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十四五”規劃,石油業要考慮哪些方面?

“十四五”規劃,石油業要考慮哪些方面?

當前,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七成,天然氣超過四成,大大超過美國曆史上的最高值。就綜合國力和在世界石油業裡的話語權而言,我國和美國還有不小的差距。值此百年未有的大變局時期,油氣過高的對外依存度顯然是國家能源安全的“短板”。

石油上游業具有“高風險、高技術、高投入、長週期”的特點,因而要改變對外依存度過高的局面,將是一個長期攻堅克難的過程。即使將全國原油年產量恢復到原有的2億噸水平,由於認識上、政策上、技術上和機制體制上的諸多原因也非輕而易舉的事情。在此形勢下,怎樣保障國家油氣供給安全,併為今後徹底改變這種局面打好基礎,是石油上游業“十四五”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

兼顧全局與發展階段 謀劃上游未來 

石油上游業是龐大的系統工程,要持續健康地發展,正確的發展戰略是關鍵。戰略學是研究戰場與戰場,階段與階段的科學。不謀全局、混淆階段就會顧此失彼、貽誤戰機;就會事倍功半,甚至事與願違。目前看來,“十四五”,乃至“十五五”,至少要分四個層次進行規劃:

提高採收率,提高儲量動用率,實現高質量發展。以全國現有累計探明地質儲量為基數,原油採收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意味著2億噸原油年產量水平可以再多維持兩年。探明未動用儲量若動用一半,石油可供新建產能2000萬噸左右;天然氣可供新建產能250億方。提高採收率、儲量動用率符合“節約合理使用礦產資源”基本國策,是石油上游業實現高效益、高質量發展最現實的抓手。

舉全國之力,加快近海油氣區發展。我國近海油氣區包括渤海,黃海與東海西部,南海北部。具有“三低一淺”的特點,“三低”,即工作程度低,我國近海工作程度最高的渤海和珠江口盆地,其探井密度也只有渤海灣盆地陸域的1/10和1/70;儲量探明率低,低於30%,處在勘探早期以構造油氣藏為主要工作對象階段;油氣採出程度低,渤海石油採出程度小於10%,僅相當渤海灣盆地陸域的一半。“一淺”,即指絕大部分油氣資源分佈在水深小於300米的區域內。

當前,世界石油業發展趨勢是“走向深海”。但是,由於發展階段的不同,石油地質條件的不同,我們不能“東施效顰”,急忙將深海作為主攻方向。我國近海油氣區“三低一淺”的特點,正是我們的優勢,可以成為近期高速度、高效益“增儲上產”的重點戰場。應該通過礦權管理制度改革,引入更多的投資者和作業者,加快這裡的開發步伐。

機制體制創新,重新認識評價松遼盆地。在全國所有面積大於10萬平方千米的大型含油氣盆地中,當前唯有對松遼盆地的油氣前景認識存在明顯的分歧。筆者曾撰文指出:“大慶油區面臨的不是有沒有油氣資源的問題,而是有沒有本事找到並採出來,而且是經濟地採出來的問題”。

本世紀初,松遼盆地裡有44家不同體制的石油公司從事“低品位”油氣資源開發,年產油量曾達到230萬噸。當時,油價並不高,仍有利可圖,就是有力的佐證。近期,河套盆地通過礦權內部流轉,華北油田公司成為該區作業者後,在這勘探多年的地方,很快找到了有一定儲量規模的吉蘭泰油田。這個例子進一步證明善於選擇不同特長的隊伍打不同領域的仗,充分發揮隊伍優勢的重要性。

重新認識評價松遼盆地是事關全局的大事,不僅直接關係著全國油氣產量能否穩產上產;而且關係到對全國油氣資源前景能否有一個符合實際的認識。

鍥而不捨,探索新區、新領域。積極探索新區、新領城,事關工作的前瞻性,事關石油上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早動手,鍥而不捨地進行探索。西藏、滇黔桂湘和南海中南部都是有含油氣前景的新區;頁岩油氣、煤層氣、地熱(含乾熱巖)和天然氣水合物等都是正在進行工作的新領域。在石油上游業發展規劃中,它們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誰在哪個時期擔當“主角”,取決於工作進展程度,而不取決於擁躉者嗓門的大小。

頁岩油氣在我國是受熱捧的礦種,近期也取得了不少進展。但是從多次規劃的產量指標屢屢落空的原因來看,它們要擔當油氣發展的“主角”,至少還要創造下列條件:實現有經濟效益的規模開採;核心技術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核心設備國產化;後備儲量足以彌補產能劇烈遞減,實現生產能力的有效接替和提升;少水化或無水化增產措施得到推廣;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可控。

加大前期投入,走出產量“低谷”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們的基本工作方法,是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能夠取得成功的法寶。我國石油工業能夠不斷攻堅克難迅速崛起,也離不開這個法寶。 

在新中國70年的油氣開發歷史上,石油產量出現過兩次“低谷”: 

第一次“低谷”,谷底是1981年,年產油1.0121億噸,較1979年的1.0614億噸峰值下降了近500萬噸。有專家認為,產量只有降低到8700萬噸,才能穩得住。然而通過“一億噸原油產量包乾”政策,調動了廣大群眾的積極性,產量不僅止跌回升,而且突破了2億噸大關!在這次波折中,勝利油田產油量由1978年的1945萬噸下降至1611萬噸,減少了300多萬噸。以油田總地質師為首的一些專家認為,油田勘探己進入“無整拾零”階段,原油產量只有降到1100萬噸才能穩住。同樣通過落實原油產量包乾政策,調整了油田領導班子和總地質師,匯聚了群眾的智慧,原油產量逐步回升,1993年更達到3355萬噸的高峰,之後一直在2400—2700萬噸高位運行。“基層群眾思想最解放,認識最符合實際!”

這是人們在這一次曲折中形成的共識。

美國石油業歷史上也曾多次出現著名專家斷言,美國石油資源很快就要枯竭。然而實踐結果恰恰相反。美國九十歲高齡的石油地質家普拉特(W.E.Pratt)在《找油的哲學》一文中回顧了這些故事,認為這些專家被已有的知識束縛了頭腦,進而感嘆“人們的精神狀態可成為探索石油的難以克服的阻力”。

第二次“低谷”,谷底是2018年,年產油量1.89億噸,較2015年2.15億噸的峰值下降了2600萬噸。 

前後兩次“低谷”相距近40年,但是形成低谷的原因卻有諸多相似之處。引起產量下降的主要因素都不是“資源枯竭了”,而是因前期投入不足,“增儲上產”步子跟不上所致。因此,走出第一個“低谷”的經驗,對走出第二個“低谷”有重要的借鑑價值。其中,最重要的經驗是,定戰略,編規劃,做決策,一定要到生產一線、科研一線深入調查研究,匯聚廣大群眾的智慧,因為這才是事物的活水源頭。

((文丨查全衡 系中石油諮詢中心諮詢專家)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