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臨縣:挪出窮窩窩 開啟新生活

臨縣:挪出窮窩窩 開啟新生活

杜繩愛與孫子張董走在新家所在小區。劉亮亮 攝

“快進來,外面冷了吧!”踏著2020新的第一場雪,記者敲開臨縣城北易地移民三期的湫水柏林苑31號樓3單元401的門,迎接我們的是一位老人。在得知我們的來意後,趕忙招呼我們進屋。

“住在這裡真是好,冬天有暖氣,不用再燒炭火,用水有自來水,不用河灘水。”老人一邊感嘆,一邊帶記者參觀新居。

近100平方米的房子裡,有三室一廳一廚一衛,設施完善,房子溫暖乾淨,廚房裡還放置著備好的年貨。

家住臨縣大禹鄉姚家山村的杜繩愛,58歲,與她一起同住的還有4歲的小孫子張董。

能在城裡住上這麼好的房子,這在半年前是杜繩愛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姚家山村距離大禹鄉還有30裡的山路,因為不通班車,回家只能騎摩托或搭順風車,遇上急事又搭不上車,步行一個半小時回村也是常有的事。

因為讀書的問題,兒子兒媳和兩個大孫子租住在大禹鎮,兒媳專職照顧孩子,兒子張利民在大禹鎮從事操作攪拌機的工作,一個月有3000元收入,一家人過得非常貧困。因為種種原因,張董從小跟著奶奶長大,在這個本該讀幼兒園的年紀,他卻常年住在山頂,很少下山,所以格外渴望著外面的世界。

這一狀況隨著臨縣城北易地移民湫水柏林苑的建成發生改變。在2019年10月底分房儀式上,身為貧困戶的張利民交了不到兩萬元就分到了一套97.90平方米的房子。12月中旬,杜繩愛和張董先搬進了新房。

這段時間,張利民一家分到的這套房子,無疑成為了他們家庭微信群裡最火的話題。群裡被房子的圖片、小視頻刷屏,親人們也紛紛誇讚房子好。“一輩子啥也沒賺下,政府還給我們在城裡分房子,各項配套設施一應俱全,享受城裡人的生活。”張利民也在家庭微信群這樣感嘆道。

當記者問到小張董搬進新家的感受時,小張董急忙說:“這裡的燈燈又多又亮!過完年我還要在小區上幼兒園哩!”稚嫩的話語逗笑了一屋子人。

“挪出窮窩”只是第一步,如何“走出窮境”才是大事。

對此,湫水柏林苑小區管委會的工作人員介紹:“安置區除了規劃建設了文化活動廣場、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社區衛生院、小學、幼兒園、商業網點等公共服務設施,在修建的時候就考慮到了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4500平方米的電子產品組件安裝車間,可滿足1000人就近就業。項目交通便利,配套設施完善,真正能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杜繩愛說兒子張利民聽到這個好消息,打算過完年和妻子就帶著兩個兒子來城裡讀書,她可以幫忙接送孩子們,兒子和兒媳就準備在電子產品組件安裝車間工作。

採訪結束時,在村裡的老伴兒發來微信語音,告訴杜繩愛今年家裡的白菜大豐收。杜繩愛高興地告訴記者:“過去老人們都說‘菜是來年的幸’,看來明年的日子肯定好咯!”(記者 白 丹)

呂梁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