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從11.52%到0.2% 嘉陵貧困發生率大幅下降背後的故事

從11.52%到0.2% 嘉陵貧困發生率大幅下降背後的故事

河西鎮脫貧奔康產業區。

一條條蜿蜒的通村公路四通八達,一幢幢鄉村民居精巧別緻,一片片產業園區生機勃勃……如今,行走在嘉陵農村,處處是青山綠水的美景,時時感受到村美民富的欣欣向榮氣息。

嘉陵區總人口70餘萬,農業人口就有56.7萬,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2014年,全區有貧困村143個,貧困戶20871戶、65350人,貧困發生率高達11.52%。近年來,該區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最大的民生工程,著力夯實基礎,推動產業發展,落實各項保障措施。2014至2017年,共退出貧困村95個,減貧59733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02%。今年,計劃再退出貧困村38個,減貧4680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2%。

A 夯基礎

水泥路通村率、“三網”覆蓋率均達100%

藍天白雲下,一幢幢小樓錯落有致,房前屋後花團錦簇……6月12日,記者走進嘉陵區三會鎮觀音院村一土地增減掛鉤項目實施點,感受到一種別有韻味的鄉村風情。“現在國家政策就是好啊,做夢都沒想到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67歲的杜世培和老伴兒已經入住新家近兩個月,他告訴記者,從以前的磚木老屋搬進100多平方米的新房,他只出了很少一部分錢,幫扶單位還為他家添置了炊具、桌椅等用品。

記者瞭解到,該村自願參與土地增減掛鉤項目的村民有23戶,其中貧困戶有14戶。除長期在外打工的村民外,其餘村民都在5月前陸續搬進新家。

“調動一切資源改善農村居住條件,讓農民幸福指數不斷提高。”嘉陵區扶貧和移民工作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改善群眾居住條件,2017年,該區爭取到6000餘畝土地增減掛鉤項目用地指標,貧困戶和非貧困戶都可自願申請參與,住房基本按兩戶一棟、人均35平方米的標準修建,對參與農戶的拆舊房按標準分類補償,貧困戶每平方米最多出資400元即可拎包入住,非貧困戶每平方米出資也只有700元。

土地增減掛鉤項目是該區落實“五個一批”政策的重要舉措之一。截至目前,該區按照“建築面積不超標、自籌資金不超額、質量標準不降低”的原則,實施D級危房重建4780戶、易地扶貧搬遷408戶、土地增減掛鉤項目新建6310戶;按照“排危除險、完善功能”的原則,C級危房改造配套“五改三建”8889戶,實施改廚改廁為主的“五改三建”4405戶,做到屋頂不漏雨、四壁不透風、功能不混亂、人畜不混居;按照“建新拆舊、危房拆除、群眾自願、獎補激勵”的原則,拆除閒置危舊房屋22628戶,農村面貌得到大幅改善;按照“一個標準、一視同仁、一體推進”原則,對“長期居住、存在安全隱患、且是唯一住房”的45253戶非貧困戶的住房進行排危除險、完善功能;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38處川東北特色民居、四合院落、祠堂進行了修繕完善。

改善住房條件僅僅是改變農村面貌的一個方面。近年來,該區為夯實農村基礎設施,在道路和水利等方面同樣加大投入、下足功夫,立足出境公路高速化、鄉鎮公路等級化、村道公路網絡化、入戶道路便民化,新(改)建過境高速公路50公里、過境國道78公里、過境省道45公里、縣鄉公路342公里、村組道路3542公里,實現水泥路通村率100%,從根本上解決群眾出行難、運輸難的狀況。同時,新建(整治)集中供水工程1045處、分散供水工程5445處,解決老百姓吃水難問題。依託升鍾二期工程,啟動實施“長藤結瓜”蓄水工程、田間渠系灌溉工程,新增灌面10.3萬畝,基本結束了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大力實施農村電網、廣播電視網、通訊網絡“三網”建設,行政村通電率和廣播電視網、通訊網絡覆蓋率均達到100%,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鄉村“硬實力”不斷提升。

B 興產業

“四項基金”“三項獎補”,讓困難群眾穩定增收

基礎設施的完善,讓鄉村面貌煥然一新。要實現村美民富,還得不斷提升“軟實力”。如何保障群眾穩定增收?記者踏訪嘉陵鄉村,呈現在眼前的連片產業園給出了答案。

6月10日下午,記者走進龍蟠鎮大柏山村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只見工人正將採摘好的姬菇包裝後搬運到倉庫。

