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 刻意“延遲滿足”,能鍛鍊孩子的自控力?孩子有罪惡感還走極端

文 | 凝媽

現在年輕的父母都非常擔心會把孩子慣壞,常常會採用“延遲滿足”的方法,延遲滿足孩子的要求,期望孩子能提高自控力,讓孩子變得聽話懂事,從而將來變得更優秀。

刻意“延遲滿足”,能鍛鍊孩子的自控力?孩子有罪惡感還走極端

有孩子以後,“延遲滿足”這個詞也走進了我的生活。孩子小時候很愛哭,看到孩子一哭,我會馬上把孩子抱起來。有朋友見了跟我說“別那麼著急抱孩子,會把他慣壞的!”

朋友還說,“為啥我們好幾個人看一個孩子都感覺累,孩子還不聽話。為啥外國人一個人看好幾個孩子都很輕鬆,孩子很聽話還不哭。就是因為我們總是急著把孩子抱起來,而外國人是孩子笑的時候抱孩子,孩子哭的時候不抱孩子,等他哭夠了自己就不哭了。”

聽上去挺有道理,我也試著這樣做了幾次。結果孩子哭了,沒有抱,孩子哭得更厲害了,實在不忍心,就把孩子抱起來。後來孩子每次一哭都是大哭,他知道只有大哭的時候,媽媽才會抱起他。

還有的時候,我忍著不抱孩子,他自己能一氣哭半個小時也不停下來,直到哭累了睡著了,也沒有等到他笑過。而且,以後遇到事情還是哭,自己根本控制不住。

刻意“延遲滿足”,能鍛鍊孩子的自控力?孩子有罪惡感還走極端

孩子還有一個問題,每次起床都哭,軟硬兼施都不管用。到孩子4歲的時候,跟他說,“你現在4歲了,起床的時候,不哭了好嗎?”孩子從此就不哭了,能夠自己控制。

由此,我不禁對“延遲滿足”這個做法產生了懷疑,延遲滿足孩子的要求真的能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嗎?

有名的棉花糖實驗,說明延遲滿足很重要

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沃爾特·米歇爾教授主持了棉花糖實驗,實驗對象是斯坦福大學必應幼兒園的學齡前兒童,前後有超過550人參與了該項實驗,年齡在3-6歲之間。

刻意“延遲滿足”,能鍛鍊孩子的自控力?孩子有罪惡感還走極端

實驗人員給孩子兩個選項:

一個是孩子們可以立即擁有獎勵物,比如吃掉1顆棉花糖。

一個是孩子們需要等待20分鐘再吃棉花糖,能獲得更大的獎勵物,比如兩顆棉花糖。

此後,大約每10年都會對這些孩子進行一次追蹤評估,實驗一直持續到2014年,得出了下列結論:

  • 青春期時:四五歲的孩子能夠等待的時間越長, 他們後來的成績就越高,其中,那些堅持時間最短的孩子(最後三名)比起那些堅持時間最長的孩子(前三名),總體成績整整差 210 分,且他們在青春期的認知能力和社交能力也越強。
  • 成人後:那些在棉花糖實驗中等待時間更長的孩子們,在他們27—32歲階段有較低的體重指數和更好的自我價值感,能夠更有效地追求自己的目標,有更好的適應能力並且能夠有效地應對沮喪和壓力。

很多人看到這個結論後,就感覺延遲滿足非常重要,延遲滿足能力強的人將來會獲得更好的成就,所以很多家長也學會了採用“延遲滿足”的方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但是在培養孩子時卻沒有弄清楚延遲滿足的真相,而是盲目跟隨,反而讓孩子深受其害。

刻意“延遲滿足”,能鍛鍊孩子的自控力?孩子有罪惡感還走極端

“延遲滿足”被誤讀,孩子沒有安全感還走極端

很多家長是這樣使用延遲滿足的:

