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 孔子、孟子的後人,名字裡的“輩字”真是乾隆御賜的嗎?

生活中會接觸到很多孔姓、孟姓的朋友,會發現他們名字中的第二個字,也就是“輩字”是有規律的,俗稱家譜。一次酒桌上,有朋友說是這些“輩字”是乾隆皇帝當年賜予孔孟等四家的,一直使用至今尚未用完。這解開了我的一個疑惑,過去一直認為這組“輩字”是從孔子開始循環使用,我還曾多慮過,兩千多年過去了,不同的支脈間或許會存在徑賽中“扣圈”的現象,這樣即使名字上的“輩字”相同,但其實差了一個“輪迴”。但其實,以上朋友的說法也有戲說的成分,看來對於風流倜儻的乾隆爺,大家還是很崇拜的,喜歡給他老人家戴高帽。

孔子、孟子的後人,名字裡的“輩字”真是乾隆御賜的嗎?

孔子像

民間有孔、孟、顏、曾四姓一個通天譜的說法。所謂“通天譜”,就是普天之下只有一個家譜。在中國的宗譜文化中,一般都是一姓一譜,而為什麼這四姓會是一個通天譜呢?

孔、孟、顏、曾四姓的祖先可分別追溯到孔丘、孟軻、顏回、曾參,他們四人被儒家學說推崇為四大聖賢,分別被歷代尊稱為尊聖(孔子)、亞聖(孟子)、復聖(顏子)、宗聖(曾子)。這四個姓的家譜,一般由皇帝同時賜予,所以,起名時表示輩分所用的字是完全一樣的。這件事看起來好像與國家民族無關,實際上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崇高文化,重視血統的傳統觀念。

孔子、孟子的後人,名字裡的“輩字”真是乾隆御賜的嗎?

孟子像

其實,孔、孟、顏、曾、卜、閔、冉七個姓全部是一個通天譜。封建社會時期,一般由皇帝賜封輩字到山東曲阜孔府,然後其他六姓族人到曲阜的孔府領家譜。所以,這七個姓氏全部是用一個家譜。

氏族譜的行輩排名是按皇帝欽賜的字序。

明初洪武年間,太祖朱元璋御賜孔氏八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供起名用。其間,洪武元年孔姓五十六代孫孔希學和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孫孔訥先後襲封衍聖公,這樣就把“希”和“訥”的“言”字旁加上去,形成第一名派十個字,即:“希言公彥承弘(宏)聞貞尚胤(衍)”。後來,清代為避帝諱,將弘曆的“弘”改為“宏”,將胤禛的“胤”改為“衍”。

明天啟年間,這十個字已不夠用了,由六十五世衍聖公孔胤植於崇禎二年(1629)奏請皇帝恩准,又賜六十六世至七十五世輩字,形成第二派十字:“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

清同治二年(1863),七十五世衍聖公孔祥珂奏請皇帝恩准,再賜七十六世至八十五世名派十字:“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民國七年(1918),七十六世衍聖公孔令貽又擬八十六世至一百零五世兩派二十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並報請當時的北洋政府內務部備案,於民國八年核准頒佈在全國實行。到現在為止已知孔姓最小輩份是“欽”字輩。

清康熙年間,聖祖仁皇帝崇尚儒家思想,倡導禮儀仁政,為孔、孟、顏、曾四姓御賜統一輩字,以至於使該四姓的輩份互相聯動,在全國得到統一。

曾姓在清朝盛極一時,曾子的儒學地位,曾文正公的功德思想讓曾氏漢姓成為滿蒙新貴。曾姓的第一輩祖源自曾參。曾參一生“盡傳孔子之道”,故世尊為“宗聖曾子”。曾譜自第一輩祖至曾國藩已經是第七十代了。湘鄉大界曾氏於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始修族譜時,從第六十三代起使用了聖祖仁皇帝御賜的三句十五個輩字:“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重修大界曾氏族譜時,宣宗成皇帝續賜輩字二句十個字:“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民國元年,孫中山又為曾氏賜輩字四句二十個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煥景瑞 永錫世緒昌”。

可見,四姓輩字,無論那位皇帝欽賜,賜予哪個姓氏,不分時間先後,字序都是一樣的。

綜上所述,孔、孟、顏、曾四姓通天譜為:

希言公彥承 宏聞貞尚衍

興毓傳繼廣 昭憲慶繁祥

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煥景瑞 永錫世緒昌

(注:曾姓沒有第一排十個字中的前五個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