“每月工資有1500元,工作不累上班也近。”在基地打工的村民張林清告訴記者,他沒有技術,外出務工收入不高開銷還大,如今在家門口上班,既能輕鬆掙到錢還能照顧家庭。

記者瞭解到,該基地佔地13餘畝,建有16個生產大棚和現代化生產倉儲廠房,年產值達100萬元。長期在基地打工的村民有8名,忙時每天用工量達到30名。村民們不僅就近務工當起了“產業工人”,還有土地流轉租金和股份紅利。

“產業發展讓群眾致富有渠道、增收可持續。”嘉陵區農牧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脫貧“摘帽”首先要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如今,嘉陵現代農業發展初見規模,產業質效大幅提升。全區按照“大產業帶動、小產業填充、微田園到戶”的思路,實施“2211”工程,力爭2021年前新建20萬頭標準化生豬養殖基地、建成20萬畝柑橘檸檬、10萬畝茶(果)桑、10萬畝花椒核桃基地。目前,該區採取“政府+龍頭企業+金融機構+專合組織+貧困戶”的模式,建成標準化脫貧奔康產業園171個,發展柑橘、茶(果)桑、花椒、核桃等標準化產業基地近15萬畝,帶動1.6萬戶貧困戶實現增收;採取金融扶貧貸款財政貼息的方式,鼓勵引導1.2萬戶貧困對象借貸資金1.9億元,實行跨村跨鄉異地入股入園發展,年戶均保底分紅1200元;堅持“一戶一業、一戶一策”,安排戶均3000元的到戶產業扶持資金,發展庭院經濟17578戶,確保戶戶都有增收項目。

同時,該區還大力實施就業扶貧,建立起貧困人口就業數據信息庫,對務工有技術的18324人,鼓勵勞務輸出轉移就業;對務工無技術的4574人,實施技能培訓扶持就業;對務工不願離鄉的568人,協調區內企業,依託產業園及扶貧車間就近就業;對難以就業的1573人,開發公益崗位安置就業,基本實現了每個有勞動力的貧困家庭至少有1人就業。在此過程中,充分盤活產業扶持、貧困戶小額信貸分險、教育扶貧救助、衛生扶貧救助“四項基金”,並輔以“三項獎補”等政策,通過以獎代補正向激勵困難群眾穩定增收。

C 強保障

醫療救治、教育資助實現貧困家庭全覆蓋

6月12日,記者在三會鎮觀音院村衛生室偶遇幾位前來拿防暑降溫藥的村民,村醫杜定洪一邊熱情地為其準備藥品,一邊講解防暑知識。

“現在我們有點頭疼腦熱的,在村衛生室就能看好。村醫還經常上門送診。”該村67歲的杜澤洲大爺告訴記者,他家已於2016年脫貧,但享受的醫療政策依然沒變,看病既方便又花不了多少錢。

“築牢‘三道防線’,才能讓貧困群眾小病看得好、大病不犯愁。”嘉陵區衛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區建成41個達標衛生院和143個標準衛生室,新聘262名衛技人員充實到一線,實現貧困村全覆蓋,基層醫療服務水平大幅提升。建立貧困人口健康檔案,實現預防保健、家庭醫生簽約、免費健康體檢全覆蓋,確保疾病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近年來,為強化醫療保障,該區大力推行城鄉居民醫保財政代繳、大病救助、特殊門診補償、住院免起付線、先診療後結算等100%全覆蓋,實現貧困人口區內住院個人支付不超過10%。同時,設立“三項基金”,每年落實衛生扶貧救助基金300萬元、醫療愛心救助基金100萬元、民政慈善救助基金300萬元,對窮盡一切醫療保障政策後,個人醫療費用支出仍較高的貧困患者,給予特別救助,有效杜絕了因病返貧的現象。

在義務教育保障方面,嘉陵區更是下大力氣,做足文章,通過不斷加大投入提升辦學條件、師資水平,確保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截至目前,該區新(改、擴)建農村學校61所、幼兒園19所,緩解“大班額”問題。構建學前教育到大學教育全程幫扶體系,對10045名貧困家庭學生實行結對關愛,幫扶政策覆蓋到人,幫扶資金滴灌到人。僅去年,全區共發放教育資助資金1616萬元,貧困家庭學生資助覆蓋面達100%,全區義務教育階段無一人因貧失學輟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