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互聯網頂層設計大師:胡婷-淺談區塊鏈,簡單易懂!

區塊鏈的誕生

從這期開始我將帶領大家逐步瞭解區塊鏈背後的世界,那麼就從區塊鏈的起源講起吧。公認的最早關於區塊鏈的描述見於中本聰所撰寫的比特幣白皮書,但在白皮書中並沒有明確提出區塊鏈的定義和概念(主要是在討論比特幣系統),“區塊鏈”這個名詞實際上是後來人們總結歸納後提出的。中本聰雖然沒有直接提出區塊鏈的概念,但比特幣確實是第一個應用區塊鏈技術的項目,可以說區塊鏈是隨著比特幣的出現而誕生的。因此要講區塊鏈的誕生,就不得不從比特幣的歷史說起。

互聯網頂層設計大師:胡婷-淺談區塊鏈,簡單易懂!

胡婷

大家都知道比特幣是中本聰在2008年提出的,但對其更早期的歷史可能就不太清楚了。實際上比特幣的誕生過程中,一個神秘團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本聰在設計比特幣時大量借鑑了該社區的研究成果。這就是“密碼朋克”(Cypherpunk),一個由密碼學和計算機天才組成的交流小組。“密碼朋克”的成員裡可謂大咖雲集,囊括了阿桑奇(維基解密創始人)、科恩(BT下載發明者)、伯納斯·李(萬維網發明者)等一眾牛人,當然還有比特幣發明者中本聰。

互聯網頂層設計大師:胡婷-淺談區塊鏈,簡單易懂!

海天星火

“密碼朋克”提倡使用加密算法來保護個人隱私,反對政府和公司濫用個人數據,信仰自由主義。同時也是數字貨幣最早的傳播者,在其電子郵件組中,常見關於數字貨幣的討論,並有一些想法付諸實踐。比如大衛·喬姆、亞當·貝克、戴偉、哈爾·芬尼等人在早期數字貨幣領域做出了大量的探索。比特幣並不是數字貨幣的首次嘗試。據統計,比特幣誕生之前,失敗的數字貨幣或支付系統多達數十個。正是這些探索為比特幣的誕生提供了大量可借鑑的經驗。

近三十年來,加密數字貨幣發展迅速,經歷了多次演進,包括 e-Cash、HashCash、B-money 等。1983年,David Chaum最早提出e-Cash,並於1989年創建了Digicash公司。e-Cash是首個匿名化的數字加密貨幣。1997年,Adam Back發明了HashCash,以解決郵件系統中DoS 攻擊問題。HashCash首次提出工作量證明機制(Proof of Work,PoW),該機制在日後的區塊鏈項目中被廣泛採用。1998年,Wei Dai提出了B-money,將PoW引入數字貨幣生成過程中。B-money可以算作去中心化數字貨幣的先驅,但是很遺憾的是,其最終未能設計落地。上面這些數字貨幣都或多或少的依賴於一個第三方系統的信用擔保,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項目的成敗。直到2008年比特幣橫空出世,將PoW與分佈式存儲、密碼學、博弈論等結合在一起,首次從實踐意義上實現了一套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系統。

比特幣項目落地之後,吸引來了大量的挑戰者和改進者。包括大量的競爭貨幣(山寨幣)和底層技術平臺(公鏈),這些在後面的文章會講到。隨著採用比特幣底層技術的項目越來越多,慢慢就把“區塊”和“鏈”這兩個詞合併起來變成一個詞:“區塊鏈”(BlockChain)。所以現在大家都用區塊鏈來指代分佈式存儲、鏈式數據結構、非對稱加密、共識算法、P2P網絡等一系列技術的組合。

區塊鏈的定義

那麼區塊鏈的準確定義是什麼呢,Wikipedia上給出的說明比較冗長,簡單歸納下:區塊鏈是一種分佈式數據庫技術,通過維護數據塊的鏈式結構,可以維持持續增長的,不可篡改的數據記錄。當然筆者覺得維基百科這個釋義是有些問題的,因為它更多的是強調區塊鏈作為數據庫的屬性,而沒有點明其核心價值,即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解決多方互信和價值轉移的問題。個人認為更好的定義應該是這樣:區塊鏈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價值傳輸協議,通過共識來驗證並記錄數據,具有信息透明、可溯源和不可修改的特點。它由一系列技術組合而來,是製造信任、轉移價值的底層基礎設施。

區塊鏈的核心技術

在第2期文章中,為大家簡單介紹過比特幣的技術原理,實際上也就是區塊鏈的技術原理。區塊鏈的核心技術包括:塊鏈數據結構、分佈式存儲、非對稱加密、共識算法、P2P網絡、智能合約等。可以簡化並抽象成五層技術架構。今天先簡單解釋下這些核心技術,後面的文章會深入挖掘技術背後的緣由和價值。

互聯網頂層設計大師:胡婷-淺談區塊鏈,簡單易懂!