當孩子哭的時候,不去抱孩子、不去哄孩子,而是等他自我療傷,結果孩子越哭越傷心,以後哭聲更大,還以為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了。

當孩子需要一個東西的時候,不是立即給孩子買,而是告訴孩子等一等以後再買。結果說話不算話,當孩子要求爸爸媽媽兌現諾言時還不承認,孩子再也不敢相信爸爸媽媽的話。

那些在童年沒有被充分滿足的孩子,到了成年後,不是不敢買東西,買東西就有罪惡感,就是成為一個購物狂,瘋狂購物滿足自己在童年沒有達成的願望。

有個網友說:挺有同感的,我小時候就受過這種傷,“延遲滿足”中的“滿足”這個完全被家長定義,他們認為你需要被滿足或不需要被滿足,當延遲以後,孩子的慾望被壓抑,對自己就開始懷疑,認為自己的需求都是錯的,導致我大了之後沒有什麼目標,做事也三分鐘熱度,害怕出錯,不敢有夢想也沒有慾望,就算是商品也沒有強烈的購買慾。

刻意“延遲滿足”,能鍛鍊孩子的自控力?孩子有罪惡感還走極端

“延遲滿足”被忽視的事實

仔細看《棉花糖實驗》這本書,你會發現,延遲滿足不是讓孩子等待20分鐘那麼簡單,我們不能忽視下面兩個事實:

  • 是孩子自己的控制不是大人對孩子控制

棉花糖實驗中,是孩子自己在決定是立即滿足還是延遲滿足,而不受大人的控制。孩子們會採用分心、將誘惑物抽象化、冷靜聚焦等方式,轉移自己對棉花糖的期待,從而達到獲得更多獎勵物的目的。

而我們對孩子的延遲滿足,是大人起到決定作用,大人認為不該滿足孩子就不滿足,故意給孩子設置障礙。明明看到孩子需求很強烈,還是要刁難孩子,要求孩子忍一忍、等一等。當大人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時,孩子說等一等或者動作慢一些,又會批評孩子拖拉磨蹭,要求孩子“快點!”這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大人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是不對等的。

  • 實驗物有一定的侷限性

這個實驗是以食物作為獎勵物,有的孩子不喜歡吃這種食物,或者已經在家裡得到了大量的滿足,所以對這個獎勵物並沒有很高的期待,只希望得到一個或者20分鐘以後再吃也能忍受。

有的孩子很喜歡吃糖,可能迫不及待地吃起來。也有的在家裡沒有得到足夠的滿足,希望得到更多的獎勵。或者總是考慮家庭其他成員,想獲得更多的獎勵物後能夠分享。

每個孩子,面對當時的情況,肯定會做出不同的想法,有的是自控力控制,有的則不是,也不能說明孩子不吃棉花糖就是自控力強。

刻意“延遲滿足”,能鍛鍊孩子的自控力?孩子有罪惡感還走極端

延遲滿足應該注意什麼

正確的延遲滿足,可以增強孩子的自控力,也不是一無用處,關鍵是要用對方法。

  • 根據孩子的年齡決定是否延遲滿足

《棉花糖實驗》指出,年齡是影響延遲滿足能力的一個關鍵因素,大多數不滿4歲的孩子都不能延遲滿足自己的需求。

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3歲幼兒很難通過錯誤信念任務,4歲左右是心理理論形成的主要時期。這也是執行功能發展較成熟的時期,是延遲滿足能力形成的關鍵期。

在國內,韓進之等人的研究表明,學前兒童自我控制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高,4~5 歲是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發生重大轉變的時期。在自我控制的堅持性和自制力維度,3~4歲兒童表現都很差,5~6歲兒童有了一定的堅持性和自制力。

謝軍對3~9歲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發 展研究也顯示:兒童自我控制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呈上升趨勢,且這種發展的關鍵年齡明顯在 3~5 歲,5 歲以後總的發展趨勢不再明顯,但各因素的情況有差異。

