有尚不具備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質的銀行,將結構性存款的利息委託給有資格的銀行進行投資,變相成為銀行攬儲的手段。未來無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的銀行將較難發行結構性存款。”

短時間內,因為大量沒有衍生品資質的中小銀行被排除在外,且重新申請資質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準備,中小銀行的結構性存款產品勢必面臨退潮,也會導致市場上整體結構性存款規模的下降。(記者馮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