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法蘭西共同體為什麼沒有像英聯邦一樣得以保存,而是很快解散了?

冬松雪竹


法蘭西共同體Communauté française1958年9月28日投票通過基本法,1958年10月4日成立,1961年3月16日就宣告解散了,連3年的壽命都沒有到,而英聯邦不僅至今尚存,甚至還不斷增加新成員,其中有些成員,如盧旺達,歷史上從未成為英國殖民地和領地。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從一開始法國殖民體系就和英國不同,而法共體的設置和英聯邦也大相徑庭。

英國在海外除了極個別地方(如直布羅陀),基本上實行“代理人制度”,即儘量不進行直接治理,而是在當地尋找和扶持代理人,採用恩威並施的手段使之歸附自己,然後讓這些代理人“因俗而至”,自己只管攫取,卻避免擔負更多義務和投入。如果這些代理人“靠不住”,則要麼靠收買,要麼靠軍隊彈壓,更多時會選擇扶植另一個針鋒相對的代理人,使兩派甚至多派代理人相互牽制,從而達到利益最大化的效果。這種做法最大的好處是“少花錢多辦事”,且出面做事的還是代理人,英國卻躲在背後,當地普通人遇到殖民弊端,往往歸怨於代理人,而反倒會相信英國是“好人”。

法國則在殖民地實行“小法蘭西”體制,即儘可能將法國的一套完整複製在當地,不僅委任大量法國人擔任殖民地各級管理職務,而且會竭力將殖民地精英“法蘭西化”,納入整個法國的行政體系。如獨立前塞內加爾後來的第一任總統桑格爾是法國文化部長,幾內亞開國總統塞古杜爾也是巴黎政治沙龍的名人。這種做法最大的好處是效率高,且矛盾不大的地方可以持久維持在法國版圖內,壞處是一旦矛盾激化,所有矛頭都會直接指向法國和法國殖民體系,毫無轉圜餘地。

偏偏法蘭西共同體的設置,就是法國政府希望通過強化一個“實體”,儘量延緩殖民地獨立趨勢的“急就章”。匆匆通過的法共體基本法給了成員3個選擇:維持現狀、成為法國自治省、成為法共體成員,而這個法共體擁有集體外交、防務、預算等一切國家職能,卻只有一個高度法國化的參議院,這些參議員必須是法國國籍,所參加的政黨必須在法國本土註冊,這意味著法國以外的殖民地國家公民只有變成法國人且搬到巴黎,才能對自己國家的重大決策好歹能插一句嘴。

這種設置迅速造成了兩極分化的結果:在土著消失殆盡或不佔優勢、或殖民矛盾不尖銳的地方,如法屬大西洋、印度洋部分島嶼,當地很快決定成為法國自治省(其中一些後來升格為自治大區),這些自治省至今仍在法國版圖內,也讓法國取代英國,成為後殖民時代殖民遺產最豐富的國家;但在殖民矛盾尖銳、當地人獨立意願強烈的國家,這種“什麼選項都有就沒有獨立選項”的安排宛如火上澆油,幾內亞從一開始就拒絕加入,矛盾最突出的阿爾及利亞索性未被列入法共體體系(法國將之視作本土),其餘寥寥幾個非洲殖民地加入不久就紛紛退出,已經被國內矛盾、越南問題和阿爾及利亞問題弄到焦頭爛額的法國,當然也就無力、無意願把吃力不討好的法共體維持下去。

反觀英聯邦,最初實際上是為應付愛爾蘭問題而搞出來的框架,二戰後則成為維持英國影響力和麵子的一種“比較虛”的架構,英聯邦本身並沒有多少功能和實權,成員國既可以是認同英國君主為共同君主的立那個啥國,也可以是擁有自己國家元首的共和國,即便是前一種,法理上也只是和英國(聯合王國)擁有同一個君主的獨立國家,和聯合王國在這個框架內有表面上的平等權。既沒有實權、又不丟面子,偶爾還能開個運動會什麼的聯歡一下,可以自稱“文化優勢”炫耀一把,正所謂過癮且不貴,自然也就能維持長久。

