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老舍為什麼對“五四運動”不感興趣?

探討老舍與五四文學精神的關聯,必不可少的應先談一下老舍與五四文學革命之間的聯繫或者說是老舍對於文學革命的態度。

老舍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而這位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卻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局外人。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五四文學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動力,發生於1917年的五四文學革命,是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開端,對於中國文學乃至整個國民思潮和文化的影響更是不言而喻。而老舍作為一個現代作家,身處五四漩渦中心附近卻沒有捲入,運動就在他身邊發生卻採取了旁觀者的態度,他這種對於這場革命運動的"不感興趣"不禁令人產生疑問。

老舍為什麼對“五四運動”不感興趣?

為什麼老舍會對這樣一場偉大革命表現出冷漠的態度呢?從以下三個方面大概可以說明一二:

1. 濃厚的平民意識

老舍是從小衚衕裡走出來的青年學生,受出身寒苦以及在貧民窟里長大的經歷的影響,形成了他濃厚的平民意識。這是老舍生命的底色和本色,甚至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之後老舍成為名震一方的大作家、官居高位時他依然以"平民"自居,更不要說在五四文學革命運動發生的當時了。尤其是在20年代前後,他還沒有完全脫離貧困生活陰影,也沒有能夠忘卻自己的貧困出身,這都導致他更願意做一個低調的平民。而平民的最大願望就是能夠擁有一個平穩的生活,這顯然不符合革命者應有的反叛素質。濃厚的平民意識使老舍在當時這場如火如荼的革命中顯得十分低調甚至冷漠。

2.傳統的知識結構

老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比較大。這不僅與他的出身以及早年的貧苦生活經歷有關,也與他所接受到的教育密切相關。在大範圍的平民環境中,保留著較多的落後保守的思想意識,雖然老舍在以後的寫作創作中堅持批判這些帶有國民劣根性的思想,但自己卻沒有將自己完全從這種思想漩渦中解救出來。另一方面,就是老舍所接受的教育:在改良私塾接觸大量古典詩文;於北京師範在一批國學老師的指導下系統的學習了古典詩文,桐城派散文等。老舍所接受的一直是國學教育,他的知識結構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併產生了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心理,而這種知識與文化的核心內容就是五四革命派強烈要求打倒的"仁義禮智信"儒家思想。就這一點來說,要老舍接受"打倒孔家店"這樣的激烈觀念是比較困難的,進而這也就削弱了老舍對於這場革命運動的興趣。

3. 個人生活的限制

文學革命熱烈進行的時候正是老舍學業和工作緊張繁忙的時候,時間的衝突使老舍並沒有太多的精力參與到革命運動當中。

老舍為什麼對“五四運動”不感興趣?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老舍在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的影響下在五四運動中採取了旁觀者的態度。然而在整個時代的大潮流中,身為其中的一員每一個人都會對這場運動有所關注甚至受到巨大影響。而老舍作為時代浪潮中的清醒者,也許更能夠站在"旁觀者清"的角度對五四文學革命、五四文學精神有一個更為客觀清醒的認識。

老舍在《"五四"給了我什麼》一文中曾經說到:假若沒有"五四"運動,我很可能終身作這樣的一個人:兢兢業業地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如是而已。我絕對不會忽然想起去搞文藝。由此,我們可以得知老舍其實在文學革命運動的過程中產生了較大的思想轉變——搞文藝。

老舍為什麼對“五四運動”不感興趣?

正是"五四"給予老舍的轉變,使他在文藝界大放異彩。那麼老舍是怎樣在五四文學精神的影響下進行創作的呢,大概可以把五四文學精神和老舍的寫作進行交叉對比以發現其中的聯繫。首先,五四文學精神的根本是對"人"的發現,這個根本精神主要源於:1.體現了個人自由、自尊、人格、人權的理性主義價值的理性個人主義;2.盧梭呈現人性的負面,揭示人性的複雜性,使人的真實自我獲得理想主義的確證;3.尼采頌揚的個人對傳統社會的反叛精神;4.弗洛伊德透視人的深層意識、個人意識中湧動著的原欲。其次,經過對老舍作品的瞭解和閱讀,可以做出一些與之相關的舉例:《駱駝祥子》中祥子作為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在艱難的困境中吃苦耐勞、不卑不亢、堅持追求自己的願望體現著追求自尊和人格的個人主義;祥子在軍閥混戰的動盪社會里,在各種惡勢力的剝削壓迫下逐漸喪失性格中美好的一面,成為了他自己曾經唾棄的"小市民",祥子的悲劇體現出社會的險惡和人性的複雜性;祥子一開始不隨波逐流,堅持保留著美好的人格品質是對社會的頹廢墮落的反叛,後來逐漸"市民化"以至於喪失掉基本的人格成為"活死人"又是對不公命運的消極反叛;祥子一生的追求以及幾次大的思想轉變都是受的客觀社會和個人劣根性的雙重影響,及包含著社會運行所需要的罪惡慾望也包含著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原欲。《月牙兒》中"我"曾經善良純潔、好學向上,想做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過"人"的生活體現出追求尊嚴和人格的個人主義;在一次又一次的殘酷打擊下,"我"被推向墮落的深淵,玩世不恭,用抽菸酗酒麻醉痛苦的心靈體現著人性的負面;"我"對於整個生活整個命運整個社會的抵抗和怒視無不體現著對於舊社會的反叛;"我"在艱苦的人生歷程中隱忍而令人窒息的為活著的委曲求全湧動著對於人性原欲的細膩探索。在上面兩個作品中很容易看出五四文學精神的影子,可以說,老舍的創作中內含著五四文學精神。

其實,縱觀老舍的整個創作歷程。可以發現,雖然老舍在面對五四新文化運動乃至整個中國現代文學革命運動時都選擇了"旁觀者"的身份,但是他卻積極的成為了文學革命的受益者。1918年白話詩已經開始批量出現的時候,老舍還用舊體詩和文言文表達自己的態度,而在20年代開始進入作家行列之後,老舍便開始了樸素的寫實的創作,而這些創作中無不體現著從文學革命運動中醞釀而來的五四文學精神。

有人說,老舍是魯迅之後卓越的探索和改造國民性的作家,是現代文學史上傑出的市民社會的表現者和批判者。能夠這樣說,大概就是因為他的作品中關注而且聚焦著一個人對"人"本身的體現和探索,也就是所謂的五四文學精神的核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