從這些研究來看,孩子在3歲以前沒有必要進行延遲滿足,如果孩子有合理需求,比如想吃飯、想要大人抱抱、想要大人幫忙玩玩具,大人應該立即滿足孩子的要求,而不是讓孩子大哭不止。

刻意“延遲滿足”,能鍛鍊孩子的自控力?孩子有罪惡感還走極端

  • 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延遲滿足

在年齡的基礎上,還要根據孩子的不同需求決定是否要實行延遲滿足。有家長反映,孩子在吃飯前,會要求吃一點零食之後再吃正餐,立即滿足了孩子的要求,結果孩子吃了一堆零食之後,肚子吃飽了就不吃飯了。這確實是個問題,我家也遇到過。

二寶很愛吃水果,如果看到水果,他會先吃水果再吃飯,結果水果吃多了就表示不吃飯。針對這種情況,就要講究一些策略。和孩子商量“先吃一部分水果,然後吃飯,吃完飯後,出去玩的時候還可以吃水果!”孩子表示同意,然後給孩子提供一部分水果,孩子的願望得到滿足,但是不至於吃飽肚子,也會遵守自己的承諾,吃完水果開始吃飯。

對於孩子提出的一些要求,不能一次性全部滿足,而是滿足一部分,後一部分執行完自己的任務後再對其滿足,也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延遲滿足。

當然對於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該延遲就延遲。例如孩子非要玩父母給買一個超出經濟能力的玩具,這種就不能立即滿足,而是要給孩子講道理,如實告訴孩子家裡的經濟情況,可以跟孩子說“你要玩具可以,那你要自己去爭取”。可以用代幣法,要求孩子完成學習任務或者家務,為自己爭取到獎勵,最終攢夠買玩具的資金。

刻意“延遲滿足”,能鍛鍊孩子的自控力?孩子有罪惡感還走極端

  • 延遲滿足一定要說到做到

著名精神學家 Freud 在早期的研究中提到:“在直接滿足實現出現推遲時,兒童會對實際上不存在的需要滿足對象產生一種幻覺意象,以此實現由於延遲滿足所出現的情緒,最後度過延遲期限而獲得滿足”。

延遲滿足的核心不僅僅是延遲還有滿足,也就是說父母一定要說到做到,而不是給孩子空頭支票。

《棉花糖實驗》一書也強調:父母應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信任感的環境,承諾一旦做出就必須兌現,這種信任感的培養對孩子自控力的習得異常重要。

有孩子想立刻得到滿足,就是因為父母總是不守信用,說好下次再買,結果下次也不給買。孩子們認為“既然未來不可期待,現在也不能等待。”

孩子們經常會提出稀奇古怪的要求,有時候父母非常為難,不想滿足孩子的要求,但是又怕孩子傷心,不跟孩子做出過多的解釋,而是敷衍一句“下次給你買!”結果到了下次,父母還是不給孩子買。

刻意“延遲滿足”,能鍛鍊孩子的自控力?孩子有罪惡感還走極端

說著無心,聽著有意,父母隨口一句承諾,自己早就忘了,孩子卻會當成聖旨。我們經常會隨便跟孩子說,你考好了就怎樣怎樣,給孩子畫個餅,等孩子考好了,孩子要求兌現又不承認。

幾次之後,孩子就會知道自己的要求不會得到滿足,所以不會再信任父母。或者把自己的想法埋藏在心裡,或者再遇到問題時,會要求父母立即滿足,不能再等下一次。想要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是無法在不信任的情況下培養的。

所以,父母一定做到言而有信。

米歇爾將延遲滿足定義為一種心理成熟的表現,即是專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選擇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但是家長們不要誤讀“延遲滿足”的操作方法,而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合理滿足孩子的需求,達到提高孩子自控力的目的。

點擊加入嬰幼兒養育指南圈,第一時間獲取科學育兒知識: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二胎寶媽,高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