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安史之亂與遷徙:唐帝國內戰階段的中原人口疏散


安史之亂與遷徙:唐帝國內戰階段的中原人口疏散


公元755年冬季,安祿山及其部將史思明率軍發動了大規模叛亂,整個黃河南北都陷入戰亂。雖然叛軍在8年後被唐朝撲滅,但造成的戰爭創傷卻永遠難以彌補。隨之引發的大規模人口流動,也再次將中原以外的地區作為逃生的希望。

北人南遷的過渡地帶

安史之亂與遷徙:唐帝國內戰階段的中原人口疏散

江淮靠近戰區邊緣 也大體上避免了浩劫



以淮南為主的江北區,在安史之亂爆發時並不屬於戰區範圍。由於叛軍將目標對準朔方與關中兩地,所以只能以部分偏師發起次要攻勢。在遭到張巡的死守睢陽行動後,整個江淮也暫時得以保全。於是,便有部分北方難民在此居留下來。

在當時的淮南,以其東部的揚、濠、和三州移民最多。其次才是附近的楚州地區。由於有運河水系同黃河、淮河想通,所以遷徙相對方便一些。這也讓淮南在歷史的多個關鍵節點,雲集了大量因各種原因南下的難民群體。內部的複雜程度,也幾乎囊括了當時社會的所有階層。


安史之亂與遷徙:唐帝國內戰階段的中原人口疏散

襄陽地區也再次成為北方難民的聚集地



位於江淮以西的鄂北區,也因距長安和洛陽兩地較近,成為北方移民高度集中的地方。如同歷史所反覆上演的那樣,大部分流亡人口會以襄州為中心。當地的治所襄陽,因位於漢水與官道的交匯點,成為逃出生天的必經之路。但和淮南地區不同,大部分難民會選擇繼續南下,所以定居的人數遠不如其南的荊州。

由於人口的激增,朝廷也在此設置荊南節度使,到公元760年又設置了南郡,並升為江陵府。


安史之亂與遷徙:唐帝國內戰階段的中原人口疏散

帶頭逃入巴蜀的唐玄宗



至於西南的巴蜀盆地,已經因長期開發而具有較高的農業生產屬性。高中低的三級盆狀地形,也讓那裡成為許多避難者的選擇。當安祿山和史思明的部隊打進關中,貴為皇帝的唐玄宗也只能攜眷屬和百官奔入。在此前後,還有大批平民百姓逃亡西南,一度形成浩浩蕩蕩的隊伍。

後來,哪怕皇族與百官返回京畿,還是有不少人選擇留下定居。類似的事情,還在唐末的黃巢之亂中再度上演。相比很多地形複雜的區域,中部平原是吸收北方移民為最多的地方。作為首府的成都,更是主要的集中地。由於舊城區人多擁擠,唐朝在875年特建羅城,將原有規模擴大1倍以上。就連盆地東部的門戶--重慶,也有不少新進移民。


安史之亂與遷徙:唐帝國內戰階段的中原人口疏散

唐朝時期的成都復原模型



北方難民的高度集中區域

安史之亂與遷徙:唐帝國內戰階段的中原人口疏散

江南也再次成為流亡者的主要集中區域



隨著難民們度過長江,蘇南與浙北成為更加理想的聚集地。尤其是唐朝潤州的治所鎮江,是北岸居民登陸的主要口岸,人口上升趨勢十分明顯。以至朝廷一度升級該州為江寧郡。更多人則通過這裡,向著整個江東地區蔓延。

位於太湖以東的蘇州,是另一個重要的移民聚居地。南遷難民已佔其治所吳縣的1/3,約有10多人。邊上的常州也由於北人的流入,有了大量編戶齊民耕作,並被該州刺史蕭覆被評為天下理行第一。


安史之亂與遷徙:唐帝國內戰階段的中原人口疏散

古代的蘇州城市復原圖



到了錢塘江以南的越州,也是因戶口驟增,而增設上虞縣。當時的杭州,還不在今天的城市位置。但因為人口激增,所以不遺餘力的開發沿江溼地,最終形成後來的吳越與南宋都城。本地人口在短時間內增加了14000多戶。

