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 玉林市紫色馬鈴薯脫毒微型薯栽培技術

玉林市紫色馬鈴薯脫毒微型薯栽培技術

紫色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該品種薯肉紫黑色,因富含花青素、 V C 、胡蘿蔔素等成分而兼具保健功能,同時其經濟價值較高,可加工成為天然食品添加劑(色素) 。由於馬鈴薯為無性繁殖作物,病毒侵染而造成的種薯退化極大影響了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因此,目前最有效的防控措施是利用馬鈴薯莖尖培養技術獲得脫毒種苗,再經過原原種到原種再到一級種繁殖,最終才能得到脫毒種薯。 10 年前,紫色馬鈴薯引入玉林試種,但是推廣效果並不理想,至今玉林市紫色馬鈴薯種植面積極少。加上冬作區的馬鈴薯種薯絕大多數調自其他地方,運輸成本高,種薯質量得不到保障。因此,無論從馬鈴薯種質資源還是生產成本方面考慮,發展本地紫色馬鈴薯微型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現將紫色馬鈴薯脫毒微型薯栽培技術簡要介紹如下,僅供參考。

1 品種來源

本研究的品種來源於廣西中農富玉國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海峽兩岸示範區試種的紫色馬鈴薯種薯。

2 脫毒苗組培快繁體系建立

2.1 催芽

首先應確定紫色馬鈴薯塊莖是否已經度過休眠期,若未度過,則需要進一步打破休眠進行催芽處理。催芽方式比較簡單,將塊莖表面輕輕洗乾淨,切不可破壞芽眼;然後將種薯置於乾燥的紙盒容器或麻袋上,蓋上乾淨溼毛巾保溼遮光,定期檢查溼毛巾是否乾燥並及時補充水分。若發現爛薯,應及時挑出,同時將其他薯塊攤開晾曬,再進行催芽。催芽最適宜溫度為 15~20 ℃ ,低於 4 ℃ 基本不發芽,高於 25 ℃發芽較快,但是幼芽較弱 。

2.2 材料選擇與處理

選取已完成休眠期的紫色馬鈴薯塊莖,置於室內編織袋上,定期噴水保溼,適溫催芽。待芽長至 2 cm 時,準備將其取下消毒、剝離、切取莖尖。

2.3 莖尖消毒、剝離與接種

將馬鈴薯莖芽用流水沖洗 25~30 min ,於超淨工作臺上用 75% 酒精溶液浸泡消毒 30 s ,無菌水沖洗 2~3 次,再用0.1% 昇汞溶液浸泡消毒 5~8 min ,無菌水沖洗 4~5 次,置於無菌培養皿中用無菌濾紙吸乾水分,將消毒後的莖芽置於40× 解剖鏡下進行無菌剝離(圖 1 )

玉林市紫色馬鈴薯脫毒微型薯栽培技術

圖 1 剝離莖尖

剝離葉片和葉原基後,當一個閃亮半圓球的頂端分生組織充分露出時,用解剖針又快又穩地挑出莖尖;為了提高成活率,可帶 1~2 枚幼葉(葉原基),然後將其接到培養基上 。接種時確保微莖尖不與其他物體接觸,只用解剖針接種即可。剝離莖尖時,應儘快接種,莖尖暴露的時間應越短越好,以防莖尖變幹。注意,接種均以單莖尖編號。

2.4 不定芽誘導培養

將莖尖誘導不定芽培養階段稱為初代培養。大部分莖尖不能直接分化出芽和根,一直是愈傷組織狀態。因此,需要將愈傷組織再更換新的基本培養基,需再培養 1~3 個月才能誘導出不定芽。初代培養基為 MS+30 g/L 蔗糖 +6 g/L 瓊脂,pH 值 5.8 ;培養條件為溫度 20~24 ℃ ,光照 3 000~4 000 lx 、14 h/d ,晝夜溫差 2~5 ℃ ,相對溼度保持 75%~80% 。

2.5 繼代培養

剪下不定芽,再剪成每段 1~2 節,接種於繼代培養基中,在適合的培養條件下培養 20 d 左右即可繼續擴繁下一代。繼代培養基為 MS+30 g/L 蔗糖 +6 g/L 瓊脂, pH 值 5.8 ;培養條件為溫度 20~24 ℃ ,光照 3 000~4 000 lx 、 14 h/d ,晝夜溫差2~5 ℃ ,相對溼度 75%~80% 。培養基和培養條件與初代培養一致,切忌添加任何植物激素,否則會影響馬鈴薯生長 。

擴繁由 1 瓶轉成 30 瓶左右,即可考慮送往專業權威機構進行馬鈴薯病毒檢測,並出具檢測報告。建立快速、準確、靈敏的病毒檢測方法,加大對種薯(苗)的檢測力度,是提高產量、發揮優良品種特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據現行的國家標準《馬鈴薯種薯》( GB 18133 — 2012 )相關規定要求進行檢測。若檢測報告中顯示為陰性,則表明已達到脫毒標準,可以繼續大量擴繁;若結果為陽性,則棄之。

紫色馬鈴薯經過檢測,結果為陰性,達到脫毒標準。馬鈴薯脫毒去除了主要病毒,恢復了原品種的特徵特性,達到了復壯目的。同時,在脫毒過程中也將其所感染的真菌和細菌病原物一併脫除,脫毒薯在一定時期內,沒有病毒、細菌和真菌病害,其生活力特別旺盛。

