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謝長軍:海上風電五年內做不到“平價”

獨家專訪 | 謝長軍:海上風電五年內做不到“平價”

獨家專訪 | 謝長軍:海上風電五年內做不到“平價”

獨家專訪 | 謝長軍:海上風電五年內做不到“平價”

對於海上風電,開發商建設進程不宜太快。

/ 羅玲豔

2019年11月18日,龍源電力前總經理謝長軍退休兩週年。

這個曾將龍源電力打造成世界風電明珠,推動中國風電邁入規模化發展的領導者,在退休之後,依然心繫著中國的風電事業。

當前,中國風電正在掀起第二輪搶裝潮。搶裝帶來短暫繁榮的表象下,新一輪洗牌暗流洶湧。

搶裝結束,即進入“十四五”。這期間,風電行業將進入微利時代。屆時,資本微薄的民營企業的步履將更加艱難。

“當風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經變成常規能源或者是主流能源後,國家就不應該再給予特殊政策的支持。在這個過程中,利潤率是會下降。這個時候應該由國企和央企衝上加大投資來發展。”謝長軍說。



他認為,“十四五”期間,中國風電行業會迎來平穩發展。這種平穩不僅體現在風電總量的平穩發展,更表現在供應鏈環節的技術成熟和製造能力的提升。

謝長軍還認為,未來五年,海上風電會迎來快速發展,而陸上風電在兩三年後會重回三北地區。中東南部的分散式風電因受限於土地制約等因素,不會有太大的發展。



但對於海上風電,謝長軍建議,開發商建設進程不宜太快。目前,部分海上風電機組技術尚在驗證階段,運維成本及難度都比陸上風電時代要大。

更重要的是,平價時代的壓力從開發商迅速蔓延至整機商和供應鏈環節。

為增強競爭力,金風科技、明陽智能、運達風電等13家整機商先後共發佈30款平價機型,其共同的特點都是向大兆瓦邁進。

海上風機進入大兆瓦時代後,風機的零部件明顯被外企卡住脖子。此前東方電氣10兆瓦海上風機下線,其發電機軸承和偏航軸承均來自於國外軸承企業舍弗勒和德楓丹。



“目前,中國風機國產化受制約的還有兩大部件,其一是各類軸承,尤其是主軸;其二是電控系統。”謝長軍說。

他呼籲政府要積極引導企業進行技術攻關,而相關企業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承擔起國產化重任。

今年10月底,謝長軍曾到訪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洛陽先進製造產業研發基地(簡稱“清洛基地”),並親眼見證了該基地“風電機組再製造研究所”的成立。

下一步,這位中國風電領域的傳奇代表還將組織國內電控系統相關企業進行技術攻關。他相信,兩大風電行業最難國產化的零部件都將在未來實現國產化。





以下是專訪節錄:



JM:你預計今明兩年能建成多少規模的風電場?對於每年風電的併網容量,有關部門會不會有一個內部規劃?

謝長軍:當下的搶裝可能帶來兩個後遺症,一是質量會受到影響;二是搶上去之後也發不了電,因為電網有它自己的規劃,不可能因為你要電價就給你併網。

至於建成規模,因為零部件生產商產能受限,我估計這兩年搶裝不會超過2015年。2015年大概搶了3000多萬千瓦,今年我估計不會超過2500萬千瓦。明年可能會多一點,畢竟明年是最後一年,但是也不會超過3000萬千瓦,基本上是這樣一個水平。





JM:“十四五”期間對風電行業來說是一個新的開端,因為平價時代來臨。你對“十四五”期間風電行業發展態勢有怎樣的預測?

