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 傳統風水學的“風水寶地”模式

在長期的風水勘察實踐中,古人逐步形成了一個“風水寶地”模式。這種模式是一種理想的背山面水,左右圍護的格局。其具體組成如下:

1.太祖山:山勢挺拔雄偉,巍峨壯觀,是基址堂局背後的群山之首,附近群山有如護從簇擁。

2.少祖山:“龍脈”從太祖分支以後,一路蜿蜒起伏,再起星峰便是少祖山,基址隨龍水源頭之山。它是介於太祖山和父母山之間的比較有特色的山峰。

3.父母山:又稱主山,坐山,樂山,來龍山,是龍脈盡頭的山,一般來說,父母山下便是結穴的“龍穴”所在。

4.龍穴:父母山下結穴之處,被認為是千里來龍止息之處,龍脈生氣凝聚之點,是選址的最佳點。

5.明堂:龍穴之前的空曠之地。明堂有內外之分,緊靠穴前的平底是內明堂,不宜太寬闊,可“藏風聚氣”。離穴較遠的稱外明堂,要寬闊且忌狹窄,以為長久發展之計。

6.抱水:穴前池塘或河流,呈半月形或環抱形。抱水的作用是使基址之地生氣凝聚而不散,故好的基址前不許有水抱,如九曲水,玉帶水等。

7.青龍山:基址之左的岡阜山丘,亦稱左輔,左翼,左肩等

8.白虎山:基址之右的岡阜山丘,亦稱右弼,右翼,右肩等。青龍和白虎左右圍護,起著藏風聚氣之作用,成“虎踞龍盤”之勢。

9.護山:青龍白虎山以外的層層岡阜山丘。護山,青龍和白虎這些低小的山丘又通稱砂山。

10.水口山:水流離明堂而去之處的左右兩山,隔水成對峙狀,一般成對的稱之為獅山,象山或龜山,蛇山,如漢水和長江的合流處。今武漢長江大橋兩端的龜山和蛇山,形成了“龜蛇鎖大江”的格局。

11.案山:基址之前隔水的近山,往往是低矮的小岡阜,如几案一般,故稱。

12.朝山:基址或父母山遙對的遠山,往往是基址的前瞻實現的收束點和對景。

13.龍脈:連接太祖山,少祖山及父母山的脈絡之山。

傳統風水學的“風水寶地”模式

風水寶地模式圖

總之,建築基址的背後為“玄武”,有山“來龍”,其北有連綿高山群峰為屏障;左右分別為青龍,白虎,各有低嶺岡阜環抱圍護;前為朱雀,有池塘或河流蜿蜒經過,水前又有遠山近丘的朝案對景呼應。基址恰處於這個山水環抱的中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