2.6 生根移栽

將馬鈴薯脫毒苗切成單節莖段,接入生根誘導培養基中進行生根誘導培養。生根誘導培養基為 MS+30 g/L 蔗糖 +6 g/L 瓊脂, pH 值 5.8 ;培養條件為溫度 20~24 ℃ ,光照 3 000~4 000 lx 、 14 h/d ,晝夜溫差 2~5 ℃ ,相對溼度保持在 75%~80%之間。培養條件仍與初代培養基、繼代培養基一致。經過 20~25 d ,即可將生根組培苗移至煉苗棚進行煉苗移栽。

玉林市紫色馬鈴薯脫毒微型薯栽培技術

3 脫毒微型薯(原原種)生產技術

3.1 移栽定植

選擇健壯的組培苗是移栽成活及原原種生產的基礎,其標準為組培苗根系發達、葉片顏色深綠、莖杆粗壯。當組培苗在培養基中長成具 4~5 片葉、 3~4 條小根的健壯再生植株時,放到防蟲網大棚中煉苗,先密封瓶口,保持較高的相對溼度, 2~3 d 打開瓶蓋,煉苗 3~7 d 後,即可移栽。

移栽時,直接用手輕輕地抓全取出組培苗,然後用另一隻手從基部向上輕輕捋順,不要出現彎曲苗,否則會被損傷。捋順之後抓緊苗基部,用力一甩將根部的培養基全甩乾淨,之後在清水上洗乾淨根部,切忌弄溼基部以上部分。按照 180~220 株 /m 2 、 10 cm×10 cm (可製成專用打孔器打孔)株行距移植到防蟲網溫室苗床的純蛭石基質中,基質厚度 10~20 cm ,移植深度為 2~3 cm 。用手輕輕撫平基質後澆足定根水,使其與苗充分接觸,然後打開遮陽網。

3.2 溫度管理

溫度的控制要非常嚴格,一般白天溫度控制在 25~30 ℃ ,夜晚溫度控制為 20 ℃ ,空氣相對溼度控制在 80%~90% 。緩苗後植株開始生長時,白天溫度可降至 20~25 ℃ 。

玉林市適合馬鈴薯冬種,微型薯生產季節亦是如此。冬季由於溫度不高,特別是地溫較低,植株緩苗慢,生長相對較遲緩,要做好保溫措施。

3.3 肥水管理

馬鈴薯植株的莖葉、塊莖含水量分別為 90% 、 80% 。幼苗期需水量佔全生育期的 10% ,要求基質的含水量保持在40%~50% 之間;塊莖形成期,要求基質含水量為 50%~60% 。

一般不施用有機肥,因為部分有機肥可能未完全腐熟而存在病蟲害隱患,應施用無毒無菌的營養液。整個生育期需要施肥 2 次,前期( 1~4 周)施 50 mg/L KH 2 PO 4 、 0.31 g/LNH 4 NO 3 、 0.5 g/L MgSO 4 、 0.03 g/L EDTA ·鈉鐵鹽;後期( 5~8 周)施 0.12 g/L KH 2 PO 4 、 0.38 g/L NH 4 NO 3 、 0.53 g/L KNO 3 、 0.5 g/LMgSO 4 、 0.03 g/L EDTA ·鈉鐵鹽;每 6~7 d 噴灑 1 次,噴施量1.5~2.0 L/m 2 。

3.4 光照管理

在全日照的光照條件下培養。當光照較強時,需要覆蓋遮陽網,可用遮光率為 70% 的遮陽網遮擋幼苗,散射光有利於移栽苗的成活及生長, 10~15 d 後撤去遮陽網。

3.5 病蟲害防治

注意防蟲溫室的密閉性,可以有效防止病蟲害的發生。一旦發現有病蟲害發生應該噴灑農藥,如代森錳鋅(長時間的預防效果)、甲霜靈·錳鋅、消毒礬、泛泰·諾凡、泛泰·百菌清等。晚疫病早期,應及時噴施百菌清 800~1 000 倍液或甲霜靈·錳鋅 800~1 000 倍液防治,兩者交替施用,每週噴 1 次,連噴 2~3 次;晚疫病晚期,應及時交替噴施代森錳鋅和諾凡,每週噴 1 次,連噴 3~4 次。

3.6 去除頂端優勢

當移栽苗生長至 6~8 周時,去掉頂端優勢,把超過 50 cm以上部分剪掉,如此可以促進地下部分薯塊的生長。

3.7 收穫與儲藏

紫色馬鈴薯生長週期為 120 d ,大致 14~16 周即可收穫。收穫前 3~5 d 除去栽培槽表面的莖葉和雜草,注意減少操作中的機械損傷,然後人工收穫原原種。每株苗可結薯 2~4 粒,每粒質量 1.0~30.0 g ,可收穫原原種 600~700 粒 /m 2 。收穫後的原原種根據質量要求進行產品分級,如重量 <10 g 的種薯屬於三級產品,重量 10~40 g 為二級,重量 >40 g 時為一級種薯。用尼龍袋架藏在倉庫中,倉庫內的相對溼度為 50%~80% ,如有條件可以藏在冷庫中並將溫度保持在 1~10 ℃ ,防止馬鈴薯發芽。

此外,要做好定期檢測。一是收穫前檢測,即收穫前 1 個月進行病毒檢測;二是收穫後檢測,收穫後取塊莖樣品進行病毒病、類病毒病、環腐病和青枯病的檢測;三是庫房檢查,出庫前 3 周至出庫期間進行檢查,嚴格剔除病爛薯和傷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