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尋找意大利攝影師馬達羅先生鏡頭裡的中國人,講講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故事


1976年,34歲的意大利青年阿德里亞諾·馬達羅第一次踏上中國土地,開始了他與中國的一世情緣。從那時起,馬達羅先後到訪中國180餘次,足跡遍佈大江南北,拍下了許多珍貴照片。這些照片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前後的鉅變歲月。 現在,76歲高齡的馬達羅先生,想找到他鏡頭裡出現過的人,聽他們再說一說照片裡的故事。頭條尋人與CCTV1《等著我》一起助力尋找,如有線索請發到郵箱[email protected]

由於當時西方對新中國的敵視和封鎖,普通西方民眾只能通過英美主流媒體的報道來了解中國。 1961年,還在讀中學的馬達羅跑到當時西方世界唯一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瑞士,向中國駐瑞士大使館索取有關新中國的真實報道。 中意建交後,受中國外交部的邀請,馬達羅成為第一個來華個人採訪的西方記者。此後近40年至今,他訪華180多次,被稱為當代的馬可·波羅。

北京居民房屋入口處通常擺放一對石鼓或者一對石獅。遠處3個男孩在拋球,近處4個女孩在跳繩,兩個騎車的成人邊騎邊聊,衚衕生活在蟬聲嘈雜的大柳樹下悄悄流過。 20世紀70年代的歐洲對中國的報道充滿了敵意和偏見。特別提到衛生如何差,街道如何髒亂。可是眼前的事實讓攝影師馬達羅吃驚。”北京最讓我吃驚的是,從我來到這個城市起,穿過無數的大街小巷,看到北京是如此的乾淨整潔,這張照片就是最好的證據。”


北京。1977年五一勞動節放假這天,媽媽穿上新衣服,奶奶在織毛衣,屋裡的爺爺在穿衣,小孩車裡的”胖孩子”在當時是讓旁人羨慕的,表明營養豐富,誰家有個胖男孩,更讓人刮目相看。 這是在毛澤東去世的那年出生的小孩,那時沒有獨生子女政策,主張一個家庭生孩子最好不超過2個。當時大多數青年結婚後和父母住在一起,一些家庭是四世同堂。

前門東大街上行走的紅衛兵和騎自行車的人。

西單北大街,學生們在等候校車。 “這些聚集在人行道上的中、小學生穿著顏色鮮豔的衣服,表明他們對顏色具有強烈幻想。比較有趣的是,成人的衣服不超過4種顏色,而孩子們的服裝卻五顏六色。看來他們的父母對孩子的服裝有更多的選擇。總的來說,那時毛料和棉布是要配額定量供應的。”——馬達羅

一個小“紅衛兵”在故宮留影。

北京,一個繫著紅領巾的女學生從學校走出來。

照片裡的這對夫婦穿著西式禮服,剛在一個地方政府的機構裡邊宣過誓。

北京,一位老者站在舊時宮殿前。

一位吸菸袋的老人。

古老與現代。爺爺是個非常典型的“老北京”,而緊緊攙扶他的小孫女卻很時髦。拉直的頭髮、設計時尚的毛衣,穿著高跟鞋,揹著流行手袋,塗著口紅。

西安機場。意大利代表團受邀來華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週年的慶典。

太原晉祠。20世紀70年代末,在中國,意大利青年馬達羅走在街上常引起人們的圍觀。在晉祠一處破舊、佈滿灰塵的庭院,垂柳遮住了午後強烈的陽光。整個空間擠滿了人,好奇的觀察著馬達羅。

1979年,西安,華清池。

西安,臨潼,農民們“襲擊”了一個來參觀秦始皇兵馬俑的旅遊團。周圍農民圍繞著兵馬俑做起了生意。販賣黏土製作的兵馬俑複製品。下雨的時候,會以50元人民幣的價格兜售油紙傘,雖然最後只能以10元甚至更少的價格賣出。

洛陽,一位老者。

上海徐家彙。農村一家門口幸福的媽媽和孩子。孩子們剛從幼兒園被接回來,等著吃晚飯。爸爸正從棉花地和菜地裡往家趕。他們勞動的地方,是給上海提供蔬菜的基地。

杭州,20世紀70年代末的家庭溫馨。爺爺和他的孫子們專注於小人書“三國演義”。

開封,兩個小孩在小吃攤前吃涼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