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官渡之戰後,袁紹有機會翻盤嗎?

慕容鑑史


當然有機會。

公元200年曹操以少勝多在官渡取得了對袁紹的勝利,而此戰之後,曹操就在北方建立了完全的優勢,並且最終消滅了袁紹的兒子,徹底統一北方。而官渡之戰也成為了三國三大戰之一,那麼官渡之戰之後袁紹真的就沒有機會翻盤嗎?當然不是。

官渡之戰前,曹操與袁紹的北方之爭勢在必行,而袁紹具有比較大的優勢;

官渡之戰是一場確定北方曹操與袁紹誰握有優勢的戰爭,當時曹操佔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之地,而袁紹佔據幽州、冀州、青州、幷州,盡有河北之地,從佔地面積來說,袁紹稍稍多一點。

從實力來講袁紹當時可以動員的軍隊達到十幾萬,而曹操等動員的軍隊最多也只有7/8萬的樣子,所以說在決戰之前袁紹有絕對的優勢,無論是從地域上還是人員上。而這些優勢讓袁紹即使在失敗之後,也能有恢復能力。

官渡之戰之後,袁紹雖然主力部隊被打敗,但是曹操也是耗盡了很多元氣,不能乘乘勝追擊;

官渡之戰爆發,曹操斬殺了帶坑殺了袁紹的8萬大軍,使袁紹只帶了800人逃跑,但是曹操自己的消耗也不少。

在官渡雙方相持三個月的時間中,曹操外境困難,前方兵少糧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他寫信給荀彧,商議要退守許都,荀彧回信說:“袁紹將主力集結於官渡,想要與公決勝負。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這是決定天下大勢的關鍵所在。”最後才曹操決心繼續堅守待機,並縮短了糧食運輸距離,最後才有機會燒掉袁紹的糧食,從而取得勝利。

從曹操在對峙中有退兵的想法也可以看到官渡之戰對曹操的消耗非常大,而這種消耗致使曹操不能乘勝追擊。所以說在官渡之戰之後袁紹損失了10萬軍隊,而曹操的軍隊中雖然有張郃等人向他投降,但是他對袁紹的兵馬更多的是坑殺和斬殺,軍隊實力上曹操並沒有大的增加,同時曹操的糧草和經濟壓力非常大,所以曹操不能乘勝追擊。

曹操處在四戰之地,全軍出擊袁紹有被偷襲的威脅,袁紹有重新恢復實力的機會;

曹操處在四戰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紹,關中諸將尚在觀望,南邊劉表不肯降服,東南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官渡之戰之後,雖然劉表沒有北上出擊曹操的勇氣,而東吳孫策被殺,孫權新立,但是他們的存在就是對曹操的威脅,以至於曹操不能將所有的兵力放在北方。

這種相互威懾,只要北方袁紹維持統一,曹操就不能夠全力發動對北方的戰爭,袁紹有發育的能力,拖十年左右的時間。四站之地的曹操必須要四處征戰,而袁紹卻可以在北方發展,這樣袁紹就有機會恢復能力,重新獲得與曹操的決戰機會。

袁紹在世的時候,依舊能威懾北方,曹操不敢輕易北進;

袁紹官渡之戰失敗之後,《三國志》記載:冀州城池多叛,紹復擊定之。從這段描寫我們可以看到,袁紹在官渡之戰失敗之後,並沒有出現兵敗如山到局勢,雖然統治區域內有叛亂,但是也都被他給一一平定。

並且袁紹在河北之地比較得民心,實行德政,這一點可以從他去世之時,河北百姓悲痛的情況看出來。

這也說明袁紹的實力雖然在官渡之戰遭到了比較大的損傷,但是並未完全耗盡,他根據還有很多兵馬 ,而有這些兵馬的存在,曹操也不敢輕易的攻擊北方,直到2年之後,袁紹憂鬱而死,這才給了曹操統一北方的機會。

袁紹的失敗是自信心和接班人的失敗,給了曹操各個擊破的機會,大大減少了曹操統一北方的阻力。

官渡之戰失敗之後,袁紹雖然只帶了800人逃跑,但是他的謀臣還有田豐可以用,而田豐是一位非具有戰略眼光的謀士,從他對袁紹的建議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很懂強弱之變的謀士,若袁紹在官渡之戰失敗之後就發憤圖強,任用田豐,那麼他就有能逆轉的可能。但是袁紹在官渡之戰將自信心打沒了,以至於他都沒有勇氣面對田豐,還將田豐殺死,這就主動他不能翻盤。