而法蘭西共同體短命的關鍵,就在於賦予了這個共同體“準國家”的超級權力,賦予法國在這個“準國家”裡過多特權,卻又沒有能力(武力、財力或文化吸引力)將這種超級權力貫徹,將這種“法國獨大”的體系維持下去,除了那些本土勢力弱小的彈丸小地,絕大多數前殖民地都會覺得獨立是更好的選項,且“既然你不給我法共體內的平等權利,我就連法共體都不加入算了”。


李厚何



和英國相比,法國雖然也可以算是一個殖民大國,但在統治手腕和技巧方面,不得不說還是差了好大一段距離,有人說法蘭西共同體之所以沒有保存下來,是因為法國在二戰時主戰敗,國家失去了對殖民地管理能力,對此我不敢苟同,其實二戰後英國也被打成了所謂的二流國家,比法國也好不到哪裡去!

同樣是面對殖民地的崩潰,但是英國人基本上走得利落而乾淨,沒留下多少仇恨,這一點在印度獨立的時候最顯手段的高明,英國前腳剛離開印度,印巴分治就開始了慘絕人寰的種族仇殺,但問題是,沒有人仇視以前的殖民者,或者說對英國的這一段殖民史滿懷感激之情。



法國就不同了,英國在二戰後順應歷史潮流,雖然也是極端的不捨,最終還是任由殖民地一一獨立,而法國卻想在戰後想重建殖民地。在阿爾及利亞,在越南,都可以看到法國在進行保住殖民地的嘗試試,特別是在阿爾及利亞,對反抗者的殘酷鎮壓可以說和納粹德國所犯的戰爭罪惡也不惶多讓。這些地區獨立後,法國殖民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影響肯定不會一下消除,雖然說法國也還算是文化宗主國,但這些國家除了曾經的法裔公民,心裡對法國更多的是仇視,所以法蘭西共同體也註定沒有多少人捧場。



但我認為,作為殖民時代的兩大強國,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局面,是由不同的民族稟賦造成的,這也就是大陸國家和海洋國家的差別,英國是海洋國家,安全和生活環境都相對優越,民族性更易冒險,也更易妥協變通,多一些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豁達,而法國是大陸國家,國民有更強烈的危機意識,如果想想一戰之後,法國是怎樣處心積慮地想削弱德國,而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就可以見其民族性之一斑。對德國的態度也像是對殖民地的態度,所以儘管法國為了法蘭西共同體下了不少的功夫,但是對以前的殖民地也沒什麼號召力。


皓月千山


先說說法蘭西共同體是啥東東。

二戰後,法國企圖重建殖民統治,由法國和海外省、海外領地、歸併地、歸併國組成法蘭西聯邦(Union française),取代法蘭西殖民帝國(mpire colonial français )。

隨著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不斷髮展,1946年建立的“法蘭西聯邦”日趨瓦解。1958年9月法國制訂的第五共和國憲法規定,把“法蘭西聯邦”改為“法蘭西共同體”。

越南抗法戰爭奠邊府戰役

法蘭西共同體各成員國在內政、經濟方面享有自主權,但外交、國防等仍由法國控制。1959年法蘭西共同體成立時,成員國除法國本土、“海外省”、“海外領土”外,還有前法屬非洲的12個國家:達荷美(今貝寧)、象牙海岸(今科特迪瓦)、法屬蘇丹(今馬裡)、毛里塔尼亞、尼日爾、上沃爾特(今布基納法索)、乍得、剛果(布)(今剛果共和國)、加蓬、塞內加爾、馬達加斯加、烏班吉沙立(今中非)。

1960年法蘭西共同體的西非洲成員國達荷美等6國脫離共同體。1961年法蘭西共同體組織機構參議院解散,共同體日趨瓦解。至1980年尚有7個成員國,保持比較密切的經濟聯繫。該共同體解體後,法國主要靠合作協定和法郎區維繫同上述國家的關係。

法蘭西共同體為什麼沒有像英聯邦那樣保留下來,而是迅速瓦解?

