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千年前的一段話,道明瞭人生主旨,治世要義


千年前的一段話,道明瞭人生主旨,治世要義

大意: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聖人是不存佔有之心的,而是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千年前的一段話,道明瞭人生主旨,治世要義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也是結語,人生主旨、治世要義皆在此中。老子最後一次告誡世人:堅守虛空,甘居下位,利民而不害,善為而不爭,不要被美言所迷惑,不要為虛名而逞巧,不要為虛榮而炫耀。

這一章如果仔細分析它裡面的內容有很多,可以看到很多詞彙,如誠信、善惡、智巧、樸素、真善美、大智若愚、不爭、無為等等。筆者從中挑選要義給大家簡單說一下。

本章也是全書正式的結束語,採用了與九章、十章、十五章、二十章、三十三章、四十五章、六十四章、七十六章相類似的格言警句的形式,前三句講人生的主旨,後兩句講治世的要義。本章的格言,可以作為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例如信實、訥言、專精、利民而不爭。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結合,而以真為核心。本章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評判人類行為的道德標準。

千年前的一段話,道明瞭人生主旨,治世要義

本章一開頭提出了三對範疇:信與美;善與辯;知與博,這實際上是真假、美醜、善惡的問題。老子試圖說明某些事物的表面現象和其實質往往並不一致。這之中包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是評判人類行為的道德標準。按照這三條原則,以“信言”、“善行”、“真知”來要求自己,作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諧。

按照老子的思想,就是重歸於“樸”,回到沒有受到偽詐、智巧、爭鬥等世俗的汙染之本性。

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真實的話語是樸質而不華麗的,那些聽起來華美的語言往往不是真實的。一方面,告誡世人要“言善信”,說白了就是老子看到人們語言誠信的缺失。另一方面,也諳意的告訴人們,應迴歸於樸素,不要被華美的外表所迷惑。

漂亮的話有時好聽,卻害了自己;真實的話有時不中聽,卻是終身受用;聰明善辯讓人過癮,但不能長久。

孔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美言是用非常好的技巧、非常美麗的詞句說出來,一個常常說這樣和悅討好的話的人,是不太有仁心的。

千年前的一段話,道明瞭人生主旨,治世要義

老子非常不贊成多言,話越少說越好,言多必失,話說多了一定有失言的地方。他是不得已為了要把“道”說明,才寫了五千多一點的文字。全書開頭一章是“道可道,非常道”,以言語開頭;到最後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還是拿言語來做終結。

每個人頭腦要清醒,不要輕信哪些甜言蜜語。真實可信的人,是不隨便恭維他人的。往往開口閉口都是動聽的言詞,不一定是好話,而對自己有幫助的真實誠懇的語言雖然不太好聽,但實在、有利。常言說得好“忠言逆耳,良藥苦口!”就是這個意思。

諸葛亮《出師表》曰“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有德之人,外行莊重,內心真誠,其言著實而真樸,並不悅耳動聽;無德之人,外行輕躁,內心狡詐,其言動聽悅耳,卻未必真實可信。

千年前的一段話,道明瞭人生主旨,治世要義

二、“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大道是無言無聲的,所以守道的聖人也不會誇誇其談。

他們“致虛極,守靜篤”,用合乎道的行動,來教化世人。口舌是致禍之源,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的統治者,都應牢記“善者不辯”的道理。

楚簡本有“絕知棄辯,民利百倍”,意為斷絕多餘的智識,摒棄無謂的爭辯,民眾會獲利百倍。因為爭論爭辯不利於行動,敵人打到家門口了還在爭論是否出兵禦敵,只會一敗塗地。只有行動起來才能行事,去幹事業。

好爭辯的人會耍嘴皮子,是嘴上的功夫。這種人或是好勝心強,或是掩飾行動能力上的不足,爭強好勝或為過失尋找藉口託詞。

有善有道的人,德充其內,含光內斂,不譁眾取寵;無善無道的人,自作聰明,口巧舌辯,卻未必誠善。

千年前的一段話,道明瞭人生主旨,治世要義

三、“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正的智者隱藏自己的智慧還來不及,哪能到處炫耀,自以為是呢?

如三國時期的楊修,看似聰明實則愚鈍,最後導致身死。這也是老子為人處世之道的一個總結。

行道之士,深明萬物之性,宇宙玄理,他們執本馭末,執簡馭繁,舉綱張目,而不奔逐於外,追逐粗淺的外在之學!