袁紹在官渡之戰之後的兩年時間裡,是活在自卑與悔恨當中,但是他卻沒有反思,最終鬱鬱寡歡死去,而他留下的繼承人問題,卻是他人生中的有一個敗筆。由於袁紹立幼子袁尚,致使袁氏兄弟相殘,他所擁有的北方泗州,也在他去世之後分為三份。分裂後的袁氏勢力,相互攻擊,並且還投靠曹操,最終在內耗中削弱了實力,被曹操逐一擊破。

總體而言,袁紹在官渡之戰之後,從實力來講,只是喪失了對曹操的優勢,變主動成被動,若是韜光養晦,反思雪恥,那麼最後還有與曹操決一勝負的機會。但是官渡之戰失敗之後,袁紹喪失的不僅是軍隊,而且是內心的自信,這種自信的喪失,最終使他鬱鬱而終。


帝國烽火


官渡戰後,北方的局勢還有很大的變數,但綜合分析下來,袁紹反盤的機會不大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此戰袁紹十萬精銳盡出,戰敗之時,只帶了幾百騎逃走。剩下的或者戰死、或者被俘坑殺。

曹軍因為缺糧,並沒有收降軍為己用。因此,除了一些戰利品,實力也沒有很大的增強,打完這一仗,也沒有能力立即擴大戰果。

但袁紹方卻是實力大減,能夠野戰的生力軍不是一時半會可以恢復的。

一、袁紹翻盤的條件

1、土地、人口尚存,還有恢復的本錢

袁紹敗回河北,冀、青、幽、並四州尚在,實力依然不容小覷,起碼不在曹操之下。
《資治通鑑》中記載,官渡兵敗之時,冀州的城邑紛紛降曹。袁紹來到黎陽北岸,進入將軍蔣義渠營,在部將的擁護下發號施令,剛剛降曹的城邑,得到消息,袁紹仍在,又紛紛歸附。由此可見,官僚體系仍然支持袁紹。
隨著控制力的下降,內部的反叛增多,但都被袁紹輕鬆擊破,表明軍隊仍有相當的戰鬥力、凝聚力。

2、戰略格局還未發生根本變化

曹操對袁紹無法全力以赴,他的敵人遍佈四周。北有袁紹、南有劉備、西有馬騰,相互牽制,袁紹仍有合縱連橫的空間。

民心並未拋棄袁紹,在袁紹病逝,冀州等地的百姓沒有不悲痛的,如同失去親人一般。

二、袁紹敗亡的趨勢已成

1、不吸取經驗教訓

雖然袁紹民心未失、土地仍存,外部環境也未孤立,但大敗之後不思悔改,還把田豐殺了,紹還,曰:“吾不用田豐言,果為所笑。”遂殺之,性格弱點暴露無遺。

2、經不住失敗的打擊

做大事的人必然有百折不撓的勇氣,袁紹官渡失敗後,很快身體就垮了。在加上處理不好後代的繼承問題,造成內部利益集團分裂,幾個兒子後來自相殘殺,辛苦創建的基業很快被揮霍一空。

如果袁紹活的時間長些,可以避免自相殘殺,相當長的時間內可以自保。一旦天下有變,還有一絲機會。單純靠自身的力量,能力所限,難與曹操爭雄。

春秋硯


打贏官渡之戰,曹操純屬僥倖,袁紹雖然打輸了,但是實力還在,他當然能夠翻身。

別聽荀彧的雄辯滔滔,說什麼曹操各種能、曹軍各種行,而袁紹各種蠢、袁軍各種笨。就一個問題,曹操有袁紹兵多、將多、糧多、錢多、地方大嗎?

沒有,沒有就是等死。

那荀彧為啥做出如此信心滿滿地做分析呢?因為袁紹都過來打你的,你不自信一點,就只能投降了。

官渡之戰,袁紹確實損兵折將。但是,還是那個問題:曹操有袁紹兵多、將多、糧多、錢多、地方大嗎?