在我看來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法國依然要求保留對共同體各成員國軍事、外交的控制權,還要求各成員國貨幣和法國法郎掛鉤,這各換湯不換藥的讓步和改革,並不能滿足殖民地人民的獨立自主要求。

第二、在二戰後的獨立浪潮中,法國對殖民地獨立的反應是最激烈的,爆發過阿爾及利亞戰爭和越南戰爭,都被打的灰頭土臉,損失慘重。這不僅損害法國國際形象,也對法國的領導力產生負面影響。

第三、二戰後的法國國力已大幅衰退,其國際影響力和軍力實際上已不足以支撐對共同體各成員國軍事、外交的全面安全需求。

其中越南戰爭和阿爾及利亞戰爭對瓦解法蘭西共同體關係最為密切。

1945年9月至1954年7月間越南獨立同盟會為使越南獨立與法國進行的越南抗法戰爭。法軍最後全面退出越南。

阿爾及利亞戰爭

二戰期間,為了與軸心國作戰,戴高樂的自由法國曾向阿爾及利亞人許諾,只要幫助法國贏得戰爭勝利,就允許其獨立。二戰結束後,法國如願以償地成為戰勝國,但沒有履行承諾,反而對要求獨立的群眾實施嚴厲鎮壓。

1955年到1959年,阿爾及利亞民族武裝鬥爭。

1960年6月阿爾及利亞戰爭全面爆發,在持續93個月的戰爭中,法軍共損失11.2萬人(戰死2.5萬人),戰爭費用超過3.5萬億法郎,戰爭依然失敗。1962年7月3日,阿爾及利亞正式宣告獨立。

阿爾及利亞成為非洲第一個通過武裝鬥爭取得獨立的國家,阿爾及利亞獨立實際宣告

法蘭西共同體正式瓦解。


限於篇幅,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或進入本頭條號《一世明哥私家歷史》。

讀私家歷史,品黔臺美酒


一世明哥私家歷史


這個得對比一下兩個組織成立時的條件。

首先這個法聯邦成立的時間是二戰後。這個時間就比較有說的了,因為二戰的時候法國戰敗了,戰後又捲土重來的。把之前佔領的殖民地重新回去殖民了。所以這個時候殖民地的人們在心裡是不認同法國的。當年你說你是我老大,不管怎麼說我認了,但是別人打我的時候你跑了。現在敵人跑了,你又想來當我老大。但是礙於法國的實力,還是給你點面子吧。由法國和海外省、海外領地、歸併地、歸併國組成法蘭西聯邦,取代法蘭西帝國。

1926年,英國被迫承認自治領土在內政外交方面獲得獨立。自治領土與宗主國以“共同忠於(英國)國王”而組成英聯邦,雙方權利平等,互不隸屬。大致的意思就是,你們幹什麼都行,但是就只有一個條件,你要尊稱英國國王為自己國家元首就行了。

1958年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規定,成立法蘭西共同體代替法蘭西聯邦,法國總統任共同體總統,各成員國在內政、經濟方面有自主權,外交防務等方面仍受法國控制。說實話你的總統是我的總統這點無所謂,只是個名義而已。但是我的外交和國防受你控制這點有點過分了。二戰的時候已經把我們出賣一次了,現在叫我把國防交給你,那不可能。於是這些法聯邦的成員國就開始不幹了。1961年的時候這個組織就徹底的解體了。





雙城影院



胡文彪10


二戰期間,法國本土淪陷。自由法國戰士補充兵員主要就靠各個殖民地。法國戰後能進五常,除了美英捧場的緣故,自身拿得出手的幾場硬仗都是殖民地軍隊做主力打的。

結果戰爭一結束,法國非但不感謝殖民地的犧牲和貢獻,反而又擺出一副高高在上大老爺的樣子。既然法軍被德軍、日軍繳械的“英姿”已經深深刻在殖民地人的腦海裡了,那法國人再想充大爺,殖民地人就不答應了。殖民地血戰後才獨立,跟法國關係肯定很差。

英國就聰明的多,對於已經擁有獨立實力的時候,搶先同意其獨立,這樣它的殖民地獨立以後,跟英國關係還不錯。


陳夏昕


一個由多國組成的共同體必須要有一個好的領導者,

法國就沒有做好這一點,註定失敗,

共同體也必須有好的規章制度,能讓多國共同發展進步方能長久走下去,法蘭西共同體也沒做到,

因為英聯邦與它們不同之處,所以保留了下來了的原因。


前進不回頭liu


英國曆史上就搞聯邦制,而歐洲大陸國家歷史上就搞行省郡縣制。制度不同,結果不同


超哥侃古今


法蘭西沒有皇帝的緣故,沒有共有之君主,另外法國的殖民地大多發展不佳,凝聚力不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