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樓市“西安事變”,告訴我們什麼?

文 | T教授

西安樓市曝出的這出醜聞,有可能成為這輪調控的一個轉折點。

昨天(6.3)西安房管局發公告稱暫停某開發商西安公司全部業務,並禁用武漢某公司開發的售房搖號軟件。

這起處罰是一週前曝出的西安某樓盤“買房搖號門”事件的後續處理措施。

5月24日晚,網上開始瘋傳4月底搖號開盤的西安某樓盤項目關係戶名單。

從流傳的圖表來看,很多房源已經內定,而內定的人涉及建設、規劃、房管、土地、供電等與房地產關係密切的單位,一下子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5月27日,“長安發佈”發佈關於此次事件的調查通報,稱:各方面調查工作在持續進行中。

對違法違紀問題,一經查實,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6月2日,官方發佈事件調查結果:35名公職人員被處分,其中,8人被免職,5人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8人受到記大過處分,14人受到記過處分。

此次醜聞涉及到的106套房屋,將重新進行公開搖號銷售。

樓市“西安事變”,告訴我們什麼?

一週出結果、涉事公職人員免職、開發商暫停業務、涉事業務人員刑事拘留···

事後來看,西安官方無論是對此次“搖號們”的反應速度,還是對涉事方的處罰結果都值得肯定和點贊。

然,此次事件暴露出的樓市調控的深層次問題卻並未隨著此次醜聞的平息而解決,它反而引起了我們更大的憂慮和思考。

比如公證搖號——這個作為第5輪樓市調控標誌的調控手段到底合不合理?

而公正搖號問題背後反映的又是限購、限價等政策是否該繼續存續的爭論。

有“限價”就必然有“搖號”。

樓市調控中的限價、限購等政策一直都很大爭議,但它們的存在又有著一定的必然。

試問,若現在你是政策制定者,面對飆升的房價和過熱的行情,你會採用何種方式來來冷卻市場和穩住房價(至少數據上如此)?

限價、限購等政策似乎是僅有的選擇。

然而限價等政策又產生了巨大的副作用,即讓一手房市場進入非市場化銷售階段,並且與市場化的二手房形成價格倒掛。

如杭州某項目單價限價為26000多,而距離其直線距離僅2公里的二手樓盤單價已達52000元。

顯而易見,只要能買到,把房子轉手一賣就是一二百萬的淨收益,輕輕鬆鬆空手套白狼般賺回一套房子。

因此,限價形成的巨大的套利空間,讓購房者和炒房客對買房是更加亢奮。

最近,成都爆出7萬人搶1000套房;

杭州也上演萬人搶房場面,甚至有購房者不堪隊伍太長,在現場直接暈倒。

面對這種“僧多粥少”的局面,為確保買房過程程序的正義性,搖號也就成了必然。

去年以來,全國已經有8個城市實施“買房搖號政策”,分別是南京、上海、長沙、成都、武漢、杭州、西安、深圳。

樓市“西安事變”,告訴我們什麼?

搖號可以說是一個無奈之舉,短期的確有效,起碼可以公平一些,增加普通人買房的概率。

如3月30日,西安市房管局發佈實施買房搖號政策的通知時,

就明確表示公證搖號售房旨在規範商品住房銷售行為,保障購房者的知情權、選擇權,營造公開、公平、有序的房地產市場發展環境。

然就現實來看,若無其他配套政策,尤其是加快長效機制的落實實施,只是一味的“限價搖號”,那麼類似此次西安地產項目的暗箱操作只會越來越多。

而且此次的西安樓市事變還暴露了一個更大的尷尬,即政策制定者都不相信此輪調控能改變樓市基本面。

如此次涉事的關係戶基本上都是房地產調控鏈條的人。

樓市“西安事變”,告訴我們什麼?

之前,我們常說,限價、限購乃至搖號等短期政策,目的在於凍結樓市,為房產稅等長效機制爭取時間。

現在來看,這個時間窗口已經所剩無幾。

其一,限價等政策對樓市的扭曲效應是愈加嚴重。

這種價格雙軌制不僅製造了更大的不公平,而且只會進一步助長樓市熱潮。

其二,屢禁不止的暗箱操作有可能誘發大規模的群體性社會事件。

前車之鑑就是20多年前,因售賣“股票認購證”存在暗箱操作行為引發的深圳“810事件”。

樓市“西安事變”,告訴我們什麼?

在這一輪號稱“不走回頭路”的調控中,從中央到地方都出臺了大量的短期政策和長效機制,也讓我們看到了解決房價頑疾的希望。

單就這次的西安樓市事變來看,長效機制和短期管制政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空檔,而若這種空檔無法及時地補上,這輪調控有可能又是白忙活一場。

可見,要實現“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目標,官方仍有大量的工作要推進。

只是隨著短期管制政策時間窗口的收窄,很明顯,留給官方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