既然沒有,那曹操還是得死,只不過是什麼時候死。袁紹當然有翻盤的機會。

1.袁紹並沒有那麼不堪,他是很厲害的

官渡之戰,袁紹是敗給了曹操,但可以一戰定勝負,卻不能一戰定人設。因為官渡戰敗,就說袁紹是頭豬,笨得只能打敗仗,這太片面。

討伐董卓失敗後,袁紹只有四世三公的名聲,他並不是據有一州之地的諸侯。

但就是靠著這個名望和手中不多的軍隊,袁紹連哄帶騙,硬是從韓馥手中拿到了冀州。所以,袁紹不是蠢不可及的懦夫,該狡詐的時候,也是狡詐非常的。

佔定冀州的袁紹,也不是河北老大。當時,整個河北最亢奮的梟雄是幽州軍閥公孫瓚。甚至,袁紹這個四世三公之後都得彎下身子,對公孫瓚溜鬚拍馬。

但是,一山難容二虎,公孫瓚才不管袁紹當過什麼盟主、是什麼出身,聯合袁術、陶謙等有一眾州郡級的諸侯,一起打袁紹。

結果,不僅沒打死,反倒被袁紹反殺,隨後袁紹統一了河北。

至官渡之戰前,袁紹已經控制了幽州、冀州、青州和幷州,成為漢末亂世的最強諸侯。這就足以說明袁紹很厲害。

2.官渡之戰後,袁紹還是最強諸侯

楚霸王垓下之戰,確實是回不了江東,因為江東已經插上了漢旗。但是,官渡之戰後的袁紹,不僅能回到河北,而且立即鎮住了河北騷亂,平定了一系列的叛亂。

官渡之戰,袁紹僅是打了一場敗仗。河北之地,也不是曹操說拿下來就拿下來的。這個時候,袁紹還是河北袁紹,還是雄踞四州之地。

所以,袁紹完全可以積蓄力量,再戰曹操,而且再戰取勝的可能性非常大,翻盤的機會面也非常大。

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袁紹的河北政權很鞏固。袁紹死得時候,河北百姓都為他落淚,足以說明河北民心在袁不在曹。再一個就是袁紹跟北方烏桓的關係很好,沒有外患。

其次,曹操的兗州政權不穩固。袁紹就曹操一個敵人,而曹操卻好多敵人。不是曹操人品差、所以敵人多,而是地處中原死戰之地,這地方就沒法消停。

而袁紹則不同,整個河北都是他們家的,跟北邊烏桓的關係又那麼友好,真是普天之下,除了曹孟德,難逢對手。

再者,河北富庶甲天下。西漢以後,河北逐漸開發,成為關中和中原之外又一個大糧倉。這裡要錢有錢、要兵有兵,得天下就得佔河北。光武帝劉秀走得就是這個路線。

袁紹佔盡天下之資,所以不是翻盤不翻盤的問題,而是什麼時候整治山河的問題。

3.袁紹就是因為死得太早,後事安排得太倉促

袁紹雖然有種種優勢,卻無福消受,他死得太早。而且,死得時候又沒安排好後事,三個兒子就在河北之地兄弟鬩牆。

這給曹操提供了機會。

與其說河北之地是曹操打下來的,不如說是袁紹那些不爭氣的兒子讓給曹操的。

沒有河北之地,即便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仍舊生死未卜,前途充滿不確定性。

原因就是他四面受敵。四面敵人聯合,他害怕;任何一方做大,他害怕。

但是,佔定河北的曹操,就有了傲視天下的資本。

而這個資本,本來應該是袁紹的。只要袁紹能活得更久一點,統一北方的,可能就是他袁紹袁本初。


減水書生


官渡之戰根本談不上翻盤與不翻盤,袁紹何人?乃志大才疏之人,官渡之戰明明是一場碾壓型的戰役,硬生生的讓袁紹打輸,況且一統北方並不是官渡之戰決定的,而是袁紹回鄴城氣死後,曹操率大軍討伐袁紹的三個兒子最終一戰定乾坤統一了北方。

1、官渡之戰後根本算不上袁紹翻盤

當時即使袁紹戰敗,袁軍依舊是北方實際的掌控者,如若真的能用一場戰役打敗一個經營多年盤踞數洲的軍閥的話,那麼赤壁之戰曹操是不是也會被一波帶走呢?顯然是不可能的。


曹操能夠一統北方的原因是袁紹氣病交加而死造成了這個所有人不願意承認的事實,官渡就算是袁紹的十萬人全部覆滅,那麼袁紹其他兒子手中還有十幾萬軍隊,以曹操當時的實力他怎麼敢去攻擊這樣的龐然大物呢?