海天星火

塊鏈數據結構:將數據存儲在一定容量的區塊中,每個區塊分為區塊頭和區塊體(含交易數據)兩個部分。區塊頭中包括前一區塊的哈希值(PrevHash)和用於計算挖礦難度的隨機數(Nonce);區塊體則包含經過加密的具體交易信息。通過頭哈希和時間戳將區塊首尾連接起來,形成鏈條式的結構。分佈式存儲:網絡中的每個節點都可以(不是一定)選擇存儲完整的數據,並依據出塊情況對節點本地數據進行實時更新。

避免了中心化存儲帶來的安全和單點崩潰問題,同時結合共識機制來保證數據的一致性。非對稱加密:包含兩個密鑰:公鑰(publickey)和私鑰(privatekey)。它們是成對存在的。公鑰用來對數據進行加密和驗籤,私鑰用來對數據進行解密和簽名;一般公鑰是公開的,私鑰是自己保存,相對了傳統的對稱加密而言更具有安全性,是一種高級加密方式,常見的有RSA、ECDSA等。P2P網絡:負責交易數據的網絡傳輸和廣播、節點發現和維護。網絡中沒有客戶端或服務端的概念,只有平等的同級節點,每個節點既是客戶端也是服務端。

信息會由發起節點開始向臨近節點進行廣播,收到信息的節點又會進行轉發,從而實現指數級傳播到全部網絡節點。共識算法:也叫共識機制,主要用來解決各節點數據一致性和有效性問題。通過一套大家認可的驗證方式對網絡中的交易進行驗證,驗證通過後交易方可生效。同時也普遍作為發行Token的一種機制,常見的有POW、POS、DPOS、PBFT等算法。 智能合約:指的是一段寫在區塊鏈上的代碼,一旦某個事件觸發合約中的條款,代碼即自動執行。其保證在沒有第三方的情況下讓參與方履行承諾(交易),履約過程是完全自動且不可逆轉的。

區塊鏈的分類

目前區塊鏈主要可以分為三類,即公有鏈、聯盟鏈和私有鏈。這是根據其開放(去中心化)程度來進行劃分的,也是被大多數人認可的。

公有鏈:對所有人開放,任何人都可以參與的區塊鏈,完全去中心化不受任何機構控制。其應用場景十分廣泛,目前比較成熟的落地項目就是數字貨幣。 聯盟鏈:被多個組織或個人構成的聯盟控制,由指定節點進行共識驗證的區塊鏈,屬於多中心化模式。主要應用於行業內多個機構之間的業務流轉,例如供應鏈金融、商品溯源等。私有鏈:完全被單獨的個人或某個組織控制記賬權限的區塊鏈,屬於完全中心化模式。主要應用於企業內部的審計和數據管理等場景。

為什麼會演變出上述的三種鏈,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區塊鏈領域的三元悖論(類似於蒙代爾三角),即區塊鏈不可能同時滿足去中心化、安全、高效這三個特性。必須弱化一者才能滿足其它兩點特性,而安全又是必須得到滿足,於是人們只能在去中心化和高效當中進行取捨,逐步分化出了這三種類型的區塊鏈。公有鏈實現了完全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所以性能上就比較差;聯盟鏈為了商業應用,在安全的前提下要大幅提高性能,就不得不通過一個多中心授權的方式來管理節點,以提高共識效率,實現了多中心化;私有鏈考慮到內部使用的特點,把安全和效率做到了極致,所以必然依賴單箇中心進行處理,實現了完全中心化。當然隨著區塊鏈技術的不斷髮展,三元悖論或許有被打破的可能,值得期待。

互聯網頂層設計大師:胡婷-淺談區塊鏈,簡單易懂!

海天星火

區塊鏈的應用場景

互聯網頂層設計大師:胡婷-淺談區塊鏈,簡單易懂!

海天星火

現在區塊鏈技術還處於早期階段,大量項目並未真正落地,但這波浪潮似乎已經不可阻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當前和未來可能落地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場景吧。下面為大家總結了包括金融、物流、徵信確權、物聯網、資源共享、公益慈善、投票競猜這七大典型應用領域。

金融領域:除了目前火熱的數字貨幣之外,區塊鏈在金融行業還有很多應用場景。比如證券交易結算、資產數字化、跨境支付、眾籌投資和互助保險等,這些場景大多都是通過採用區塊鏈技術來取締中介方,以達到降低費用成本和提高處理效率的核心目的。物流領域:主要應用於供應鏈方面,基於區塊鏈數據在交易各方之間的公開透明,供應鏈條可形成一個完整且流暢的信息流,幫助參與各方及時發現流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升供應鏈運轉的整體效率。同時,利用區塊鏈可追溯的特點,可以進行商品防偽和質量溯源,打擊商品流通過程中假冒偽劣的問題。

徵信確權:在徵信領域採用區塊鏈技術,既能提高徵信的公信力(徵信信息無法被篡改),還能顯著降低徵信成本,提供多維度的精準大數據。另外區塊鏈技術還可以用於產權、版權等所有權的管理和追蹤。利用數據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特性, 可以在區塊鏈網絡上自由進行所有權的轉移和交易。

物聯網:當前的物聯網環境中,所有的設備都需要通過雲服務器連接,對中心化的網絡管理架構依賴性較強,維護成本也隨著物聯網網絡規模的擴大而顯著增加。 採用區塊鏈技術的話,可以使物聯網體系中每個設備都作為一個獨立節點運行,將計算和存儲需求分散到全網各個節點中,有效防止網絡中的任何單一節點故障或被攻擊,所帶來的整個網絡崩潰和信息洩露的風險。 另外在工業物聯網種,還可以動態掌握網絡中各種生產製造設備的狀態,提高設備的利用率和維護效率。

資源共享:相比於依然中間方的資源共享模式(Airbnb、Uber等),基於區塊鏈的模式可以更直接地連接資源的供給方和需求方,其安全、透明、不可篡改的特性有助於減小摩擦。當然其效率在某些高頻共享場景下會降低用戶體驗,但是對低頻的場景確實非常適用,比如互助社區這種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