謝長軍:我個人認為“十四五”是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的轉折點,這一個轉折點是從動盪不定、政策多變、技術相對理不清這樣比較亂狀的情況下逐步走向理性。

走向理性有幾個特點:一是此前技術不成熟,此後創新力度加大,理想的東西變成現實;二是設備的成熟度、質量成熟度會有所提高,設備質量會逐漸變好;三是整個產業鏈會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至少是有保障的體制。

還有一個表現是投資的熱度會有所下降。風電進入平價時代,同時也進入了微利時代,它的利潤率跟過去比會下降。

未來陸上風電基本上出現兩種情況:

首先,中東南部地區,我個人認為這一市場會逐步收縮。分佈式能發展一部分,但絕對不會成為主流。中國的情況跟西方完全不一樣,中東部的風電隨著環境保護的加強,甚至原來存量資產的開發,這一個過程會逐步減弱。

我預計兩三年以後陸上風電會逐步迴歸北方,就是三北地區。但是三北地區目前消納的能力並沒有真正落實,換句話說,搞多了也會出現嚴重限電。

今年整個社會的用電量比去年下降很多,這是一個信號。基於這一情況,整個“十四五”期間,風電發展會比較平穩。每年陸上風電在2000萬千瓦這一水平就相當不錯了,五年達到1億千瓦。



海上風電可能會加快。海上風電加快的主要原因是沿海地區政府的積極性比較高,還有一個是央企的帶動作用,另外民企製造商們的帶動作用也起到很大作用。

業界擔心未來海上風電的電價會大幅下降,我個人認為是必然,但是海上風電五年內做不到“平價”,海上風電現在平價就是死價,就是不要乾了。

海上風電電價我認為可以考慮先下調到6毛5左右,這個電價水平基本上是可以盈利的,但是這個的利潤率水平和陸地平價差不多了。不能低6毛5,否則就要虧損了。



另外,最近火電與新能源之爭很熱烈。我個人認為,“十四五”期間一定會把能源安全放在第一位。至於各種比例怎麼分配,我想發展可再生能源、控制煤炭還是國家的基本策略,不會發生太大變化。但是油氣的重視程度會比“十三五”高,因為這個涉及國家安全。

所以“十四五”期間,我個人認為還是積極穩妥發展可再生能源,包括水電、風電、光伏等。





JM:從供應鏈的角度而言,目前一些風機零部件和海工裝備還依賴進口。你認為政府應當如何引導企業進行自主研發?

謝長軍:目前,中國風機國產化受制約的還有兩大部件:一是各類軸承,尤其主軸。二是電控系統,自己能做一部分,但是PLC之類的主要還是依賴於外國公司。

軟件和硬件方面,西方國家編碼不公開,不公開你想自己來做很難,花時間很長。最近我也在組織一些這方面的公司,我們在研究怎麼破解,電控這一方面很快就會取得突破。

企業層面需要能動性。舉個例子,南高齒為什麼能解決中國齒輪箱問題?一開始也缺技術,缺體制機制。但後來南高齒抓住機會與GE合作(美國GE公司),GE把它作為齒輪箱的主供應商。

通過和GE合作,南高齒就把質量提起來,現在它成了全球最好的齒輪箱供應商之一,和國外的幾家齒輪箱公司並駕齊驅。





JM:回顧你二十多年的風電生涯,你有哪些遺憾?

謝長軍:我的遺憾主要有三條。

第一個是環境保護方面我做得還是不夠。因為早期建風電場,對生態多多少少還是有點影響,特別是我們陝西和雲南的風電場,都是我在的時候建立的,現在也在陸續在整改,這是一大遺憾。

這個遺憾我覺得並不晚,我在國電快退休的前三年,剩下兩年半的時間沒幹別的事,就抓這個了,作為一種補償。現在看來整個集團在這方面非常重視,大量的投入在抓這個事情。

第二個遺憾是海外業務發展不夠。我只做了兩個項目,一個是加拿大,一個是南非。這兩個項目做得很難,但是最後都很成功。

第三個遺憾是我把龍源看得太重了,有的幹部本來可以去外面任職更好一點,我就按著人家,捨不得讓人走。後來我說,沒放你也不一定差,但是現在看來還是應該放人走。





JM:你認為一名央企的創業者需要具備哪些品質?

謝長軍:第一是人要真誠,人不真誠做不成事,人不真誠沒有朋友。我一生當中,特別是我在龍源這十幾年,我有很多朋友,不管是業內、業外、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或者是公司內部都支持我,沒有人拆我臺。

當然這個真誠要建立在能力基礎上。

第二要敢決策,敢擔當。如果再講一條就是專業知識要過硬。



所以,真誠,敢擔當,有責任心,懂專業,最重要的就是私心不能太多,肯吃苦。吃苦很重要,一個企業家很懶惰做不成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