因此這是袁紹的失誤,他認為這次戰爭的失敗讓曹賊的聲勢更強,讓天下人認為曹操才是正統,袁紹只不過是一個反叛的諸侯,這樣的情緒下,袁紹漸漸的把自己氣死,讓自己生前掌控的地盤落入曹操的手中。

2、曹操一統北方

袁紹死後,曹操看到了袁紹幾個兒子一直在為了自己的權益互相征討,因此曹操採取逐個擊破的戰略方針,一下子進了鄴城,拿下了袁紹生前控制的幾個洲,這才是曹操一統北方的真正原因。



單憑官渡一戰是不可能將袁紹打敗的,這是袁紹自己埋下的惡果,最終也只能讓他自己來嘗。

綜上所述:曹操是英雄還是奸雄,我們已然無從得知但可以知道的是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英豪,自一統北方後發展經濟,讓北方的經濟迅速領先南方,奠定了曹丕篡漢的基礎,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關注我學習更多的歷史知識!


慕容鑑史


管子在四百年前已經給袁紹的結局下了定論:必敗無疑,翻盤絕無可能!那麼為什麼有人會提出:袁紹有機會翻盤,這個疑問來自於哪裡呢?

官渡之戰地圖

小人物認為可能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兵力問題。官渡之戰中,曹操7萬人打敗袁紹20萬部隊,對於擁有70萬部隊的袁紹而言,都是毛毛雨,不值一提,而曹操部隊,就7萬多!耗都耗死了,為什麼不能翻盤?

第二個是糧食問題,對於袁紹而言,根本不是問題,但是對於曹操,卻不是那麼容易,尤其是曹操打仗,糧食是曹操的最大的問題,動不動就沒有糧食了!

袁紹

第三個是人口問題,也就兵力來源問題,袁紹坐擁四州之地,而曹操只有一州之地,在後來曹操收青州兵40萬?這是什麼概念,原來這都是袁紹的兵力!

以上三個問題來對比曹操和袁紹的實力,袁紹翻盤是分分鐘的事情,也就是這個問題的根本!

事實真的如此嗎?似乎不是!袁紹不過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外面精彩好看罷了,其實內部已經潰爛,也就是他為什麼不能翻盤的原因!

一、袁紹的根據地冀州是怎麼來的?冀州人馬人心向背如何?

看過袁紹傳的人都知道,袁紹的冀州之地,是原來冀州韓馥讓給袁紹的,說是讓其實是袁紹利用韓馥和公孫瓚之間的矛盾,指使謀士四處煽風點火,讓韓馥崩潰,最後將冀州讓給了袁紹,在這場博弈中功不可沒的謀士是陳留高幹、潁川荀諶。表面上看,袁紹是冀州牧,但是人員班底卻是韓馥的人,對於韓馥讓冀州之事,韓馥的手下是沒有幾個人同意的,如:長史耿武、別駕閔純、治中李歷、從事趙浮、程奐都不同意韓馥讓冀州之事!

韓馥劇照

話說韓馥讓出了冀州,袁紹應該感恩韓馥,但事實卻並非如此,袁紹又利用了一次人心,任用了一個韓馥的仇敵——朱漢為都官從事,不知道這是袁紹有意還是無意,總之搞的韓馥很崩潰,朱漢對待沒有權力的韓馥,無所不用其極,下三濫手段全部用上,致韓馥於死地!

英雄記記載:“圍守馥第,拔刃登屋,馥走樓上,收得大兒,槌折兩腳!”

不知道是袁紹為了掩人耳目,還是真心殺朱漢,反正是把朱漢殺了,韓馥一看也沒話說!沒有辦法,韓馥採取了一個策略“惹不起,還躲不起嗎?”,於是投靠了張邈,但是袁紹卻緊追不捨,準備弄死韓馥,韓馥一看逃不掉,最後沒有辦法在廁所自殺了!

袁紹殺了韓馥,自然韓馥手下的忠臣良將,都在袁紹的文臣武將中,都看透了袁紹的真面目,袁紹在冀州的根基也就是虛有其表,並不穩固!

二、袁紹在自己的四州之地都幹了些什麼?

在袁紹起兵之初,謀士沮授已經給袁紹制定了一個詳盡的戰略計劃:

……濟河而北,則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震河朔,名重天下。雖黃巾猾亂,黑山跋扈,舉軍東向,則青州可定;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回眾北首,則公孫必喪;震脅戎狄,則匈奴必從。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西京,覆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比及數年,此功不難。"紹喜曰:"此吾心也。" 《三國志》

袁紹基本按照沮授的戰略計劃實施,也相應的得到了北方四州之地,擊敗了公孫瓚、然後收拾了黃巾軍,但是在迎接天子這件事上,袁紹卻聽信郭圖、淳于瓊短見:

公孫瓚劇照

“……若迎天子以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

失去了迎接天子的最佳時機,雖然後來進行了彌補,但是已經無濟於事,這件事的反覆,造成了郭圖淳于瓊和菹授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

詛授

擁有了四州之地的袁紹,開始膨脹了,有了稱王的小心思,第一個人看透袁紹心思的是耿苞,偷偷地表達袁紹的意思,但是群臣反對,最後耿苞為自己的小聰明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正如菹授所言“必為禍始”是袁紹不按照功勳表彰曾經跟自己打天下的文臣武將,而是把北方四州看作自己家地盤,開始胡亂封賞“孤欲令諸兒各據一州也!”。

袁譚劇照

他的大兒子袁譚在青州乾的好事都有哪些?為何把青州搞的烏煙瘴氣,大失民心!