江東以西的皖南,大致屬於唐朝的宣州和歙州。前者也比鄰長江,方便難民迅速抵達。在安史之亂爆發前,本地人口僅有12萬戶。等到戰亂基本結束,已增加到50萬戶。後來赫赫有名的池州,也是因為這次人口流入而增設的行政單位。歙州本地的56姓,也有28姓是安史戰亂開始後才遷入的。類似的情況,也在贛北的江、洪、饒、袁、撫、吉等州出現。至於緊挨著荊州的鄂南和湘西北,也很快迎來了大批北方人口。

安史之亂與遷徙:唐帝國內戰階段的中原人口疏散

大量難民在水網密佈的新家園落戶



難民浪潮的外圍

安史之亂與遷徙:唐帝國內戰階段的中原人口疏散

進入福建沿海的難民數量已明顯下降



由於長江流域吸納了大部分流亡人口,更加南方的區域就不再有如此大量的難民湧入。當地更為複雜的地形和氣候條件,也限制了中原居民的遷徙意願。

早在公元669年,福建南部的漳州地區就“蠻僚”起兵反唐。陳政從河南老家出發,奉命率兵數千進入閩南平叛。稍後,他的母親和兄弟又帶領58姓軍校前來支援。等到事情平息,陳氏子弟及其部下皆定居於此。安史亂後,又有大批北人遷入當地。相比之下,建州和泉州的外來人口就少了許多。


安史之亂與遷徙:唐帝國內戰階段的中原人口疏散

抵達廣州的難民更是少之又少



最後,北方難民最不願意深入的地區就是嶺南。由於存在山脈阻隔和氣候差異,向來被視為瘴氣瀰漫之地。在安史亂後,主動進入的人口依然不多,當地移民還是以罪人及被貶官員居多。其中,韶州是嶺南移民最多的地方。因其緊靠大庚嶺,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所以相對方便進入。

至於還有海峽相隔的海南,就沒有多少戰亂人口遷徙。唐朝對島嶼的管轄力度極低,基本上是聊勝於無,成為自發逃亡者的天堂。不少聚集於瓊州的地方家族,甚至成為職業海盜,以劫掠去往廣州的外番商船為生。

相比幾百年前的永嘉之亂和衣冠南渡,這次人口遷移的時間更長、地域範圍更廣。由於唐朝從未將長江以南作為自己的主要兵源地,所以這波難民的個人負擔比起當初的先民要輕。這也讓他們可以更快融入當地,或者反過來被新家園的土著所影響。等到安史之亂結束,唐朝也組織不少流民返回原籍,恢復當地生產。


安史之亂與遷徙:唐帝國內戰階段的中原人口疏散

安史之亂中的北方人口南下線路



北方的另類線路

安史之亂與遷徙:唐帝國內戰階段的中原人口疏散

在北方前沿 契丹控制區也是避難的選擇



當然,並非所有難民都能成功抵達南方。由於安史之亂的策源地就靠近北方前線,所以當地人口也在第一時間就受到戰爭波及。不少人便就近向北遷移,去往契丹統治下的東北地區。這個過程也直到北宋中期才大體停止。

這主要是因為安祿山本人就與契丹很有淵源,麾下的精銳也有不少契丹騎兵擔當。當戰端在西面和南面兩頭開啟,他們的控制區就成為相對安逸的避難場所。但相比後來的五代時期,此時的外遷人口依然較少。


安史之亂與遷徙:唐帝國內戰階段的中原人口疏散

契丹部族開始大量接納內地流亡者



此時的契丹首領們還不會想到,這些難民的進入將逐步改變自己的經濟結構。雖然此前也有擄掠人口存在,但終究不是積累財富的主流。直到大量依附人口出現,才終於給了他們以截然不同的視野。這也對後來的歷史發展有很大影響,但那已經是另一個故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