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 保健養生要認清保健食品與“神藥”界限

“保健食品的本質是食品,不是藥品”,10月22日,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鍾凱在2019安利營養中國行健康公開課上針對大眾對保健品的認識誤區一再強調,保健食品作為一種特殊食品,只是食品的一部分,其並不具有治療效果。

如今,保健養生已經成為全民參與的一種時尚生活方式,老年人靠其護肝降脂、延年益壽,年輕人用以祛痘養顏、促進睡眠,巨大的市場需求成就了保健食品產業的又一藍海。但與此同時,保健食品行業內層出不窮的亂象也隨之而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消費者往往在選購和服用保健食品的時候,對其療效有不合理的過高期待,這也導致了不法分子利用大眾這樣的心理進行欺詐行為。而保健食品也因此頻頻被貼上各種騙人、害人、坑老的標籤。在去年“權健事件”爆發後,國內更掀起了對整個“保健行業”的嚴格整治浪潮。

保健食品的問題到底是出在什麼地方?

“其次,大眾對於保健食品的選購誤區也不能忽視。”鍾凱稱,“市面上聲稱包治百病、有立竿見影效果的產品,有專利、得過獎的產品,歐洲、美國、日本進口的產品,甚至是別人都在吃,推薦說吃了有效果的產品,這些都成為了消費者盲目選購產品的理由,以至於忽略了在選購保健食品時應該從自身情況出發。”他還表示,要認準產品上的藍帽子標識,並選擇大品牌及正規的規渠道購買。

但面對市面上琳琅滿目的保健食品,很多消費者尤其是中老年消費者在選購產品時很難分辨推銷人員的“忽悠”,只能根據產品包裝說明來區分與其藥品的不同。現行的保健食品標籤管理上,雖然明確要求不能涉及產品具有預防疾病、治療疾病的功能,並註明“本品不能代替藥物”的字樣。但由於標註的位置和大小也沒有具體規定,企業往往將其標註在不顯眼的位置,甚至用較小的字號體現,這就讓誇大功效、虛假宣傳的營銷行為有了可乘之機。

針對這一現象,今年8月20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正式發佈了《保健食品標註警示用語指南》和《保健食品原料目錄與保健功能目錄管理辦法》,要求,從2020年1月1日起,保健食品包裝上必須印上“保健食品不是藥物,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警示用語,而且要印在包裝的主要展示版面上,所佔面積不應小於其所在面的20%,使用黑體字印刷。

時代財經注意到,目前市面上很多藥店、藥房、保健食品專營店等,都在擺放保健食品的櫃架附近放置了“此品不可替代藥品”的標識,讓消費者更加直觀、明確的進行選購。

此外,在《保健食品原料目錄與保健功能目錄管理辦法》中,保健功能目錄還規定了允許保健食品聲稱保健功能範圍,以及在原料目錄上界定註冊與備案通道。同時,還要重點審核其安全性和科學依據,並明確原料的用量和對應的功效,以此從源頭上遏制保健食品的虛假宣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