袁譚上任便把能得罪的全部得罪完,“遂北排田楷,東攻孔融,曜兵海隅,是時百姓無主,欣戴之矣”

,把老百姓禍禍的差不多了,然後開始著手官場上的折騰,近小人遠賢臣,肆意淫奢,大肆揮霍,搞的官場一片阿諛奉承,沒有一句真話!再後來就是折騰軍隊“七大姑八大姨全部在軍隊任職”而且放縱軍隊燒殺搶掠,搞的民不聊生!

寫到這裡青州已經報廢,袁紹還指望青州能夠給自己東山再起提供援助,那麼就是痴心妄想了!

天下州圖

後面兩個州“幷州、幽州”是什麼情況就不得而知了,三國志中只是記載了:“袁紹讓自己的兒子袁熙和外甥高幹兩個人去當了幽州刺史和幷州刺史”,但是不難猜測,幽州和幷州不會好到那裡去!

三、袁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關於袁紹歷史上的評價在這裡不做贅述,這裡只討論他具不具備“東山再起”的素質。小人物認為袁紹不具備翻盤的素質,原因有四:

一是袁紹是一個卸磨殺驢的人,無法御下。

前文已經陳述了袁紹殺韓馥,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中間的耿苞也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這裡重點要說的一個人就是麴義,掌控著袁紹帳下的特種部隊——先登死士,袁紹用麴義戰敗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後,贏得了界橋之戰,消滅了公孫瓚的主力部隊,沒有大力褒獎麴義,反而找了一個藉口,以“恃功而驕恣”殺掉了麴義。

先登死士

本身就沒有多少武將的袁紹集團,又損失了一個能征善戰的大將。這三個人的命運,又何嘗不是其他將軍的命運呢?跟著這樣的領導幹,能有什麼前途呢?自顏良文丑之後,袁紹沒有了翻盤的人手,因為被他殺完了!

二是袁紹是一個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傻傻分不清的人。

前文已經講到了關於迎接天子這個事情,菹授的建議從一開始同意“此吾心也!”,到聽了郭圖的建議後,又出爾反爾,把菹授的建議放置一邊,想明白之後,又反悔,上天能把這樣的機會給兩次嗎?顯然不是!

田豐劇照

還有一個例子證明:與曹操怎麼打仗的問題,謀士菹授、田豐一再言明:“廟勝之策,不在強弱”,到底是急兵打,還是用經濟拖死曹操,袁紹的選擇讓人很是崩潰,用自己的短處和曹操的長處一較高下!最後顏良文丑兩個良將,還沒有來得及施展才華就一命嗚呼!讓袁紹軍隊一潰千里!

一個對時局分不清的人,給他再多的兵馬又有什麼用呢?

三是袁紹是一個對正確意見和錯誤意見不會衡量,也是一個沒有容人之量的人

在袁紹集團中,從一開始就提出正確意見的菹授田豐兩人,袁紹棄之不用,把他們二人全部放在了監獄之中,由於自己決策的失誤,導致戰敗,把兩個人都搞死了!

這樣一個沒有正確意見的集體中,不輸怎麼可能呢?菹授田豐之後,剩下的謀士許攸、逄紀、郭圖、審配、辛評等人,都是錯誤意見的製造者,他們都是順著袁紹的脾氣來,一步一步將袁紹推向死亡!

四是袁紹是一個對時機不夠敏感又好面子的人。

對時機不夠敏感具體例子便是:還是拿迎接天子這件事來例證,第二個便是襲擊曹操後方的時機,當時時局非常有利於袁紹,但是袁紹卻以“夫遭難遇之機,而以嬰兒之病失其會,惜哉!”為藉口,把這個天賜良機喪失了!

對於好面子的例子不勝枚舉,太多了,他殺的人,大多數是殺好面子!耿苞、田豐、菹授、麴義等等!

