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貴州 · 丹寨石橋——溶洞裡的千年造紙術


筆墨紙硯,文人的看家寶貝。小時候開蒙時候學寫字,家裡覺得宣紙過於高端,於是給買便宜的元書紙,毛邊紙,字寫的不好不壞先暫不表,破紙磨壞了不少筆倒是真的。後來逐漸用宣紙,即便是很好的宣紙,也都是論刀買賣,一刀一百張,再論三尺宣還是四尺宣還是長卷,再分生熟或半生半熟。貴州石橋造出來的這種紙,其實不是宣紙。理論上宣城的紙才是宣紙,在安徽。

這裡的叫做白皮紙,迄今仍舊沿用最古老的造紙之術,專門提供給國家古籍、文物修復之用。聽到價錢吃了一驚,朱老夫子講課的江西鉛山連史紙也沒這麼貴。後來聽說,這裡的紙真的能做到“壽紙千年”,一張石橋紙,保存得當,一千五百年也不會腐爛——之所以有零有整,是因為石橋造紙術流傳了一千五百年,也就是說這個技術再流傳一千年,最早的那紙還沒爛也未可知。如果這麼算賬的話,這個超級昂貴的白皮紙,似乎也值這個價錢。

石橋是石橋村,貴州黔東南丹寨縣南皋鄉。一路上晃晃悠悠,路窄山高。貴州地無三尺平,這還算是好走的路,前些年便早有領教,現在的路越來越好走,高速路越修越寬敞,來貴州自駕,已不是夢想。來的時候恰逢村子裡有活動,大多數人都放下事情趕去喝酒了。有兩位師傅仍在勞碌。要說師傅就是實在,當我問起,為何在溶洞裡造紙,他嘿嘿一笑,這裡有屋頂噻……


這個溶洞叫做穿洞,洞中有暗河,洞深1500米以上,由於水質優良,自古就有匠人在洞口建紙坊造紙。由於造紙書流傳時間長,又特供古籍修復,南皋鄉石橋村也被稱為“中國國紙之鄉”。

非常出名的貴州皮紙,用竹和楮樹皮製作,尤以貴陽市香紙溝、貞豐縣小屯和丹寨縣石橋的製作技藝最為傑出。這其中,石橋的造紙最有趣,在一個大大的溶洞裡。

造紙師傅的背影。

撈紙

輕輕的揭起

摞得整整齊齊。擠水、曬乾,它便成了紙

堆放著造紙的工具。 一切看著都很原始,很古樸。 後來進來了不少外國人。 他們那時候應該用羊皮卷讀聖經吧。

大溶洞提供了空間、避雨又通風的條件、水質超好的一條暗河。據專家考證,石橋白皮紙製作工藝屬唐代造紙工藝,它是石橋少數民族苗族先民借鑑漢民族的造紙技術,利用當地豐富構皮、杉根和清澈的河水為原料製作的。石橋古法造紙作坊生產白皮紙和彩色皮紙兩種,其生產工藝流程,與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記載的圖解 基本一致。

山崖下,一個叫潘老三的技藝傳承人,開了一個手工作坊

教人們做花草紙,還沒有曬乾的花草紙。非常漂亮的植物們,就這樣美麗的留存。

正在製作

做好的小本子。別有韻味。很漂亮,很古樸,不便宜。貴州丹寨,雷山、都勻、三都、麻江、凱里毗鄰。此地的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賈、苗族苗年、苗族服飾、苗族芒筒蘆笙祭祀樂舞七個項目已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都勻產毛尖兒,是舒適的緯度。 人都很樸實,還沒有被外界的大批‘驢友’、‘旅行團'、‘文青’侵染。 好地方。有空來轉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