不要認為自己知道了一些事物而沾沾自喜,更不能因為別人不知道這個事物而瞧不起人家。真正有智慧的人,並不博學;看起來知道很多的人,多為泛泛之輩,不是真正的智者。

莊子在《內篇養生主》裡說:“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已而為之者,殆而已矣。”

這也是對老子的“智者不博”的進一步闡釋和回應。

這三句細看也會發現老子好像再教君主識人之術。對比下諸葛亮的《諸葛亮集·將苑》就會發現有點異曲同工之妙。

千年前的一段話,道明瞭人生主旨,治世要義

它裡面有一套識人辦法,我們可以借鑑:

一是,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二是,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三是,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四是,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

五是,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六是,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七是,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千年前的一段話,道明瞭人生主旨,治世要義

四、“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聖人以天下百姓之心為心,不會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慾而積聚財富,取怨於人民。他們深明“載舟覆舟”之道,通過使百姓獲利來自己獲利,使百姓富足而保持自己不殆。他們有所作為卻不胡作妄為,成功之後將功勞讓與百姓,不居功自傲,因此百姓愛戴他們,尊崇他們,如水流向下一樣歸附於他們。這是老子治世之道的一個總結,即“利民”與“不爭”。

孔子也曾說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意思是幫助他人有所建樹,自己必然也會有建樹;幫助他人通達,自己必然也會通達。

這個“利民”與“不爭”在現實生活中做生意也是這樣。自己想賺錢,就一定要讓合作伙伴或客戶賺到錢;客戶賺到錢了,生意才能長久,自己自然而然就可以賺到錢了。

比如一開始的淘寶,不與實體店爭,方便了民眾購物和賣物,導致做大做強。還有人們熟知的美團,不與餐飲爭,方便餐飲銷售,也方便了民眾的購買,又是做大做強了!

千年前的一段話,道明瞭人生主旨,治世要義

這裡很明顯就是“利民”與“不爭”的表現!

可以看出老子的無為與不爭之道,博大精深,高明異常。

不為,天下無所不為之;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側面能看出老子本人有極高的心智與偉大的抱負!

大多數人都希望別人能瞭解自己的才能,欽佩自己的知識。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做到大智若愚,才能含光於內而不顯。

相信在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是與天道相應的,只是受世俗慾望薰染過多,迷失太多。相信道德經的學習,能讓我們換個角度看待世間問題,獲得一定的處世智慧!

道就是生活,就是生命,就是天地,就是萬物,就是自然,就是人心,就是一切。德就是合道的行為,利人的善舉,向道的條件,成道的功績,以及大道的真實性情。

千年前的一段話,道明瞭人生主旨,治世要義

聖人本身的作為只是一種無私的奉獻,不求索取,善人、善事、善天、善地是聖人本份。這些話雖不華麗,卻對人有百利而無一害,因為這是天道的本質。人之道也應該是為而不持,為而不爭,切不可為人的一己之私,丟掉人的本質。

正如聖人云:“覺悟者出世為尊,精修者心篤圓滿。巨難之中要堅定,精進之意不可轉”。就是說:修煉的目的就是要返本歸真,就是要走出世間法的範圍,至尊成聖。當然,修煉嗎,相生相剋的理使然,必然會有負的東西跟隨,魔王的出現,一方面魔煉修煉者的意志,一方面要大浪淘沙,優勝劣汰。這裡就要看是否有大智慧與大恆心了!這也是一個明心見性的過程。

天之道,無形無極,無窮無盡,無言無辯,無情無慾,柔而無爭,無名無割。故能莫知其極,應物無窮,勝物無窮,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是以為聖人至虛至靜至柔至弱,同於天道,以天道為之於天下而不行人道不爭。以天之道治國,則國之福,太平之至治。人道私而好爭,天道公而無爭。以人之道治國,則國滅。以天之道治國,則國昌。

千年前的一段話,道明瞭人生主旨,治世要義

人生中,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貪就是佈施,知足就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明心見性,人人可為聖,人人皆是佛!

孳孳華詞笑春風,吹破桃花滿面紅。

美言未必真信物,別有用心一萬重。

博者自知芥子事,知者更曉須彌中。

願守紅塵三千丈,淡看雲煙露華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