綜上所述:袁紹把能征善戰的武將、把有預見力、善於謀劃的謀士,全部送進了陰曹地府,更重要的一點是把民心糟蹋的一地都是,官渡之後,他靠什麼來翻身呢?

以上是小人物的觀點,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小人物F


官渡之戰後袁紹沒有翻盤的機會原因有下幾點

一、袁紹不會用人

袁紹是聽不進勸諫的。袁紹派顏良攻打白馬時,他手下的謀士沮授勸他,顏良度量狹小,有勇無謀,不能堪當大任。袁紹不聽,結果顏良為關羽所斬。

袁紹進軍官渡後,田豐勸諫他,在南方應該速戰速決,在北方應該打持久戰。袁紹求勝心切,又不聽勸。

官渡之戰前,田豐勸諫袁紹,說曹操善於用兵,他的兵力雖少,但是不可輕敵,應該打持久戰。對內修好政理,對外不停地派一些兵去騷擾曹軍,讓他的軍隊疲乏奔波。兩年之內,就能夠戰勝曹操。袁紹不聽。田豐死諫,結果袁紹大怒,將他關進了大牢。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獄卒將袁紹兵敗的消息告訴了田豐,說他不日將重見天日。沒想到田豐仰天大笑,說要是袁公打贏了仗,他或許能活命。現在失敗了,他必死無疑。

果如田豐所言,袁紹逃回後,立即將他給殺死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袁紹戰勝了曹操,或許會放了田豐,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寬厚大量和英明絕倫;而他失敗了,則會惱羞成怒,殺了田豐,來掩蓋自己的錯誤。

相比之下,曹操寬宏大度,舉賢任能,不拘一格。有謀略,做事果敢堅決,又隨機應變。軍紀嚴明,賞必行,罰必信。真誠待人,從不虛榮。

袁紹的個人品質跟曹操想比,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二袁紹的內部不如曹操團結。

袁紹的內部,是有很多問題的,用荀彧的說法是:

“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

深談:官渡之戰

謀臣有問題,但是如果袁紹能夠調和好,也不會出現太大問題。可是偏偏袁紹不能容忍他們,田豐死諫被下獄,後被殺;許攸貪財、無法度,也不被容,結果叛逃曹操。

此外,袁紹的謀臣還互相爭鬥。郭圖嫉妒沮授,誣陷他“監統內外,威震三軍”。袁紹聽到後,就對沮授產生了懷疑,收回了他的兵權。

而反觀曹操內部,是比較團結的。曹操總是以身作則,能夠協調好各方的矛盾。

總結

官渡之戰,袁紹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認為根本的原因,在於袁紹自己,他不是一個合格的主帥!就算沒有官渡之戰袁紹有沒有滅曹操的可能!





秋風吹落葉飛


都說三國時期有兩場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爭,一場就是決定誰是北方霸主的官渡之戰,另一場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

其實個人認為,官渡之戰並沒有最終決定北方的歸屬,雖然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損失了幾十萬人馬,但是這僅僅是袁紹主動進攻曹操失敗,袁紹依然有四州的土地,他的實力依然能夠自保。

而且不僅如此,曹操此戰也是傷人1000,自損800,官渡之戰可以說是慘勝。對於曹操來說,也沒有能力乘勝追擊。更何況在汝南地區的劉備這項附骨之蛆一樣,一直死死纏著曹操不放。曹操和他糾纏了好幾年,才徹底擊敗他。

其實官渡之戰曹操贏得非常的險,打到最後,他的糧草已經根本跟不上了,如果沒有許攸的叛變,曹操會贏嗎?

而且正是因為曹操糧草不濟,曹操沒有選擇接納袁紹的降兵,而是採用了另外一種更加暴力血腥的方式,將他們人道毀滅了,這也使得曹操失去的迅速擴大隊伍的機會。

真正讓曹操獲得戰爭勝利的轉機,在於袁紹的死亡。袁紹死後,他的小兒子袁尚繼承了大位,而他的大兒子袁譚則靠邊站,得向自己的弟弟行禮。這樣的安排才是曹操奪取北方控制權的關鍵。袁紹死後又過了四個月,經過精心準備的曹操,這才向袁紹控制的冀州發起了進攻。

曹操的軍事能力很強,連袁紹都不是他的對手,更別說是袁紹那兩個不成器的兒子。很快就打的袁尚和袁譚兄弟落花流水,在曹操的指揮之下,曹軍連戰連勝,很快就突破了袁譚兄弟佈置的防線。曹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河北地區的重鎮鄴城。

