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曾為貢品的臨武龍鬚草席 一床最少要6000根草耗時15天


2018年7月11日報道,炎炎夏日,酷暑難耐,一張清涼的草蓆成為度夏的必需品,讓人愜意入夢。

在湖南南部山區的臨武縣,出產一種獨有的傳統手工龍鬚草席。它有著600多年的歷史,清朝時曾被作為貢品,又稱“龍鬚貢席”。 1951年,宋慶齡盛讚道:“該產品工藝精緻,所織文字也深具政治意義,為開展婦女生產途徑以改善婦女生活,希望能設法大量產銷。” 1954年,參加在德國萊比錫舉辦的世界工藝品博覽會,被譽為“世界獨有的手工藝品”。

上可為國禮,下可為民榻。如今,機械早已替代手工,草蓆更是多樣化,手編龍鬚草席日漸式微,編織技藝面臨瀕臨失傳的窘境,曾經的“草蓆村”如今僅剩幾人在堅守。


“六月,是採摘龍鬚草的最佳季節。龍鬚草席以野生龍鬚草編織而成,該草為細長空心葉莖,多蓬生於南方高山峻嶺陡壁上。龍鬚草生長時為綠色,成熟後草杆表面呈黃白色,草芯為天然的海棉狀,有彈性,有較好的柔軟性和抗拉強度,有著天然的本草香味。是中草藥,有預防風溼病的特點。” 臨武龍鬚草席傳承人胡曉琴介紹說。

胡曉琴介紹:龍鬚草席的生產工藝十分講究,有采草、煮草、曬草、配料、修剪、清洗、晾乾、錘草、刀刮草、編席等十幾道工序,編織一床龍鬚草席最少要用6000根龍鬚草,需耗時15天左右,如編錯一根,就會前功盡棄。編織的花紋有波狀及人字紋、稜字紋等式樣,編成後用溼毛巾擦去汙跡即可使用。

胡曉琴10歲就跟著奶奶、媽媽學編龍鬚草席。1988年,她作為中國代表,派往非洲傳授草編技藝。然而,手工草蓆早已在市場失去了優勢,編織技藝面臨失傳的風險。因為工藝複雜,現在很少有年輕人願意學,目前,只有村裡幾個60多歲的老人會編織。


近年來,該縣加大了對龍鬚草席編織技藝的傳承和保護,2014年列入郴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6年,龍鬚草編織技能培訓納入了湖南省郴州市巾幗脫貧“雙萬”工程。以此為契機,胡曉琴成立了湘菲編織工藝品有限公司,組織村民免費參加培訓,編織的成品由公司統一收購銷售,帶動100多名農村貧困婦女和殘疾人在家門口就業。

目前,為適應市場需要,除了龍鬚草席,她還開發了龍鬚草編籃子、扇子、手提包、太陽帽和坐墊等20多個品種。“雖然現在的創業很困難,但是一定會堅持。祖輩傳下來的手藝不能丟,期盼有更多的年輕人來守住這門老手藝,並將它傳承下去”胡曉琴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