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道德經:施恩不必求德,他人無怨便是德

道德經:人生去除刻意,以“無為”治世,便也無禍端。

道德經:施恩不必求德,他人無怨便是德

01

《道德經》中提出“無為而治”的概念,所謂“無為”,除了我們所理解的拋開自己的過度妄念之外,也有其中一層意思,就是拋開自己的主觀思想。

在生活中,讓一個人生變得更糟糕的根源,或許並不是外界的因素,而是自己的妄念。

內心存在著不切實際的幻想,存在著超越實際,過度的需求與慾望,而正因這一切的惡念驅使,才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糟糕。

所以,能夠讓自己的念頭合乎適度,不以妄念產生禍端,便是人生最好的捷徑。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與人爭奪的時候,天下都沒有人與你爭奪,這是在道家思想中,以“無為”的角度闡述的智慧,這一種智慧能夠改善的也是人的主觀心性。

道德經:施恩不必求德,他人無怨便是德

在這個世界上,其實大部分人信奉的都是以“爭”為本的概念。

整個時代的教育觀念與方式,都給我們塑造了這樣一種觀念:凡事一定要爭,爭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於是,小時候爭名,長大了爭職位,爭功勞。

可是爭到最後,真的爭到了自己人生的福氣嗎?或許能夠爭來眼前的點滴小利,但是喪失的卻是人生永久的福氣,而且在爭的過程中,在自己所看不到的本質層面,也存在著意想不到的損失和禍患。

道德經:施恩不必求德,他人無怨便是德

在三國時期,有一個人叫許攸,這個人本來是袁紹的部下,非常聰明的一個人。

在官渡之戰的時候,給袁紹出了不少的計策,可袁紹不聽,許攸這個時候就有一種“千里馬沒有遇到好伯樂”的感覺,自己空有一身才華,沒想到遇到一個這麼不開竅的老闆。

於是心一橫,打算跳槽到曹操的公司。

曹操之前就聽說了許攸的大名,畢竟都在同一個圈子,彼此也瞭解,曹操每天看報紙,瞭解“戰爭快訊”的時候,也能看到許攸的美名,對於這個小夥子,曹操非常滿意,早就想把許攸挖到自己的公司,但是一直沒有機會。

所以當許攸投奔自己的消息傳到曹操耳朵裡的時候,曹操高興的連鞋都沒穿,光著腳一路小跑,跑到大門口去迎接。

曹操兩手拍著,鼓掌大笑著說:“足下遠來,我的大事成了。”可見曹操對於許攸多麼的看重。

道德經:施恩不必求德,他人無怨便是德

後來擊敗了袁紹,佔據冀州戰爭之後,許攸為曹操又立大功。

但是這個時候危險卻來了,他自恃功高,在曹操面前也開始放肆,當著很多人的面直接喊曹操的小名,說到:“阿瞞呀,要是沒有我,你可得不到冀州啊。”

曹操一聽,心想:這小子早上假酒喝多了吧?但是臉上假裝鎮定的說:“是的,是的,你說的沒錯。”

後來又有一次,許攸跟著曹操進了城池大門,對身邊的人說:“曹家要不是因為我,都不能從這個門中進進出出的。”

後來曹操實在是按捺不住了,命令手下將許攸殺掉,也就是這樣,一個足智多謀之人,卻因自己的過於聰明而成了刀下亡徒,實在可惜。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職場,永遠不要過度強調自己的名分和地位,也不要過度炫耀自己的才德,所有的過度自誇自耀和刻意的急功近利,都會讓別人認為我們另有所圖。

道德經:施恩不必求德,他人無怨便是德

02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說的非常好:

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

為人處事不必刻意追逐名利,能夠做到不犯錯誤就是最大的功勞。對待別人施捨不一定要求回報,只要別人沒有怨恨於自己,就是最好的回報。

萬事不可爭功勞,更不可刻意的強調別人的感恩,信任也不是因施捨而得來的,所有的刻意強調都是背離事物的根本,所有主觀的妄為爭取,都是背離自然之道的妄為。

所以有人在生活中總有這樣一種體驗:自己很努力,但是往往事與願違。

根源就是因為自己在過度進取的過程中,已經背離了人生之道,讓自己陷入了尷尬境地,卻因不自知而一錯再錯。

道德經:施恩不必求德,他人無怨便是德

《道德經》說: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能承擔國家的屈辱,才稱得上國家的君主,能承擔國家的災難,才能做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言語好像在反說一樣。

不刻意強調功勞,不刻意爭取別人的感恩戴德,以“大巧若拙,大成若缺,大智若愚”的姿態處世,處於混沌之態之中,便是人生至高的境界。

道德經:施恩不必求德,他人無怨便是德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國學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