但是鄴城攻堅戰打得並不順利,曹操損兵折將,經過一番謀劃之後,曹操決定退兵。他打算先擱置袁尚兄弟,一會兒去把荊州的劉表先搞定。

因為在這個時候江東的孫家已經多次打敗了黃祖,這就意味著江東孫家很有可能北渡長江將手伸到長江之北,這是曹操絕不允許的,所以曹操打算先去解決劉表,再不濟也得在和東吳在荊州的爭奪中佔據先手。

俗話說得好,不作死不會死,就在這時候,袁紹廢長立幼所帶來的惡果,現在體現了出來,

袁家兄弟為了自己的權利,兄弟鬩牆,打了起來。

就在這時候,曹操果斷改變策略,率軍北上採用分而擊之的策略,消滅了袁尚和袁譚兩兄弟,總共花費了七年時間,平定了袁紹所佔據的四州之地。

所以可以說袁紹的實力是很強的,如果袁紹不死,他只要採取積極的外交政策,和劉表以及孫權等人搞好關係,完全有可能翻盤?

其實曹操控制的河南地區處於四戰之地,這個地理位置並不理想,只要劉表孫權,袁紹,馬騰等心往一處想,就能夠興起聯軍打敗曹操。只可惜袁紹死的太早,而他留下的又是這麼一個大的爛攤子,兩個兒子又不爭氣,所以真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歷史評說


從實力上來說,官渡之戰後,袁紹依然是天下最大的諸侯,依然有機會奪取天下。

不過,袁紹集團內部的重重問題,使他沒有機會兌現自己的實力,難以翻盤!

官渡之戰後,曹操未敢直接對河北用兵

官渡之戰後,曹操對於下步擴張方向,進行過以下考慮:

1、建安五年年底,曹操想攻江東,被當時正在許昌的張紘勸阻。曹操轉而與孫權交好。

2、建安六年三月,曹操又認為袁紹還強,想先打擊劉表,被荀彧勸阻。

在多番猶豫後,曹操才在建安六年四月,發起倉亭之戰,擊敗了袁紹。但是,此戰只是打破了袁紹在黃河南岸的據點,曹操並未敢渡河深入。

隨後,曹操又轉身對還在汝南的劉備等勢力發起進攻,未及北上。

直到202年袁紹去世後,袁紹集團發生了內部分裂,曹操才發起征服河北的戰爭。

由此來看,曹操集團對於大規模進攻袁紹是非常謹慎的。

官渡之戰後,袁紹與曹操的實力對比

1、戰力:基本軍力雙方基本持平,但袁紹軍事潛力更大

袁紹軍:實力受損,但戰力尤存。

官渡之戰後,袁紹和袁譚一頓猛跑,逃到了蔣義渠帳中。袁紹拉著老蔣的手說:我的人頭,就交給你了!老蔣避帳而處之,傳達袁紹的號令。散敗的各軍聽聞老袁還在,紛紛集結過來,袁紹軍威復振!

當然,這個復振,也就是收攏餘部,官渡之戰也沒白打,損失的那些部隊也是實實在在的。戰前的優勢是沒有了!

但是,我們也知道,袁紹的軍事潛力還是很強的,冀州富庶,隨時可以徵兵,幽州更是產馬,而烏桓等地少數民族也受到袁紹的恩惠,樂於為袁紹征戰。

曹操軍:實力增長有限。

官渡戰後,曹操把袁紹軍“偽降”者悉數坑殺。

也就是說,曹操在官渡之戰中,除了張郃高覽帶來的降軍,其他沒有太大的增長。

2、地緣環境:袁紹佔優

官渡戰敗後,袁紹回到冀州鎮壓了叛亂,穩住了局勢。袁紹依然擁有外線優勢。

曹操則依然處於內線之中。劉表已經平定了荊南叛亂,拓地千里,帶甲十萬。孫策雖死,但他生前畢竟想過圖取許昌。

作為事後諸葛,我們可以揮揮衣袖說:劉表,座談客···

但是,就當時而言,這些力量至少是要牽制曹操部分力量的。

3、經濟力:袁紹佔優

袁紹坐擁青、冀、幽、並。其中,冀州非常富庶。

中原殘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難以恢復。

因此,曹操自己在奪取冀州後,遷徙到了鄴,以此為基地繼續進行統一戰爭。

袁紹集團的優勢是比較明顯的。以至於,袁紹死後,曹操在攻鄴時,都難以直接攻取,要採取“緩之則相攻”的策略,誘發兒子持續內鬥,才有機會平定河北!

