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老照片:百年前的北京,尚未拆除的克林德牌坊


東四位於東城區中部,元代稱十字街,明代於十字路口四面各建一座四柱三樓式木牌樓,因位居皇城之東,故稱東四牌樓,簡稱東四。牌樓於1699年毀於大火,後曾照原樣重修。1954年東四牌樓徹底拆除。博學多才的大學士劉庸就曾在東四牌樓迤南的驢市衚衕居住過。

據史書載,東四牌樓與西四牌樓同時修建於明朝年間,皇城一東一西各有四座,故以“東四牌樓”、“西四牌樓”簡稱之;兩處均為三間四柱三樓式有戧柱的木牌樓,跨於路口四面的街道上。東四牌樓每座牌樓的正間上各掛一白色石匾,兩面鐫刻著同樣的字,跨南北街的牌樓為“大市街”。

1901年1月,李鴻章和奕劻代表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第一款就規定清朝要派遣親王赴德國,就克林德被殺一事,向德國皇帝道歉,還要求在克林德被殺地點建一座紀念碑。 東單牌樓北邊的克林德牌坊,1903年1月8日竣工。1918年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此牌坊被北平市民拆毀。


正陽門,俗稱前門、前門樓子、大前門,原名麗正門,是明清兩朝北京內城的正南門。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十七年,是老北京“京師九門”之一。它集正陽門城樓、箭樓與甕城為一體,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禦性建築體系。現僅存城樓和箭樓,是北京城內唯一保存較完整的城門。

正陽門自明正統初年至清末,前後四百七十餘年間,因兵燹或失火曾多次遭到不同程度的毀壞,為此多次重建、修繕。正陽門火毀與重建見於史籍的就有五次。清乾隆四十五年和道光二十九年,箭樓兩度失火被毀。清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箭樓被焚燬。

清光緒二十七年開始修繕城樓、箭樓,清光緒三十二年竣工。民國四年,為改善內、外城交通,民國政府委託德國人羅思凱·格爾改建正陽門箭樓,添建水泥平座護欄和箭窗的弧形遮簷,月牆斷面增添西洋圖案花飾,1916年竣工。改建後,正陽門甕城月牆及東西閘門被拆除。


北京鼓樓是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軸線北端的一組古代建築,位於北京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北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鼓樓坐北朝南,為重簷三滴水木結構樓閣建築,通高46.7米。樓身坐落在4米高的磚砌城臺之上,東西長約56米,南北寬約33米,臺上四周圍以宇牆。

鐘樓在鼓樓以北約100多米處,原是元代萬寧寺的中心閣,始建於至元九年,後來毀於戰火。明永樂十八年與鼓樓一起重建,成為鐘樓,但不久後就再次被毀。清乾隆十年奉旨重建,兩年後竣工。這次為了防止火災,建築全部採用了磚石結構。

遂安伯衚衕,形成於元代,定名於明代。東城區過去屬於內城,東四三條至八條是東城區非常重要的衚衕區。遂安伯衚衕是東城區非常重要的衚衕之一,該衚衕王府、宅第、倉場特別多,正因為如此,帶動了周圍的商業,應運而生了許多商鋪。---【北京,1917年-1919年。攝影資料:西德尼·戴維·甘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