總體而言,袁紹在官渡之戰後,依然佔據著一定的優勢。

袁紹不能有所作為,主要對冀州本地集團的態度

荀攸曾說:袁紹據有四州之地,帶甲數十萬,袁紹又寬厚得人心。假如他的兒子們好好保守家業,那天下的禍害(袁家基業)就沒完沒了了。現在他們卻互相爭鬥···

這句話,說的是袁紹死後,袁家二子不合引發的悲劇。

事實上,在袁家二子的爭鬥,不過是袁紹集團長期內部矛盾的繼續。

人說袁紹外寬內忌,根源未必在其性格,而在他與冀州集團的關係。

作為外來者,袁紹要在冀州站穩腳跟,就必須拉攏冀州本地勢力。但是,袁紹又害怕冀州本地勢力尾大不掉,威脅自身。因此,他對冀州集團,外表寬容,內力忌憚!

冀州本地集團與潁川系的矛盾重重,最終引發了袁紹集團的分裂。

比如,我們常常知道的,袁紹對田豐、沮授的良策的不聽從。

這種不納諫,表面上是袁紹思慮不到位,實際上,是其對冀州本地勢力的防範。

而這種局面,在官渡之戰後,依然沒有得到改善,甚至愈演愈烈,最終引發了分裂!

因此,儘管從實力上說,袁紹集團在官渡之戰後,依然有機會捲土重來。但是,因為袁紹集團本身的劣根性,他難以處理好內部關係,最終昏招迭出,連繼承人問題都處理不好,最終分裂、失敗!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肯定沒有機會翻盤!

袁紹以數倍於曹操的兵力與實力,還能大敗於官渡。

而且,還不是偶敗,而是兩軍對峙數月,接觸戰,小戰、大戰不斷之後的大敗,那叫完敗。

這樣的失敗,是極傷軍心士氣的,證明了曹操的用兵,遠勝於袁紹。凡袁紹所能想到的,曹操都能想得到。而曹操想到的,袁紹基本想不到。

袁紹此人,多謀少決,外寬而內忌,有人才而無法人盡其用。他要有翻盤之能力,那麼官渡也不會遭遇大敗了。如此,袁紹肯定已無翻盤可能。



風去了無痕D


官渡之戰之後,其實袁紹還是有機會的,但是這個機會已經是非常弱了,就像拔河比賽已經到了最後一點點的時候,你已經被別人拉到,只剩下最後一點距離了,已經是無法避免失敗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你的精神已經被打擊到了,你再也沒有去抗震的動力,就算你剛開始是多麼強大,但是面對這樣的結局,你也就只能夠已經失敗了。

在官渡之戰之後,袁紹其實就已經是自己放棄了,他還認為自己是一個世家子弟,把自己當做自己最好最厲害的人,可是面對曹操這樣的奸雄,他已經是無法比的,更何況現在兵力已經比曹操更弱了,失敗也是註定的,再也沒有人會相信袁紹了,所有能夠得罪的人,袁紹都已經得罪了。



且兵出逾年,人有歸志,今俘馘十萬,罪人斯得,自歷代征伐,未有全兵獨克如今之盛者也。武皇帝克袁紹於官渡,自以所獲已多,不復追奔,懼挫威也。”

袁紹自己都已經快要死了,怎麼可能還會再次成功呢?

袁紹當時打仗打的真的是非常的辛苦,每個人都只想要喝一口水就行了,而元帥的話卻想要喝蜂蜜,在當時那麼混亂的情況下,而且自己都已經失敗了,還想要過上很好的生活,這個是富裕的生活讓他失去了理智,事情再也不會圍繞著他轉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是孟子所說的那一句話,曹操是在患難之間成長起來的,本來他可以過得和袁紹一樣幸福,但是在亂世之中,他不斷的成長起來,經歷了很多的磨難,最終是和袁紹進行了對抗,而袁紹什麼磨難都沒有經歷過,從小就是享受著一切生活,對所有人都非常的驕傲,最終是導致了曹操的成功,袁紹的失敗。


兩個人的心態已經是完全不一樣了,曹操當時是從失落,但是還是要努力去爭取,相信自己一定會取得勝利,最終是打敗了袁紹,獲得了人生中最驕傲的一次。信心十足,而袁紹的話剛開始就驕傲自滿,最後和曹操打了起來有那麼多錯誤,最終是被曹操以少勝多打的落花流水,最終還是在幻想自己是一個有錢人,真的是可憐之極。

你們認為曹操到底是有多麼帥,歡迎在下面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